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驰骋想象天地 开启智慧之旅-【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驰骋想象天地 开启智慧之旅-【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19:1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驰骋想象天地 开启智慧之旅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单元在“想象之翼”的主题下选编课文,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本形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想象的无限魅力,并学会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本单元精选了古典名著节选《小圣施威降大圣》,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学中想象的瑰丽与奇幻;童话《皇帝的新装》则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想象在塑造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则带领学生走进远古时代,感受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寓言故事《寓言四则》则通过简短精悍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想象与道理相结合的魅力,学会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深刻的寓意。除了多样化的文本阅读,本单元还设计了阅读综合实践、写作训练、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在阅读综合实践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想象元素,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写作训练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整本书阅读《西游记》则让学生全面领略古典名著中想象的奇幻与瑰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文本形式与丰富的教学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想象的魅力,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完成一篇基于课文文本再创造的想象文创作”。围绕这一任务,从各篇课文中分别学习相关写作方法。《皇帝的新装》作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可从中学习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蚊子和狮子》充分体现了寓言故事以物喻人的特点,可从中学习如何借物喻人。《女娲造人》和神话故事相关,可从中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其他篇目,都有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蕴含着哲理,可从中学习如何在想象文创作中融入现实主题。在写作训练阶段,由于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的不同,不同课文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基于此,单元学习过程按照“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单元小结”五种课型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
【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朗”,“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童话、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中,应关注主要内容和有益启示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旨、结构和细节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在阅读方法上,学生们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如预览、精读、总结等,这些技巧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年龄段。他们对奇幻、冒险类文本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想象自己置身于各种奇妙的情境中。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想象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尚显不足。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过于拘泥于现实,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作文内容单调、缺乏新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也有部分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得较为被动,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如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提供阅读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等。通过实施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提升。
【单元学习目标】
一、语言目标
1.能够寻找关键字带动全文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对课文主要情节有清晰的把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2.能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限定要求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或续写,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写一篇想象类的文章,文中要寄寓个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不少于500字。
二、思维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和文章的体裁特征,调动生活经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主旨,提升类比思维能力。
2.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在想象文的写作中融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锻炼联想力和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价值目标
1.通过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探究和挖掘出想象类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发现想象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通过写作,能够深入观察和反思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象,并能对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有一定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通过单元学习,完成一篇基于课文文本再创造的想象文创作。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任务二:《皇帝的新装》精读任务三:《女娲造人》精读 5课时
整合联读课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任务二:多角度阐述寓意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任务四: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任务五:依据文意,理解寓意任务六:联系现实,读出自我 2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 1课时
单元小结课 单元回顾、总结提升 1课时
【教学实施】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通过快速浏览,能整体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2.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任务:
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
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
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
1.读第六单元的目录,不看文章,说说你对哪篇文章哪个故事有印象。
学生读目录,班级交流。
预设:
我知道孙悟空的故事。
对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有印象,小时候读过。
我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
我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
……
2.不看课文,你能说说这些故事吗?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故事,回忆儿时阅读,唤醒文章记忆。
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哪篇最感兴趣。
师生交流,大体了解单元内容。
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
1.这个单元的文章各自的文体是什么?
预设:
《小圣施威降大圣》 古典小说
《皇帝的新装》 童话
《女娲造人》 神话故事
《寓言四则》 寓言故事
2.思考:文体不同的这几篇文章何以组成一个单元?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组成一个单元?
