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中学研学小组研究我国不同地方太阳能路灯电池板倾角,发现电池板倾角的大小与所在纬度密切相关。查询资料得知:“为使太阳能电池板年发电量尽可能大,一般取当地纬度或当地纬度加5°~22°作为当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的倾斜角,纬度55°以上地区,倾斜角等于纬度+22°。”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公路(38°N)上的一列太阳能路灯景观图,图中呈矩形的构件为太阳能电池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道路的延伸方向大致是( )
A.东西方向 B.南北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西南—东北方向
2.若将该太阳能路灯移装到位于20°N的一条公路上,图中太阳能电池板与地面的倾角应当(小于5°为微调)(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微调
3.纬度越高,太阳能电池板倾角增加角度越大,说明纬度越高的地方( )
A.白昼时间越短 B.昼夜变幅越大
C.平均太阳高度越低 D.日出日落时间较晚
国际空间站距地面约420km,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空间站反射阳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肉眼可以看到明亮的光点划过天空。下图为国际空间站某时段轨迹和某时刻位置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黑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 )
A.15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5.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是( )
A.9:40 B.10:10 C.10:40 D.11:10
6.空间站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在这期间能看到空间站的地点是( )
A.圣迭戈 B.卡马匡 C.马纳卡拉 D.上海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A处属于( )
A.向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谷 D.背斜山
8.图中甲处山地的成因是( )
A.背斜隆起 B.板块张裂 C.向斜侵蚀 D.板块碰撞
9.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推测( )
A.地中海面积将逐渐变大 B.红海面积将逐渐变大
C.喜马拉雅山脉将逐渐沉降 D.东非大裂谷裂隙将逐渐变小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区域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沉积作用—水平受力挤压—岩层断裂位移—外力风化侵蚀
B.沉积作用—岩层断裂位移—水平受力挤压—外力风化侵蚀
C.水平受力挤压—岩层断裂位移—外力风化侵蚀—沉积作用
D.水平受力挤压—岩层断裂位移—沉积作用—外力风化侵蚀
11.从埋藏条件看,该地煤炭容易开采,主要是( )
①地质构造单一,环境较稳定
②煤层近乎水平,方便挖掘
③埋藏深,地下水丰富
④断裂发育,煤层破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亚洲的天气、气候与气压场的分布及变化直接相关。下图为沿100°E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气压系统分别为( )
A.赤道低压、极地高压 B.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
C.亚洲低压、西伯利亚高压 D.副极地低压、亚洲高压
13.图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 )
A.春季气压变化,能减少沙尘灾害天气 B.夏季气压控制,易出现东南季风降水
C.秋季气压变化,可降低气旋出现频率 D.冬季气压控制,常形成低空逆温现象
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是我国某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下图为某次倒暖锋过境时近地面气压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倒暖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该地区出现倒暖锋的必要条件是( )
A.该地区地形平坦,缺少地形阻挡 B.该地区气温较高,形成暖气团
C.有暖湿气流从附近海上吹来 D.寒潮过境带来一定的降水
16.倒暖锋形成时,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是( )
A.寒潮自北向南移动 B.该地区地形平坦,抬升作用弱
C.北部受高大山脉阻挡 D.与暖湿气流的来源有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14年7月1日~7月15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对沿途海域海水性质与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台风过境后,海水悬浮泥沙浓度平均升高51.4%,海中鱼类数量明显减少;上下层水体混合加剧,混合层深度平均增长近10.4m。下图示意“威马逊”的移动轨迹。
(1)据图描述“威马逊”在我国登陆前的强度变化。(6分)
(2)“威马逊”过境时引起南海表层水温明显下降,从海水运动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3)“威马逊”在南海过境时,曾造成海鱼大量减少,分析其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约旦地沟附近,绵延6000千米。谷底有呈串珠状的湖泊。
材料二:作为东非第二大湖的坦噶尼喀湖,是非洲东部的一个淡水湖,南北长约679公里,平均宽50公里,平均深度570米,仅次于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二深湖。除了两条主要河流流入坦噶尼喀湖,许多小河也流入湖中。坦噶尼喀湖有丰富的生物物种,生物学家甚至认为世界上80%的鱼类都是在这个湖里发现的。19世纪殖民时期,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最为兴旺,渔获量巨大,后因远洋渔业的影响,湖区周边的渔业大幅减少。
材料三:下图为东非大裂谷局部分布及形成示意图。
(1)指出东非大裂谷谷底大部分湖泊按成因划分的类型及内外流类型,并分析谷底湖泊的形成过程。(8分)
(2)坦噶尼喀湖被誉为“鱼类的天堂”,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3)19世纪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兴旺,渔获量巨大,目前渔业大幅减少。试从社会经济角度对这种变化加以阐述。(6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上海市(31°N,121°E)某学校的学生,于2023年6月15日至8月15日到下图左图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理考察活动。
(1)同学们某日21:00到达图中A地时天空依然明亮,而自己的家乡已夜幕深沉。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此现象。(4分)
