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B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3日,我国台湾省花莲县附近的海域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21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1.关于地球圈层正确的叙述是( )
A.I圈层由气体构成 B.IV圈层是液态的金属物质
C.Ⅲ圈层的主体是冰川 D.Ⅱ圈层为岩浆发源地
2.地震发生时花莲县居民的感受是( )
A.先上下颠,后左右晃 B.先左右晃,后上下颠
C.只左右晃 D.只上下颠
3.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去看看,从我们的操场垂直钻入地下,保持直线前进,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
B.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C.岩石圈—软流层—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软流层—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此时土星、地球和太阳三者依次排成一条直线,地球与土星距离最近。下图为“土星冲日”现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三个星球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5.位于地球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的行星是( )
A.水星与金星 B.金星与火星 C.火星与木星 D.木星与天王星
国庆期间,宁波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去象山沿海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图1为小组成员拍摄到的海蚀崖景观,可见近处海蚀平台上灰绿色的岩石宛若一根飘带镶嵌在紫色砂岩之间。经专家鉴定,该灰绿色岩石属于岩浆岩。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紫色砂岩属于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7.该区域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沉积作用——风化侵蚀——岩浆喷出
B.岩浆活动——风化侵蚀——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风化侵蚀
D.岩浆喷出——沉积作用——风化侵蚀
湖南省某景区有石寨、岩丘、赤壁、石柱、石墙和洞穴及线状沟槽等地貌。下图为“该地区地貌演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貌为( )
A.喀斯特地貌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黄土地貌
9.该地貌演化顺序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10.景区东、西两侧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时间 B.气候 C.构造 D.岩性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随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下图①、②、③、④四条曲线示意大气层(局部)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根据高度判定,该大气层主要属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12.较为真实地反映该高度气温变化的是( )
A.曲线① B.曲线② C.曲线③ D.曲线④
13.图示高度的大气层( )
A.平流为主,空气稳定 B.云雨现象多,能见度差
C.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D.无线通信好,近电离层
北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常有“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的语句。图示意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地形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天气预报中出现的昼夜风向转变现象,主要产生于( )
A.城市风 B.山谷风 C.海陆风 D.湖陆风
15.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材料中北京风向特征的是( )
A. B.
C. D.
16.若考虑北京城市风影响,与北部郊区相比,南部郊区( )
①白天风速较大
②夜晚风速较大
③偏北风比偏南风明显
④偏南风比偏北风明显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研究表明,城市植被覆盖率每提高10%,平均气温降低约0.6℃。印度首都新德里(如下图)城区的植被覆盖率不足5%。2024年5月以来,持续的晴天导致新德里气温不断飙升,极端高温天气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新德里极端高温天气的成因。(6分)
(2)在下图线段上用箭头标出新德里城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方向。(4分)
(3)提出新德里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可行措施。(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欧洲大陆的古冰盖开始消融,易北河在下游形成深切河谷。目前,易北河下游河谷已经成为北海近岸海域海底的水下峡谷,该处水下峡谷具备良好的沉积条件。图示意易北河流域的位置。
(1)分析末次冰期晚期易北河下游深切河谷的形成过程。(6分)
(2)与末次冰期相比,分析现今易北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及成因。(6分)
(3)推测易北河口的水下峡谷利于沉积的条件。(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2020年7月30日,美国“毅力”号火星车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研究发现,火星赤道地区夏季白天温度高达35℃,夜晚温度降至-73℃,昼夜温差较大,下表为火星与地球相关资料统计表。
行星名称 自转周期(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主要大气成分 与太阳平均距离(天文单位) 表面平均温度
地球 1 1年 1 1 N2,O2 1 15℃
火星 1.03 1.88年 0.11 0.15 CO2 1.524 -23℃
(1)说明火星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6分)
(2)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没有生命存在,据表分析原因。(6分)
(3)根据材料推测构成火星表面环境的主要圈层有哪些,并分析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Ⅲ圈层为水圈,主体是海洋水,C错误;IV圈层为外核,由液态的金属物质组成,B正确;Ⅱ圈层为地壳,岩浆发地为上地幔的上部,D错误;I圈层为大气圈,主要由气体构成,此外还有固体杂质等,A错误,所以选B。
2.答案:A
