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1 15: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教版(2019)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黑夜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晨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一年中有一天被直射 B.B地以南是南温带
C.C地一年中有两天被直射 D.E地极昼极夜现象
3.读太阳光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D向E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偏向西侧
B.D地比C地时间早4小时
C.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D.此时地球处在近日点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北京时间2023年8月23日17时北半球迎来处暑节气,标志逐渐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处暑是渔业收获的好时候,沿海地区在处暑前后常会举行开渔节,庆祝禁渔期结束,渔民可以出海捕捞了。8月23日中午12时,为期三个半月的2023年南海伏季休渔期正式结束,广东多地举办开渔节,上万艘渔船齐齐出海,场面蔚为壮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3年8月23日17时,和北京属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是( )
A.17/24 B.7/24 C.1/8 D.7/8
5.2023年南海伏季休渔期,广州塔(23°06'N,113°19'E)所在地( )
A.昼长始终大于夜长 B.正午日影先变长再变短
C.经历了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D.日落方位始终为西南
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为断层线,①、②、③、④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①、②、③、④岩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山谷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侵蚀 C.河流下切作用 D.岩石硬度差异大
8.该地未形成断层山,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地质史上遭受到严重外力侵蚀 B.地壳长时期处于缓慢下沉状态
C.断层构造的规模和升降幅度小 D.茂密森林保护地表结构的完整
古籍记载,唐朝渤海国先民“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覆以土,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居住建筑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下图示意渤海国古聚落遗址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9.渤海国的建筑结构反映了当地( )
A.冬季寒冷 B.风力较大 C.降水稀少 D.光照充足
10.渤海国古聚落多分布在( )
A.地势低洼的平原 B.地势居中的山谷 C.森林茂密的高山 D.坡向朝南的陡崖
贵州省2020年入春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多次遭遇雷电天气,并伴有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截至5月6日,全省共出现58个降雹日,较常年偏多5.4天,首场冰雹比往年出现偏早一个半月,最大直径达70毫米。下图为冰雹形成原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推测一天中冰雹发生概率最高的时段是( )
A.5:00—7:00 B.10:00—12:00 C.14:00—16:00 D.23:00—1:00
12.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可能造成冰雹灾害的天气系统是( )
①气旋
②反气旋
③冷锋
④准静止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与往年相比,贵州2020年冰雹出现异常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 B.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势力强
C.春季气温较往年低,水汽易凝结 D.高空0℃大气层位置较往年低
2017年11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由上海出发,为建设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做准备。下图为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4.拟建考察站( )
A.纬度低于中山站 B.地处盛行西风带
C.位于长城站西南 D.濒临大西洋
15.考察船出发时( )
A.南半球昼短夜长 B.地中海地区正值旱季
C.华北地区冬小麦进入收获季节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运动
16.从甲地(70°N,80°E)到乙地(70°N,150°E)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 )
A.一直向正东方向走 B.先向东南,再向东北走
C.先向东南,再向西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北半球西风带冬季南移,受青藏高原阻挡,海拔4000米以下西风气流产生分支,形成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北支气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流后转为西北气流,部分经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流向太平洋,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支绕行气流于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辐合带,如图1所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而形成“死水区”,多云雾天气。
材料二:南北支绕行气流呈显著负相关,其强弱变化用绕流指数表示。绕行气流的强弱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我国大部地区的冬季气候。图2为1979—2019年西风绕流指数变化与我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气温距平值变化示意(正值表示绕流增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负值表示绕流减弱、降水偏少、气温偏低)。
(1)说明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形成的南北支气流绕行前后的性质变化。(4分)
(2)从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分流和绕行作用,说明四川盆地“死水区”云雾天气的形成过程。(6分)
(3)说明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对我国南方冬季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札达县城位于札达盆地腹地,平均海拔约3735米。札达盆地内沟壑纵横干旱荒芜,看起来了无生机,但它却是古生物化石的富集区,化石中多陆生动物。约500万年前,阿伊拉日居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象泉河流域,曾经是微咸湖(又称半咸水湖),之后因板块运动导致南北两侧山脉加速隆升,湖盆西南侧出现缺口,湖水逐渐外泄,古湖床裸露。盆地形成后,经漫长的地质作用后形成了现在的象泉河。图示意札达盆地地区和盆地地质构造。