(2)简述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A地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6分)
(3)同学们在A地与当地学生交流时,其中一位同学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了一张示意图(上图右图)。请判断该图是否合理,并用图中信息举两个例子说明理由。(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为了获得最大太阳能量,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电池板的朝向为正南。由此判断该道路的延伸方向为南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太阳能电池板与太阳光线呈90°时,太阳能电池板获得的太阳能最大。根据“为使太阳能电池板年发电量尽可能大”判断,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能电池板的倾角越小,反之越大。由38°N南移到20°N,是由中纬度移到低纬度,其倾角应调低18°左右,倾角变小,而不是微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纬度高的地方不仅正午太阳高度角低,其他时间段的太阳高度角也较低,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能,应将倾角调大,所以说明纬度越高的地方平均太阳高度越低,C正确;太阳能电池板倾角不能反映白昼时间长短、昼夜变幅、日出日落时间等,昼长可以由太阳能电板水平旋转角度推测,ABD错误。故选C。
4.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北京与国际空间站经度大致相差180°,所以国际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大致绕地球旋转了半周,由材料可知国际空间站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所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约需45分钟。故C正确。
5.答案:C
解析: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约60°E)与120°E相差约60°(时间相差约4小时),且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00,则北京时间此时约为10:00,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空间站到达北京上空时,北京时间大致为10:45,与10:40最接近,故C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则1小时可绕行2/3的路程,空间站到达卡马匡上空时,正值该地黑夜,空间站此时无法反射太阳光,不能被肉眼观察到,排除B;到达马纳卡拉上空时,正处于黎明,人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空间站,C符合题意;空间站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从图示位置飞行1小时,不会经过圣迭戈,排除A;当空间站经过上海时,为白昼,由于太阳光线太强,肉眼可能无法看见空间站,排除D。
7.答案:B
解析:费迪南德为南半球的热带气旋,A 气流由中心辐散流向四周,为反气旋,A 错误;B气流由中心辐散流向四周,为反气旋,B错误;C水平气流为顺时针由四周向中心合,为南半球的气旋,C正确;D水平气流为逆时针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为北半球的气旋,D 错误。故选C。
8.答案:D
解析:费迪南德为热带气旋,是低压天气系统,气旋过境前当地气压相对较高,气旋过境时气压下降,气旋过境后气压回升,A符合它过境前后气压的变化,A正确;气旋过境后气压会回升,B错误;C符合反气旋过境前后气压的变化,C错误;气旋过境前应比气旋过境时的气压高,D错误。故选A。
9.答案:B
解析: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不可能高温多雨,A错误;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越南过赤道,偏转为西北季风,B正确;丙地全年受西风控制,温和湿润,C错误;丁地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错误,故选B。
10.答案:A
解析:从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水平岩层发生了弯曲和断裂,因此该地区先经历了沉积作用形成水平岩层,然后再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隆起,导致岩层断裂位移,最终出露在地表的岩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力风化侵蚀。故A选项正确。
11.答案:A
解析:从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含煤岩层一侧地质条件比较稳定,煤层分布较浅,近乎水平,方便进行开采。而埋藏深、地下水丰富、断裂发育、煤层破碎都是开采的不利条件。故A选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出现的时间是7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为北纬30°附近,且气压值较低,说明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在7月,亚洲大陆较同纬度海洋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即甲为亚洲低压;乙出现的时间是1月左右,其气压中心位置位于50°N附近地区,气压值较高,说明1月,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亚洲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被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所以甲是亚洲低压(印度低压),乙是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推断,气压年变化最大的地方位于亚洲中部(中国西北)附近。春季升温快,气压变化大,则容易造成大风天气,容易增加沙尘灾害天气,所以A项错误。夏季受低气压控制,容易出现降水,但并不一定是东南季风造成的降水,所以B项错误。秋季气压变化与气旋出现频率的降低并非直接相关,气旋的出现频率受热力、动力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C项错误。冬季受气压(亚洲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气温低,上层气温降温相对较慢,常形成下冷上暖的低空逆温现象,D正确。故选D。
14.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①②④三地气压均为北高南低,气温应为北低南高,与材料“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不符,A、B、D错误;③地东北部出现低压中心,其气温高于③地,符合“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要求,最可能出现倒暖锋,C正确。
15.答案:C