解析:地震波中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地震发生时花莲县居民的感受是先上下颠,后左右晃,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3.答案:B
解析:地球内圈由外向内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所以依次穿过的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4.答案:D
解析:由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星、地球是太阳的行星,太阳、土星、地球和其他行星、小行星、卫星等构成太阳系,因此图中三个星球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是太阳系,D 正确;总星系(可观测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均不是图中三个星球所处的最低级别天体系统,ABC错误。故选D。
5.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位于地球轨道与土星轨道之间的行星是火星与木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紫色砂岩属于沉积岩,读右图可知,丁“三进一出”,为岩浆,乙为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综上所述,紫色砂岩属于图2中的甲,故选A。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小组成员拍摄到的海蚀崖景观,可见近处海蚀平台上灰绿色的岩石宛若一根飘带镶嵌在紫色砂岩之间。经专家鉴定,该灰绿色岩石属于岩浆岩,故先有岩石的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后有岩浆活动,岩浆侵入沉积岩,后经风化侵蚀出露,因此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风化侵蚀,故选C。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赤壁”“砂岩”“砾岩”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丹霞地貌以红色砂砾岩为主,其水平层理结构明显,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B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广泛分布石灰岩,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A错误。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我国西北地区,C错误。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地貌有黄土梁,D错误。故选B。
9.答案:C
解析:该地貌演化顺序是:首先是红色砂岩沉积形成岩层,即②;然后经地壳运动,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地,即④;接着受风化、流水侵蚀等作用,山地被侵蚀成各种形态,即③;最后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即①。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景区东、西两侧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岩性,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而砂岩的岩性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了景区东、西两侧地貌景观的不同,D正确。景区东西两侧处于同一区域,时间、气候等因素差异不大,AB错误;构造可能对整体地貌有影响,但对于小尺度东西两侧的差异影响相对较小,C错误。故选D。
1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大气的高度在50千米以上,属于高层大气,C正确;对流层平均高度在12千米以内,平流层高度约12千米到50千米高空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内,ABD错误。故选C。
12.答案:A
解析:高层大气其底部温度约为0°C,且随高度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降低是因为高层大气的底部热量来源于臭氧层,高度越高离臭氧层越远,因而气温越低;上部热量来自氧原子吸收的大量紫外线,因而高度越高气温越高),在图示高度为高层大气底部,随高度升高,其气温降低,与①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答案:D
解析:高层大气空气稀薄,因此没有对流运动,也就不会出现云雨现象,ABC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内,有利于无线电短波通讯,D正确。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北京北部地势更高,市区地势较低。白天北部地势相对偏高,接受太阳辐射更强,气温升温更快,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南部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近地面风由南吹向北,为偏南风。同理,夜间,北部地势较高,降温较快,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南部气温相对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近地面空气由北吹向南,为偏北风。“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主要产生于山谷风,B正确;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城市风风向一般不发生变化,A错误;图中没有海洋,也没有湖泊,不存在海陆风和湖陆风,CD错误。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京市“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北京北部地势更高,市区地势较低。白天北部地势相对偏高,接受太阳辐射更强,气温升温更快,等温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等压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南部气温低,等温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等压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近地面风由南吹向北,由市区吹向北部山区,为偏南风,A正确,D错误;同理,夜间,北部地势较高,降温较快,等温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为高压,等压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南部气温相对较高,等温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为低压,等压线向海拔低处凸出,近地面空气由北吹向南,为偏北风,BC错误。故选A。
16.答案:C
