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第1课时
认识固体
(苏教版)三年级
上
01
教学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01
02
通过分类、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固体共同特征;分析粉笔碎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括出粉笔碎也是固体。
03
通过运用工具进行测量,认识固体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可以用排水法、数一数、直接测量、填埋、填充等方法比较固体体积大小;通过分析粉笔碎是不是固体的活动,认识到在外力的作用下固体的形状或大小虽有变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科学观念
04
体验到研究固体特征的乐趣,感受到工具在探究活动中的精妙之处。
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开展对固体的认识,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关于固体特征的想法。
意识到判断物体是否属于固体,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
“中华美食甲天下”,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美食文化,增强学生劳动教育,学校开设了班级食堂。同学们十分开心,纷纷做出自己喜欢的美食,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不小心把沙子混进盐里了。同学们该怎样将它们分离呢?
教学情境
在分离盐和沙之前,我们先学习物体形态知识。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中常见的就是固体。我们教室里哪些物品是固体呢?
新知导入
活动一:寻找固体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它们的状态各不相同。通常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
探究新知
火眼金睛 游戏规则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对图片展示的物体是否是固体进行判断,对的最多的小组获胜。
探究新知
固体
液体
探究新知
教室里哪些物品是固体?
液体
固体
探究新知
以下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固体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纱巾
纱巾虽然很薄,但是纱巾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纱巾是固体。
探究新知
面粉
面粉虽然是细微的粉末,甚至好像是一股“烟”,但是面粉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面粉是固体。
探究新知
羽毛
羽毛虽然轻柔,但是羽毛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羽毛是固体。
探究新知
食盐
食盐虽然颗粒小,但是食盐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食盐是固体。
显微镜下的食盐晶体
探究新知
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探究新知
活动二:比较固体
组成每组积木的小积木体积相同,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A组
B组
C组
探究新知
计算:
A组:1+2+1+1+1=6(块)
B组:1+2+3+4+3=13(块)
C组:1+2+3+2+1+1=10(块)
分析:
组成每组积木的小积木体积相同,那么小积木块的数量越多,占据的空间就越大。想要比较哪组积木的体积最大,实际就是比较哪组的小积木的数量最多。
分析:
探究新知
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1)将A、B两组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
(2)用笔标出粉末在杯中的高度,用尺子量出高度,并记录下来。
分析:
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1)将A、B两组食盐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使其刻度相同。
(2)将玩偶分别没入食盐中,测量高度。
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
活动三:改变固体
虽然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形状或者大小,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还是固态,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是固体。
用羊角锤将粉笔敲成粉笔碎末
用剪刀将纸剪成碎纸片
用小刀将蜡烛切成更小的碎块
它们还是固体吗?
探究新知
自然界中,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岩石从大的块岩变成了小沙粒;它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固体。
课堂练习
1.下列学习用品中, ( ) 不是固体。
A铅笔 B.墨水 C.橡皮
2.下面每组积木都是由大小相同的多个方块组成的,体积最大的是 ( )。
A B C
3.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不会变成 ( )。
A.大石头 B.沙子 C.小石子
一、选择题
B
A
A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1.固体有确定的质量。 ( )
2.面粉不是固体。 ( )
3.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食盐晶体。 ( )
4. 敲碎的粉笔不是固体。 ( )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能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认识了固体的性质,能用多种方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知道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和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作业布置
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固体》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辨认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并了解其性质。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辨认教室里的物品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活动二,判断一些柔软的或细颗粒状的物体是否属于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固体,了解固体的一些性质,如有确定的形状、体积、质量等。 第二部分,想办法比较固体体积的大小。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比较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活动二,比较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活动三,比较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针对不同的固体,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 第三部分,判断固体形状、大小变化后,性质是否会改变。这一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判断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是否属于固体;活动二,思考自然界的岩石变成细沙后是否还是固体。通过这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无论如何变化,固体的特性保持不变。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固体和液体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往往是感性的,缺乏科学性的解释。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是液体,但无法准确描述固体的性质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固体的性质。特别是对于一些细小、轻薄的物体,学生可能会混淆其属性。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将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观察比较固体的体积大小,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固体性质的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科学思维:通过分类、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固体共同特征;分析粉笔碎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括出粉笔碎也是固体。 探究实践: 1.通过运用烧瓶、量杯、烧杯、电子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认识固体有确定形状、体积 和质量。 2.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可以用排水法、数一数、直接测量、填埋、填充等方法比较固体体积大小。 