(1)分析札达古湖曾为微咸湖的自然原因。(4分)
(2)简述象泉河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札达盆地陆生动物化石大量出露的原因。(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常州(约31°N)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调查房屋采光来研究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该兴趣小组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建筑布局并非严格的南北朝向,而是有一定的偏角。下面图甲为某小区部分住宅楼的平面分布图,图乙为该小区D栋房屋平面图。
(1)推测图乙房屋阳台朝向并分析这样布局的目的。(4分)
(2)为确保住宅建筑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全年有效日照时长不低于2小时,若要在B栋的南面再建一栋新楼,分析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6分)
(3)该兴趣小组调查发现,在某些时段,该小区房屋正午室内的光照面积不断变大,分析该现象发生的时段并说明原因。(6分)
(4)该兴趣小组还发现,在某些时段,该小区B栋房屋北窗也能接受阳光的照射,指出该时段常州的昼夜长短情况并说明判断过程。(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顺地球自转方向,D所在晨昏线上各地即将进入白昼,AB是晨线,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A错误、D正确;图中显示,C所在半球,背对太阳,在夜半球,B错误;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因此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但D点线速度大于E点,C错误。故选D。
2.答案:C
解析:A地位于北极圈,一年中没有被直射的机会,A错误;B地以南是南寒带,B错误;C地位于赤道,一年中有两天被直射,C正确;E地位于南温带,无极昼极夜现象,D错误。故选C。
3.答案:B
解析:从D向E水平运动的物体位于南半球,将顺着前进方向(东南)向左偏,应偏向东侧,A错误;图示半球跨180°经度,被图中经线等分为6等份,每等份跨经度30°,时差为2小时,图中D地位于C地以东2等份,因此D地比C地时间早4小时,B正确;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应为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23小时56分4秒是一个恒星日长度,C错误;读图可知,图示日期北极圈出现极昼,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而地球处在近日点时应为1月初,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当北京时间是2023年8月23日17时,北京是东八区,地球上的零时经线是西九区,因此与北京属于同一天的范围约占(9+12)/24=7/8,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8月23日是一个休渔期的结束日期,整个休渔期的时间是三个半月,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在3月21日左右到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可以得出,在2023年整个伏季休渔期,广州的昼长始终大于夜长,A正确;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日影先变短再变长,B错误;在整个休渔期内,广州经历的太阳直射现象是经历了两次太阳直射,C错误;日落的方位始终为西北方向,D错误。故选A。
6.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断层甲将石灰岩②断开,故石灰岩②早于断层形成;断层甲形成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④;而后遭受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接受沉积,形成砂砾岩③,再次接受沉积,形成砂岩①,故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④③①。选项A正确。
7.答案:C
解析:图中共有4个山谷,其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地壳不断抬升,河流不断下切,形成山谷。选项C正确。
8.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断层构造上面存在一侵蚀面,说明当时地壳处于上升状态,期间受到外力的强烈侵蚀作用,而后地壳下沉,接纳沉积,因而断层山难以存在。选项A正确。
9.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渤海国先民的居住建筑是半地穴式的房屋,读图可知,渤海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有利于冬季保暖,故A正确。半地穴式的主要目的不是防风,故B错误。当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稀少不符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故C错误。半地穴式的房屋不能反映当地光照充足,故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渤海国古聚落分布区多为东北的长白山地区,而地势低洼的平原易遭水患,故A错误。地势过高处自然环境恶劣,故C错误。陡崖易发生地质灾害,故D错误。结合材料“负山水坎地”,推测古聚落多分布在地势居中的山谷,故B正确。故选B。
11.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冰雹一般出现在强上升气流之后,午后14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对流运动最强,贵州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一个小时左右,故冰雹一般情况出现在一天中的(北京时间)14:00-16: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可能造成冰雹灾害的天气系统是气旋,气旋盛行上升气流,对流运动旺盛,容易成云致雨,满足冰雹的产生条件,①正确;反气旋盛行下沉气流,以晴天为主,不产生降水,②错误;冷锋锋面处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现象,可能引发冰雹,③正确;准静止锋云系较宽,产生的对流运动较弱,不容易引发冰雹,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13.答案:B
解析:与往年相比,贵州今年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势力强,冰雹出现早,B正确;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强盛、春季气温较往年低、高空0℃大气层位置较往年低都不利于对流,不易形成冰雹,ACD错误。故选B。
14.答案:C
解析:中山站纬度低于70°N,拟建考察站纬度高于70°N,A项错误;拟建考察站地处极地东风带,B项错误;拟建考察站更靠近南极点,位置在南,在拟建考察站所在的经线和长城站所在的经线之间做地球自转方向,判断长城站在东,拟建考察站在西,综上拟建考察站在长城站西南方向,C项正确;拟建考察站在180°附近,该区域为太平洋,D项错误。故选C。
15.答案:D
解析:考察船出发时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南半球昼长夜短,A项错误;地中海地区为冬季,地中海冬季温和多雨,B项错误;冬小麦的收获时间为夏初,C项错误;北印度洋的洋流夏顺冬逆,此时应为逆时针转动,D项正确。故选D。
