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达标测评卷(A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11月24日,中国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携带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顺利将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读图“地球、月球绕日运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有( )
A.银河系和太阳系 B.地月系和太阳系 C.地月系和银河系 D.地月系和可观测宇宙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变化比地球大得多的原因是( )
A.月球上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很弱
B.月球上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很强
C.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月表热量迅速散失
D.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弱,夜晚月表热量缓慢散失
3.与地球相比,月球上不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③昼夜温差过大
④没有液态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表示岩石圈范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软流层 B.地幔 C.地壳 D.地核
2022年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持续性、大范围高温天气,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25日之前,四川盆地、江南、江汉及江淮等地高温天气还将持续,8月26日起上述地区高温范围减小、强度将有所减弱。
为抗旱保供水,水利部自8月16日起,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加大出库流量为下游补水,已累计向下游补水9.8亿立方米。三峡工程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其运行后水沙和河床形态变化备受科研人员关注。三峡水库2003年开始运行,采用蓄清排浑调度方式。下图示意三峡水库运行后入库和出库泥沙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6.三峡水库运行后,流水作用在库区发生的变化是( )
A.侵蚀作用加强,沉积作用减弱 B.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加强
C.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减弱 D.侵蚀作用加强,沉积作用加强
7.造成此轮大范围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
①大气环流异常
②拉尼娜气候事件
③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增多
④全球气候变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影响有( )
A.大坝下游河流水动力增强,泥沙淤积增加
B.下游河床缩窄变深本
C.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D.流域内水土流失明显减轻
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貌主要成因是近地面( )
A.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更强 B.冰川更多,刨蚀作用更强
C.砂石更多,磨蚀作用更强 D.径流更大,水蚀作用更强
10.该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①昼夜温差大,年较差大
②空气稀薄,紫外线强
③河流稀少,没有淡水湖
④地表多沙漠和戈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完成问题。
1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中纬度的对流层 B.低纬度的平流层
C.中纬度的平流层 D.低纬度的对流层
12.该层大气( )
A.以对流运动为主 B.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
C.以平流运动为主,不利于飞机飞行 D.能反射无线电波
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该塔利用太阳能除霾,主体由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图)。为增强除霾效果,玻璃集热棚内部地面铺设鹅卵石。完成问题。
13.城市内部绿化面积增加,会导致该系统( )
A.夜晚净化能力减弱 B.白天净化能力增强
C.夜晚侧向风力增强 D.白天顶部风力减弱
14.该系统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改善能源结构
②推动产业转型
③提升空气质量
④集约土地利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在较大湖泊和周边陆地之间,常由于热力差异形成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图为骆马湖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骆马湖地区,形成湖陆风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分布不均 B.当地盛行风向转换
C.湖陆热力性质差异 D.湖陆表面气压差异
16.图中某地区白天以偏北风为主,夜间以偏南风为主。该地区最可能是( )
A.宿迁市 B.窑湾镇 C.皂河镇 D.马陵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天体是____。(2分)
(2)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4分)
(3)“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4分)
(4)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____(填写地质年代)。这个地质年代出现一次大冰期,称为____大冰期。(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由于人类向城市上空排放的温室气体在自然条件下,在时间和空间上需要经历有条件地转移和扩散过程,因此使城市上空的温室气体浓度远高于周围环境。在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上空像形成了一层玻璃罩,形成一个温室环境,表现出外冷里热,影响着低层大气的热量向空间的辐射和转移进程。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热岛效应增强的过程。(8分)
(2)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上空雨水天气较郊区多,形成“雨岛效应”,简述“雨岛效应”的成因。(6分)
(3)举例说明缓解热岛效应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合理措施。(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北起西藏米林县南至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深6009米。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1)简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过程。(4分)
(2)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6分)
(3)推测丹娘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并分析该沙丘的形成过程。(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读材料可知,图示为地球和月球绕日运行示意图,月球围着地球转,组成地月系,地球和月球绕转太阳运行,又是太阳系的组成部分,图示有地月系和太阳系,B对。银河系是由千千万万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组成的,图示不保护银河系,可观测宇宙是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图示也没有显示出来,ACD错。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很弱太阳辐射强,白天温度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月表热量迅速散失,温度低,所以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C对,ABD错。故选C。
3.答案:C
解析:月球有昼夜交替现象,②错。月球上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昼夜温差过大、没有液态水,均不利于生命生存,①③4对。故选C。
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石圈是指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之上、由岩石组成的内部圈层,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与图中①的范围相同,与②(下地幔)、③(外核)、④(内核)的范围不同,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且海拔越高往往地壳越厚,此次地震发生在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壳厚度可能比陆地地壳平均厚度更大,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会位于深度更深的软流层、地幔、地核,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6.答案:B