解析:在倒暖锋形成之前,③地经历寒潮过境,陆地气温迅速降低;鄂霍次克海气温高,形成强暖中心,暖湿气流由东北方向进入③地,造成③地北部迅速增温,气温高于南部,形成倒暖锋。所以倒暖锋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有暖湿气流从附近海上吹来,C正确。地形平坦、形成暖气团、寒潮过境带来降水都不是倒暖锋出现的必要条件,A、B、D错误。
16.答案:D
解析: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东北向西南输送,与南部冷空气相遇,产生自北向南的降水,D正确。寒潮移动方向、地形不是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的原因,A、B错误。北部高大山脉阻挡不会导致该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C错误。
17.答案:(1)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热带低压后,势力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到达菲律宾时发展成强台风;越过菲律宾后,减弱为台风;然后向西北移动,势力逐渐增强,在南海北部形成超强台风。
(2)风浪大,蒸发加强、散热加快;超强台风带动海水的垂直扰动,下层冷海水上泛,降低了表层海水温度。
(3)风浪过大,不利于海鱼觅食;风浪过大,部分海鱼逃逸;泥沙浓度升高,海水质量变差,海鱼大量死亡;海水温度、盐度等性质发生变化,造成部分海鱼死亡等。
解析:(1)读图可知,7月10日“威马逊”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热带低压后,势力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7月15日到达菲律宾时发展成强台风;越过菲律宾后,减弱为台风;然后向西北移动,势力逐渐增强,发展为强台风,最后在南海北部形成超强台风。
(2)台风引起狂风和风暴潮,风浪大,海水强烈扰动,蒸发加强、散热加快,水温降低;海水温度总体由表层向深层递减,尤其以1000米以内海域最为明显,超强台风带动海水的垂直扰动,下层冷海水上泛,促进了上下层海水的交换,降低了表层海水温度。
(3)台风引起狂风大浪,风浪过大,不利于海鱼觅食;风浪过大,海水强烈搅动,影响鱼类生存,部分海鱼逃逸至其他海区;台风引起的海水扰动,使海底的泥沙等带至表层,由于泥沙浓度升高,海水质量变差,海鱼大量死亡;台风导致海水温度、盐度等性质发生变化,部分鱼类不适宜环境的改变,造成部分海鱼死亡。
18.答案:(1)成因类型:构造湖,内外流类型:内流湖。
形成过程:①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拉伸)形成(南北走向)大断裂;②整体断裂带两侧岩块相对抬升,中间岩块相对下陷,形成大裂谷,裂谷地区多断层地堑;③东非大裂谷地区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多,地堑积水成湖。
(2)①纬度低,湖水温度较高,利于不同种类的鱼生存;②湖水深度大,湖泊面积广阔,鱼类生存空间大;③四周多河流注入,带入大量有机盐类,饵料丰富。
(3)①19世纪受殖民影响,产业单一,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大量捕捞湖鱼;②目前受远洋渔业发展的冲击,市场需求被挤压而变小,公路和铁路设施落后,陆运条件差,交通不便影响市场扩大周围国家经济落后,发展较慢,当地市场狭小。需求增长缓慢。
解析:(1)读东非大裂谷局部分布及形成示意图可知:东非大裂谷谷底大部分湖泊的形成类型属于构造湖。其形成过程是:东非裂谷位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形成南北走向的大断裂,两侧岩块相对上升,中间岩块相对下陷的地堑形成东非大裂谷;裂谷地区多断层地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大,地堑积水形成众多构造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纬度低,海拔较低,热充足,湖水温度较高,利于不同种类的鱼生存;根据材料二坦噶尼喀湖“南北长约679公里,平均宽50公里,平均深度570米”可知,湖泊面积广阔,湖水的深度大,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根据材料除了两条主要河流流入坦尼喀湖,许多小河也流入湖中可知,坦噶尼喀湖四周有很多河流注入,带来了大量有机盐类,为鱼类繁殖和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故被誉为“鱼类的天堂”
(3)根据材料二“19 世纪殖民时期,坦噶尼喀湖沿岸的捕鱼业最为兴旺,渔获量巨大,后因远洋渔业的影响,湖区周边的渔业大幅减少”可知,19世纪受殖民统治影响,该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捕捞湖鱼的数量不断增大;目前受远洋渔业发展的冲击,渔业市场的需求被挤压,从而市场变小;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落后,陆路运输不便,影响市场范围的扩大;坦噶尼喀湖沿岸国家的经济落后,发展速度较慢,导致当地市场狭小,对于鱼类的需求增长缓慢等。
19.答案:(1)A地比上海纬度高,此时夏季白昼时间更长;A地位于上海的西侧,日落时间更晚。
(2)此期间,A地昼长夜短;6月15日至6月22日前后,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前后至8月15日,昼渐短,夜渐长。
(3)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偏北方向,例如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应该朝北;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物影变化图应该关于夏至日对称。
解析:(1)2021年6月15日至8月15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A地接近40°N,比上海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更长,日落时间更晚。A地位于上海的西侧,东西距离选,西边日落时间更晚。导致此时A地天空依然明亮。
(2)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太阳一直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均昼长夜短。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北移至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后向南移动。故在此期间,A地一直昼长夜短。6月15日至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北移,A地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A地昼最长(或夜最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至8月15日,太阳直射点南移,A地昼渐短,夜渐长。
(3)根据太阳直射点的方位和日影的关系可知,该图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非极夜时间)正午太阳在正南,物影朝北,而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朝南,方位出现错误,应该朝北。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已经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图示日影在6月22日物影为最大,长短出现错误。所以该图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