解析: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风向由郊区流向市区;据材料可知,白天北京市风向为南风,由城市吹向北部山区,风向与城市风相反,所以北部郊区的风力较小,南部郊区风力风速较大,①正确,②错误;白天为南风,夜晚为北风,城市风由郊区吹向市区,所以北部夜晚的偏北风明显,南部郊区偏南风比偏北风明显,④正确,③错误。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答案:(1)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辐射多;晴天多,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增温快且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升高。
(2)
(3)减少午后等高温时段外出活动;外出做好防晒,戴宽边帽、用遮阳伞、涂防晒霜;穿轻薄透气浅色衣物;增加饮水量,保持身体水分平衡;利用空调、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关注高温预警信息,了解防暑降温知识和措施;合理调整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方面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晴朗天气居多,云层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够直达地面,使地面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迅速升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气温随之上升。
(2)城市气温高,气压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
(3)午后通常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此时外出容易中暑和晒伤,减少外出能降低高温对身体的直接伤害;外出做好防晒,戴宽边帽、用遮阳伞、涂防晒霜,可以有效阻挡阳光直射皮肤,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降低晒伤和中暑的风险;轻薄透气的衣物有助于散热,浅色衣物吸收的热量相对较少,能让身体保持相对凉爽;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失去水分和电解质,及时补充水分可以防止脱水和中暑;利用空调、风扇等设备降低室内温度,有助于休息和恢复体力,减轻高温带来的不适;关注高温预警信息,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高温天气下,人体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能够减轻肠胃负担,同时也有助于补充营养和水分等。
18.答案:(1)末次冰期晚期,随着气温升高,欧洲大陆古冰盖刚开始消融;由于当时海平面仍处于较低位置,河流下游落差大,流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形成深切河谷。
(2)末次冰期易北河的补给由雨水和冰雪融水组成;受冰雪融水补给的影响,河流春汛、夏汛明显;现今易北河以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全年较均匀)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3)水下峡谷位居易北河入海口处,河流带来了丰富的沉积物;加上其地处浅海大陆架,水浅浪小,泥沙容易持续沉积。
解析:(1)深切河谷是由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流水下切侵蚀的强弱与流量、流速有关,说明当时易北河流量大、流速快。末次冰期晚期,随着气温升高,欧洲大陆古冰盖刚开始消融,易北河流量加大;此时气温仍较低,两极及高纬高山地区冰川储量仍较大,当时海平面仍处于较低位置,使得河流下游落差大,流量大,流速快,侵蚀能力强,形成深切河谷。
(2)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与河流补给形式有关,因此本小题主要从易北河的补给类型进行分析。末次冰期,冰川开始消融,易北河的补给由雨水和冰雪融水组成;受冰雪融水补给的影响,河流春汛、夏汛明显;现今冰川已消退,易北河以降水补给为主,(易北河流域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全年较均匀,)流量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
(3)流水沉积是指流水搬运的物质,遇到障碍或者流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物质逐渐沉积。利于沉积的条件主要从物源、流速、沉积环境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水下峡谷位居易北河入海口处,易北河从陆地带来了丰富的沉积物;水下峡谷地处浅海大陆架,水浅浪小,流速减慢,利于物质沉积;因水浅浪小,不易受风浪、海浪的侵蚀,泥沙容易持续沉积。
19.答案:(1)火星大气层较为稀薄;虽然火星距离太阳更远,但是白天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火星白天气温与地球相当;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此火星表面昼夜温差更大。
(2)火星体积与质量较小,引力小,大气层稀薄;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缺少氧气;距太阳较远,表面平均温度较低;无液态水。
(3)岩石圈(火星地壳),大气圈。火星具有固体表面,由岩石组成,因此有岩石圈;火星引力能够吸附大气,且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因此有大气圈。
解析:(1)昼夜温差与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有关。据材料分析可知,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小于地球,所以火星的引力较弱,吸附的大气层较为稀薄;所以导致火星虽然距离太阳更远,但是白天火星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火星表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使火星白天气温与地球相当;而火星到达夜晚时,稀薄的大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所以火星夜间气温较低,由此可知,火星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更大。
(2)根据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来看,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更小,引力也更小,吸附的大气层较为稀薄,大气层稀薄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以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使其温度变化较为剧烈;同时稀薄的大气不利于阻挡宇宙射线,不利于生命的生存;火星大气成分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缺少氧气,不适合生物的呼吸;由于火星距离太阳的距离更远,使得火星受到的太阳辐射少于地球,其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而且火星表面没有液态水分布,不利于生命存在。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火星具有由岩石组成的固体表面,所以火星具有岩石圈(火星地壳);火星虽然质量和体积较小,但是其引力能够吸附一定量的大气,使火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所以火星具有大气圈。由此可知火星表面具有大气圈和岩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