16.答案:D
解析: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甲乙两地同处在同一纬线上,乙位于甲的东面,两地在北半球且纬度较高,所以,经过两点间的大圆的劣弧偏向高纬弯曲。所以,从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走法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走,D正确,ABC错,故选D。
17.答案:(1)青藏高原的阻挡使得低空西风急流分支成南支气流和北支气流,南支气流从低纬吹来,气温较高,较为暖湿;北支气流从内陆吹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
(2)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冷凝形成云雾天气;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云雾不易扩散;且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风力小,云雾也不易扩散。
(3)1979—2019年南北支绕行气流强弱变化大,当南北支环流较强时,气温偏高明显,降水偏多;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降水偏少,气温偏低。
原因:当南北支环流较强时,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冷凝形成降水,水汽凝结放热,会使得气温偏高。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冷暖气流交汇少,冷凝形成降水少,气温偏低。
解析:(1)据材料可知,北支气流从青藏高原北侧绕流后转为西北气流,部分经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流向太平洋,另一部分南下与南支绕行气流于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辐合带。从图片信息可知,南支气流从低纬欢来,所以气温较高,且经过水汽相对丰富的南亚地区,携带温暖的水汽,较为暖湿;北支气流从内陆欢来,且从高纬度地区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
(2)据材料可知,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而形成死水区,多云天气。所以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因空气短缺,低压较低,风速极小,空气稳定,云雾也不易扩散。据所学知识可知,要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增加水汽含量,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戴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北支气流来自高纬,性质为干冷,南北两支绕行气流在四川盆地东部汇合,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披迫上升,其中的水汽冷發形成云雾天气。
(3)据材料可知,正值表示绕流增强、降水偏多、气温偏高,负值表示绕流减弱、降水偏少、气温偏低。所以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气温偏高明显,降水偏多: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降水偏少,气温偏低。北半球西风气流受青藏高原阻挡,分为南北两支,冬季,西风气流南移,其南支气流沿青藏高原南缘向东移动,带来暖湿气流;北支气流从内陆吹来,气温较低,较为干燥。南北支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被迫上升,其中的水汽冷凝形成降水,水汽凝结放热,会使得我国南方冬季气温偏高,当南北支环流较弱时,则冷暖气流交汇少,不易产生降水,则此时我国南方冬季气温会偏低。
18.答案:(1)湖泊周边有一定淡水补给;海拔较高,蒸发量弱;湖底存在断层,水体得以交换,盐类物质积累较少。
(2)札达古盆地曾经是内陆湖,四周有大量河流注入;后受到板块挤压,盆地隆升,湖水外泄形成古盆地;东南部地势隆升速度快,导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古湖泊东边支流不断向西部下游侵蚀,西部支流不断向东部进行溯源侵蚀,东西支流最终连在一起形成象泉河。
(3)盆地形成初,海拔较低,自然环境优越,生物众多;河流冲刷而来的泥沙,携带着各种生物遗体,经年累月地堆积在湖底;板块运动使得盆地中的湖水外流、干涸,导致湖床暴露:受夏季风带来的暴雨和象泉河的强烈冲刷,化石最终大量显露。
解析:(1)结合左图,札达盆地内部有河流注入札达古湖,对湖泊的盐度起到稀释作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蒸发量弱;结合右图盆地地质构造图可知,札达盆地内部有断层,湖水得以交换,盐类积累少。
(2)河流的形成是内外力互相作用的结果,分析河流的成因要从内、外力两方面来分析。札达古地区曾因地势相对较低,四周河流汇入,形成的内陆湖;后因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盆地隆升,湖水外泄形成古盆地;又因东南部地势隆升速度快,导致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古湖泊东边的支流不断向西部下游侵蚀,而西部支流不断向东部高处的源头进行溯源侵蚀,东西支流最终连在一起形成象泉河。
(3)题干中让分析札达盆地陆生动物化石大量出露的原因,解题思路是先答化石的形成过程,再答化石出露地表的原因。化石的形成于沉积岩中,是外力作用的表现。盆地形成初,海拔较低,自然环境优越,生物众多;河流冲刷而来的泥沙,携带着各种生物遗体,经年累月地堆积在湖底形成化石;后因板块运动使得盆地中的湖水外流、干涸,导致湖床暴露:再受夏季风带来的暴雨和象泉河河流的强烈冲刷,化石最终大量显露。
19.答案:(1)东南。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阳光。
(2)新楼的楼高;两楼的间距;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3)夏至(6月22日前后)至冬至(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南移,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阳光入射角度变小,光照面积变大。
(4)昼长夜短。北面窗户有阳光,说明该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北半球,常州昼长夜短。
解析:第(1)问,结合图甲和生活常识可知,图乙中阳台应朝向东南。该地正午太阳始终在南方,阳台朝南可获得更多的阳光。第(2)问,若要在B栋的南面再建一栋新楼,首先要满足B栋一楼住宅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全年有效日照不低于2小时的条件。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影长最长,遮挡面积最大。只要保证冬至日一楼有足够采光,则全年均有足够采光,楼间距与楼高影响采光,故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有新楼的楼高、两楼的间距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第(3)问,该小区房屋正午室内的光照面积不断变大,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在减小,入射的光线多;正午太阳高度减小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应为夏至(6月22日前后)至冬至(12月22日前后)。第(4)问,该小区B栋房屋北窗也能接受阳光的照射,说明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昼长夜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