3.通过分析粉笔碎是不是固体的活动,认识到在外力的作用下固体的形状或大小虽有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态度责任: 1.体验到研究固体特征的乐趣,感受到工具在探究活动中的精妙之处。 2.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开展对固体的认识,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关于固体特征的想法 3.意识到判断物体是否属于固体,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难点:认识到固体的性质,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发生变化。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寻找固体通过游戏,完成讨论,得出结论。通过找出固体,找出多个固体间的共同点能基本能不能比较固体完成实验,讨论得出结论。通过对不同物体的体积进行比较,探索不同固体体积比较方法。能基本能不能改变固体通过讨论、图片展示,讨论如何从根本判别固体。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主题情景:“中华美食甲天下”,为了更深入了解中华美食文化,增强学生劳动教育,学校开设了班级食堂。同学们十分开心,纷纷做出自己喜欢的美食,但是在劳动过程中,不小心把沙子混进盐里了。同学们该怎样将它们分离呢? 在分离盐和沙之前,我们先学习物体形态知识。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其中常见的就是固体。我们教室里哪些物品是固体呢?环节一:寻找固体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它们的状态各不相同。通常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找找我们身边的固体。 游戏名称:火眼金睛 游戏规则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对图片展示的物体是否是固体进行判断,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进行游戏。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能够辨认固体,现在我们找一找教室哪些是固体吧!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以下这些物体还是固体吗?固体有哪些性质? 教师展示课件,四种物品:纱巾、面粉、羽毛、食盐。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总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学生进行游戏,回答问题。 通过找出固体,找出多个固体间的共同点 1.黑板、桌椅、门窗、地板、实验柜等。 2.试管中的实验试剂是液体,杯子中的水是液体,教室里的空气是气体等。 纱巾虽然很薄,但是纱巾有固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纱巾是固体。 面粉虽然是细微的粉末,甚至好像是一股“烟”,但是面粉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面粉是固体。 羽毛虽然轻柔,但是羽毛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羽毛是固体。 食盐虽然颗粒小,但是食盐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所以食盐是固体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通过找出固体,找出多个固体间的共同点。环节二: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1.组成每组积木的小积木体积相同,哪一组积木的体积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积的方法:组成每组积木的小积木体积相同,那么小积木块的数量越多,占据的空间就越大。想要比较哪组积木的体积最大,实际就是比较哪组的小积木的数量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 得出结论:这三组积木中,B组积木的体积最大。 2.哪一堆粉末的体积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积的方法: (1)将A、B两组粉末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 (2)用笔标出粉末在杯中的高度,用尺子量出高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得出结论。 3.哪一个玩偶的体积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积的方法: (1)将A、B两组食盐分别装入相同的杯子中。使其刻度相同。 (2)将玩偶分别没入食盐中,测量高度。 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得出结论。准备材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通过积木组的比较得出体积相同的情况,数量越多,体积越大 A组:1+2+1+1+1=6(块) B组:1+2+3+4+3=13(块) C组:1+2+3+2+1+1=10(块) 通过粉末的比较得出占据的空间越大,体积越大 通过玩偶的比较得出不方便直接测量可以间接进行测量。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不同物体的体积进行比较,探索不同固体体积比较方法。环节三:改变固体我们已经对固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用羊角锤将粉笔敲成粉笔碎末;用剪刀将纸剪成碎纸片;用小刀将蜡烛切成更小的碎块;它们还是固体吗?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结论:虽然它们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了原来的形状或者大小,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还是固态,物质状态没有改变,所以仍然是固体。 师:自然界中,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岩石从大的块岩变成了小沙粒;它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固体。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这个活动通过这些物质的变化得出形状或者大小改变,但物质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仍是固体。
7.板书设计 认识固体 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大小、质量和体积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和大小,但固体的特性不变。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选择题 1.下列学习用品中,( )不是固体。 A.铅笔 B.墨水 C.橡皮 2.下面每组积木都是由大小相同的多个方块组成的,体积最大的是( )。 3.大自然中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最后不会变成( )。 A.大石头 B.沙子 C.小石子 二、判断题 1.固体有确定的质量。 ( ) 2.面粉不是固体。 ( ) 3.我们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食盐晶体。 ( ) 4.敲碎的粉笔不是固体。 ( )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1.√ 2.× 3.√ 4.× 实践作业:利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
9.教学反思与改进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或多或少对固体都有所了解,但对固体的概念比较模糊。开课就直接拿出“固体”这个词有些生硬。通过观察教室里哪些是固体哪些不是固体,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可能发生疑惑的固体,如:面粉和食盐,此刻可出示显微镜下看到的食盐晶体和面粉颗粒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建立正确的固体概念和对固体特征的认识。通过对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其体积,使学生了解有标准测量和间接测量等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积木体积大小。最后通过敲碎粉笔,剪碎纸和切碎蜡烛这几个活动,慢慢让学生加深对“固体”这个概念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固体和液体》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学习内容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2.2物质的溶解和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⑤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三.学业要求 1.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认识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能说明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 2..能归纳概括气体、液体、固体在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的简单特征,初步建立直观模型解释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程度。 3.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4.能对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推测;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