解析:三峡水库运行后,三峡水库库区蓄水,水流速度变缓,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故选B。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造成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原因可能是大气环流异常、拉尼娜气候事件、全球气候变暖等,①②④正确。北方地区降水异常增多,会导致北方地区气温偏低,不是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原因,③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拦截泥沙,三峡水库下游河段河流含沙量减小,泥沙淤积减少,A错。三峡水库蓄清排浑,洪水期排浑,下游水量增大,水位上升,河水侧蚀作用加强,河床拓宽,枯水期蓄清,水库拦截泥沙,造成下游含沙量减小,河水含沙量减小,沉积作用减弱,整体而言,使得河床拓宽加深,B错。三峡水库蓄清排浑,保证水库库容量,有利于增强水库对洪水的调蓄能力,C正确。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对于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不大,D错。故选C。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地貌呈蘑菇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地貌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该景观近地面较细,主要是由于砂石更多,风力扬起与岩石碰撞,磨蚀作用更强,C正确;近地面摩擦力较大,风力较小,A错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冰川、流水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地貌,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年较差大,①正确;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干旱区,但分布海拔不一定很高,空气不一定稀薄,②错误;气候干旱地区,河流稀少,淡水湖数量少,但不是没有淡水湖,③错误;气候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烈,地表多沙漠和戈壁,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随纬度不同而厚度不同,低纬度上界为17~18km,中纬度上界为10~12km,高纬度上界为8~9km。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因此不在对流层,AD错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读图可知该层下界为12km,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故应为中纬度的平流层,B错误,C正确
故选 C。
12.答案:B
解析: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对流活动极弱,天气晴朗稳定,A错误;平流层分布有臭氧可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B正确: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C错误。高层大气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玻璃集热棚内部地面铺设鹅卵石,白天鹅卵石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快,若城市内部绿化面积增加,会导致除霾塔和周边绿地温差加大,气压差变大,侧向风力增强,白天顶部风力加强,进而加快气流的运动,起到更好的净化效果,B正确CD错误。夜晚除霾塔和周边绿地温差不如白天大,净化能力不如白天,A错误。故选B。
14.答案:B
解析:该系统利用太阳能进行除霾,其建设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②正确。除霾提升空气质量,③正确。该系统利用太阳能进行除霾,没有明显改善能源结构,①错误。没有明显集约土地利用的效果,④错误。B正确。故选B。
15.答案:C
解析:湖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白天和夜晚湖陆升温和降温速度不同,湖陆出现了温差,空气产生垂直运动,从而使湖陆表面出现气压差异,最后形成湖陆风,C符合题意;骆马湖地区区域面积不大,太阳辐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排除 A;当地盛行风向转换是季节性的,而湖陆风是日变化,且盛行风有可能干扰当地的湖陆风,排除B;湖陆表面气压差异是湖陆风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故选C。
16.答案:A
解析:白天湖泊气温多低于湖岸,湖泊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湖岸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气流向湖泊吹向湖岸,形成湖风,同理,夜晚形成陆风。某地区白天盛行湖风时以偏北风为主,夜间盛行陆风时以偏南风为主,说明该地位于湖泊南岸,读图可知,宿迁市符合该地区的位置特征,窑湾镇位于湖的北方,皂河镇位于湖泊西方,马陵山位于湖泊东北方,这三处的湖陆风与该地不符,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 A。
17.答案:(1)行星际物质
(2)耀斑;太阳风(顺序可调换)
(3)生物;太阳辐射,太阳能
(4)新生代;第四纪
解析:(1)星际物质主要由恒星和星云组成,二者自身能发光,为星际物质,为平常我们见到的最多的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因此“嫦娥四号”飞向月球途中,接触最多的天体是行星际物质。
(2)太阳风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会干扰“嫦娥四号”与地面的联系,干扰其运行。
(3)“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的生物圈,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月球上和地球上,生态圈运行的能量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被子植物盛行于新生代。新生出现的大冰期为第四纪大冰期。
解析:
18.答案:(1)城市的人口、产业密集,交通工具繁多,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大;绿地及水体较少,吸收的温室气体较少;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被温室气体吸收;温室气体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城市地表温度升高,热岛效应增强。
(2)受热岛效应影响,城市地表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区污染较重,多凝结核,易成云致雨
(3)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人工湿地;建设绿色通风走廊;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控制城市规模等。
解析:(1)城市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首先城市人口集中、产业活动密集,由于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城市建筑物密集,下垫面粗糙度大,导致温室气体不易扩散,集聚在城市近地面上空;温室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强,大气增温效应显著,直接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边郊区;温室气体吸收的热量大部分通过大气逆辐射作用将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有显著的保温作用,导致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最终使热岛效应增强。
(2)成云致雨的条件是有足够的杂质、水汽以及上升气流,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气流的辐合上升,对流运动旺盛,有利于暖湿气流上升;城区空气中杂质较多,凝结核多,有助于促进成云致雨,城市的下垫面建筑物密度大,地表粗糙度高,对降雨系统有屏障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弱,导致降雨天气系统影响时间长,从而延长了城区降雨时间,最终导致城市雨岛效应显著。
(3)城市中心区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且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大量废热,最终导致城市中心气温比郊区高,形成热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应对症下药:人口稠密地区应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城市人口的集中度;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城市水体面积实现建筑物合理规划布局,增加空气流通性;产业方面应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比重;交通出行方面应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合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19.答案:(1)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挤压,地壳抬升;后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谷坡陡峭(坡度),相对高度大(高度),谷底较为平坦开阔(形状、起伏)。
(3)东南风。①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江心洲(河床)的泥沙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②冬春季多大风,江心洲(河床)泥沙被吹到北岸山麓堆积而形成。
解析:(1)首先,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该地位于板块边界附近,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使青藏高原抬升隆起;其次,从外力作用来看,该地长期受雅鲁藏布江流水下切侵蚀影响。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
(2)由图中信息可分析河谷的特征,相比于其他地区,该段河道宽、较弯曲,且有沙洲出露。
(3)从材料中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可知该地降水受来自南面的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形上,东部有缺口,有利于印度洋水汽进入,故推测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形成沙丘的原因可从沙源、动力基础两方面来分析,该河段河道曲折,河谷平坦开阔,水流缓慢,利于泥沙淤积。该区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江心沙洲)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地处大峡谷内,狭管效应显著,加之山谷风显著,风力大,使得河床沙丘中的物质被吹到河岸堆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