单元课时设计 4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固体和液体》
单元设计意图 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质。物质根据存在的状态,一般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根据组成,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我们除了通过各种感官去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性质,还可以使用工具来测量物质的性质,如质量、体积(占据空间的大小)等。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构成,如混凝土、空气、溶液等,混合物里的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原来的性质,可以根据这些物质的特征用物理方法分离。 本单元以“固体和液体”为主题,重点通过科学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纯净物”“混合物”这样的类别概念则内隐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中。在物质的性质认识上,从直观特征的定性描述走向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对物体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认识上,从物质的“状态”“分离”“溶解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物质概念,侧重于宏观层面的感知,不涉及微观层面粒子的特点。本单元的学习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物质概念的不断抽象,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基本科学观念,也为学生将来认识“物质的微观世界”奠定基础。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研究典型具象物质“石头”“水”“空气”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物质概念”和“物质意识”,但他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固体还是液体时,往往是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固体或液体作为标准,所以在判断诸如沙、羽毛、烟等非典型特征的物体属于什么状态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固体、液体特征的认识不足。学生对于“混合物”的概念比较模糊,还不能意识到混合物的分离过程中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改变。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问题+游戏+讨论;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视频+师生互助 4.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实验器材,调查身边土壤类型及现状,提出保护土壤的措施,并深入社会宣传。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固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确定性,以及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形状或大小但物质状态不变的特性。知道液体的基本性质,如流动性、占据空间的大小等 。知道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科学思维: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归纳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根据某些物质的特征,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分类和实验等活动,学会使用多种感官和工具来探究固体、液体的性质,并能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态度责任: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能以探究数据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游戏导入,讨论主题 生分成三个小组,对图片展示的物体是否是固体进行判断,对的最多的小组获胜。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室中哪些物体是固体,哪些不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增加兴趣,通过找出固体,找出多个固体间的共同点。
任务2 活动名称: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对积木、粉末、玩偶的体积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物体的体积进行比较,探索不同固体体积比较方法。
任务3 问题研究:它们还是固体吗? 用羊角锤将粉笔敲成粉笔碎末;用剪刀将纸剪成碎纸片;用小刀将蜡烛切成更小的碎块;自然界中,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岩石从大的块岩变成了小沙粒;请问经历了这些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通过这些物质的变化得出形状或者大小改变,但物质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仍是固体。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游戏导入,讨论主题 生分成三个小组,对图片展示的物体是否是液体进行判断,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它们是液体?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增加兴趣,判断哪些是液体,初步总结出液体的特征。
任务5 活动名称:液体性质、体积、质量进行比较 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油、水、牛奶、蜂蜜)。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并学会正确读数。 用天平比较液体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不同液体的性质、体积、质量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液体的特征。
任务6 问题研究:认识水平面 通过实验探索水平面,然后进行拓展。学生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体现科学的价值。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游戏导入,讨论主题 生分成三个小组,举例说出生活中固体混合物的实际例子,对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通过让同学观察图片,进行游戏,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意识到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把不同的固体进行混合使用。
任务8 活动名称:比较固体混合物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分别测量黄豆、玉米粉、绿豆的质量并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混合,测量混合物的质量,将黄豆、玉米粉、绿豆的总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进行对比。 用量筒分别测量黄豆、玉米粉、绿豆和混合物的体积并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记录、比较,用数据说话,直接有力地证明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渗透了“物质的量”不变的概念,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变化。
任务9 名称:分离固体混合物 想办法分离黄豆、绿豆和玉米粉;木屑和铁屑;红糖和沙子。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如何将混合物分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
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 把沙子、盐分别放入冷水中,并搅拌,观察现象,总结。 设计意图:把做沙子、盐是否溶解实验作为一个导入活动,既复习了低年级学过的溶解与不溶解概念,也为下一个活动“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作铺垫。
任务11 名称: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引导学生对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 设计意图:“盐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典型的对比实验,从这里开始学生将学习用定量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点涉及根据探究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中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等技能的学习。对于学生提出的猜测,教师应该提供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探究。
任务12 名称:测量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盐 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测量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这是溶解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是“溶解性”、“饱和溶液”等概念学习的必要的科学经验积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溶解现象和本课研究了影响溶解速度因素后,以“探究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为载体,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中,进一步训练他们思维和实验的严谨性、科学性。
任务13 名称: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引导学生组装过滤装置并按照步骤进行过滤,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引导学生把盐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后放在阳光下晒,说出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过滤器分离沙子和水和盐水刷在黑纸上蒸发得到食盐两个活动,可以让学生知道对于不溶解于水的物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对于溶解物可以通过蒸发的方法分离。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学会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体积。 第2课时: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黏稠度、轻重等性质。 2.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第3课时: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第4课时: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科学观念: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科学思维:通过分类、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归纳出固体共同特征;分析粉笔碎的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括出粉笔碎也是固体 探究实践: 1.通过运用烧瓶、量杯、烧杯、电子天平等工具进行测量,认识固体有确定形状、体积 和质量。 2.通过探究实验,发现可以用排水法、数一数、直接测量、填埋、填充等方法比较固体体积大小。 3.通过分析粉笔碎是不是固体的活动,认识到在外力的作用下固体的形状或大小虽有变化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态度责任: 1.体验到研究固体特征的乐趣,感受到工具在探究活动中的精妙之处。 2.愿意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开展对固体的认识,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关于固体特征的想法 3.意识到判断物体是否属于固体,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第2课时: 科学观念:认识液体的基本性质,如颜色、透明度、气味、轻重、黏稠度等;知道液体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 科学思维:学会运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测量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理解水平面的概念,并学会使用水平仪。通过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 探究实践:能观察、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会用量筒或量杯正确测量液体的体积。能比较相同体积的水和油质量不同。 态度责任: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 第3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科学思维: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精准、便利和便捷。 探究实践:能用工具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并做出合理解释:能用不同的方法把生活中的一些混合物分离开来。 态度责任: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第4课时: 科学观念:知道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比较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度,明白通过过滤能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科学思维: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猜想、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经历“问题一假设-验证一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学会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事实。 态度责任:养成认真观察、专注实验、积极思维、求真求实的科学品质;感悟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小能手我会填 1.固体有确定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_______或_______,但构成物体的_______ 没有改变。 2.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积时,要略_______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处保持_______。 3.从液体中分离固体,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聪明我会选 1.下列物品中,( )是固体。 ①沙子 ②丝巾 ③石头 ④橡皮 ⑤面糊 ⑥牙膏 ⑦尺子 ⑧铁块 ⑨书包 2.固体有确定的( )。 ①形状 ②体积 ③质量 3.下列物品中,( )都是液体。 ①流动的沙 ②酱油 ③白醋 ④飘动的烟 ⑤汽油 ⑥糖水酒 ⑧牛奶 ⑨蜂蜜 4.液体的共同特征是( )。 ①没有固定的形状 ②会流动 ③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5.物体混合前后,质量的大小( ),占据空间的大小( )。 ①有变化 ②不变 6.生活中,快速分离大量铁制品和其他材料的方法是( )。 ①一块块拣出来 ②用小块磁铁吸引铁 ③用电磁起重机吸引铁 7.分离水中的溶解物可以用( )的方法。 ①沉淀 ②过滤 ③蒸发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没有限度 ②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③不同的物质能溶于相同体积的水的量是不同的 三、小法官我会判 1.测量小玩偶的体积时,小明把玩偶放入量杯,用量筒量取500毫升的沙倒入量杯并完全浸没玩偶,此时沙和玩偶的体积是560毫升,那么这个玩偶的体积是60毫升。 2.手抓沙子时沙子会像水一样从指缝中“流走”,所以沙和水一样不是固体。( ) 3.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此时物体还是固体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 4.相同体积的色拉油比水轻,两者混合后,色拉油会浮在水面上。( ) 5.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 ) 6.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面最高处保持水平。( ) 7.混合以后的物体都是不能分离的。( ) 8.购买八宝粥原料,各种原料分开称和混合起来称总质量是一样的。( ) 9.生活中,不同的固体有时需要混合,有时需要分离。( ) 10.盐水刷在黑纸上,放在阳光下晒干,黑纸上什么也没有。( ) 11.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 12.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剪下矿泉水瓶倒过来做成漏斗,里面依次放入棉球、沙子、小石子制成简易过滤器进行过滤。( ) 四、实验我会做 将下列测量仪器与对应的名称用线连起来。 水平仪 量筒 天平 ② ③ 2.我们可以用 测量液体的体积;用 比较两种液体质量的大小;用 测量课桌是否水平。(填序号) 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三位学生正在读数,( )读出的数最准确。 A.甲学生 B.乙学生 C.丙学生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形状 体积 质量 形状 大小 物质状态 2.倾斜 水平 3.沉淀 过滤 蒸发 二、选择题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①②③ 3.②③⑤⑥⑦⑧⑨ 4.①③ 5.②① 6.③ 7.③ 8.①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 1. 水平仪 量筒 天平 2.③ ② ① 3.B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研究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