预设: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既有小说、童话,也有神话、寓言。这几篇课文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在以后的具体学习中,我们会学得更透彻。大家一定要抓住“想象”,去做更深入更细致的思考。
3.单元导读从“想象”角度给我们指出了学习任务,你觉得本单元的阅读学习,除了抓住想象,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预设:
单元导读指导了阅读方法:
(1)要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
(2)默读时,应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三、 课后延学
再次熟悉单元课文,重点预习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二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想象和续写,把握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结构。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快速阅读,感知情节特点
任务二:演读设计,赏读人物之趣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快速阅读,感知情节特点
全文约1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
阅读小提示:
(1)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2)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人视野的文字数量。
(3)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提高阅读速度。
1.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完成思维导图。
2.展开想象,如果孙悟空和二郎神继续打斗,他们可能还会变身成什么 不改变原著走向,进行合理想象,完成下表。
《小圣施威降大圣》
角色 孙悟空 二郎神
变身
我的理由是:
3.学生交流展示
预设:
斗法变幻的情节重复中有变化。不管孙悟空和二郎神怎么变化,二郎神总能略胜一筹,整个斗法过程体现了“一物降一物”的法则。此外,变幻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孙悟空自由率性,无贵贱之心,变化之物无所避讳;二郎神有神威不会降尊,不会变身成低等之物。
任务二:演读设计,赏读人物之趣
1.演读设计,为下节课展示做准备。
我们组选择的情节:
角色的性格特点孙悟空:二郎神:
我们这样设计演读:(1)(2)(3)
预设:
我们选择孙悟空变作花鸨和二郎神斗法这一情节。文中写道:“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聪踵。”从二郎神嫌弃花鸨低贱而显出原形,可以看出二郎神是一个严肃持重的形象,孙悟空则具有“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要赖甚至玩恶作剧,变作“花鸨”戏要杨戬。我们组这样设计:
(1)运用前面单元所学的重音停连的朗读技巧,增加朗读的生动性。
(2)根据原文内容加上合适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和心理独白,在对比中展现角色个性。
(3)适当增加和观众的互动,比如二郎神找不到孙悟空时,趾高气扬地询问观众猴儿哪去了。
2.比较孙悟空和二郎神,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角色。
3.组内试读、互评,准备班级展示。
三、 课后延学
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跳读前七回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圈画吸引你的地方,并简单批注你的阅读联想。
第三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演读和赏析,品味本文亦庄亦谐的白话语言。
学习任务:
任务一: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的谐趣
任务二:学习名家评点,导入整本书阅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习小组选择课文相关段落,进行分角色演读。
2.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对演读小组进行点评。
演读评价量表
评分项目 评价指标 分值 得分
台词语言 ●吐字清晰,语言流畅●重音停连恰当,表达生动●台词遵从原著的语言风格 30
动作设计 ●与角色性格、身份相符●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能够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或心境 30
神态表情 ●能够准确捕捉角色的内心世界●与台词、动作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角色表现●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0
道具使用 ●道具使用得当●能够营造适当的氛围 10
小结:演读必须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熟读精思”,并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的谐趣
PPT显示:
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顾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就世不恭之意寓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1.“解颐之言”即让人开心发笑的语言。《西游记》滑稽幽默的“解颐之言”层出不穷,从而使作品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细读课文,结合下面的表格,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角度 例句 批注
语体
用词
句式
修辞
预设:
(大圣)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海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鹉,毛片不青;似量莺,顶上无缨;似老鹅,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鳅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舫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
批注:从句式上看,此处描写对仗工整,相互呼应,大圣和二郎神的心理、行动都惊人地相似:看到对方时同样的感受、同样的逻辑思维、同样的谨慎小心、同样灵敏的反应。此时二圣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难分上下,旗鼓相当,也带给读者以轻松诙谐之味。
2.根据第1课时你对孙悟空和二郎神变化的想象,续写一个他们打斗的场面,要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
任务二:学习名家评点,导入整本书阅读
PPT显示:
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蘸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
——林庚《〈西游记〉漫话》
根据以上学习,探究《西游记》是如何展现“游戏的童话气氛”的。依据你的阅读兴趣,跳读《西游记》的有关章节,圈点批注,至少总结出三点发现。
预设:情节曲折多变,人物鲜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
三、 课堂小结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1.曲折多变的情节
2.奇异的想象力
3.鲜活生动的形象
4.诙谐幽默的语言
四、 课后延学
向你的学弟学妹推荐《西游记》这本书,并写出推荐理由。
第四课时 《皇帝的新装》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复述故事情节,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任务二:复述故事理情节
任务三:探析童话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同学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童话故事。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
今天让我们走进童话《皇帝的新装》,来感受童话的魅力。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这则童话全文约2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在7分钟(左右)读完全文。
阅读小提示:
①故事线索是什么 情节是怎么围绕线索展开的
②故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现在,请你集中注意力开始阅读,边读边快速厘清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复述做好准备。读完后请你填写“快速阅读时间记录表”。
快速阅读时间记录表
读完全文的时间 每分钟读的字数 是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 是否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
任务二:复述故事理情节
1.快速阅读,请你用一个词提炼故事的情节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
预设:
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受骗、孩子揭骗。
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个故事。你也可以选择更有创意的方式复述这则童话,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以下方式可供选择。
(1)改变叙述视角。
比如,选择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高贵的骑士、老百姓、骗子、骗子的织布机、皇帝的镜子等任一角色,以他(它)的口吻,发挥想象进行复述。
示例:我是宫里的一台织布机,我每天都很忙碌,因为爱美的皇帝四处招聘御用织师,为他织布裁衣。有一天,宫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自称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
(2)改变叙述顺序。
示例:游行大典的前夕,皇宫里的织布间灯火通明。皇帝的“御聘织师”整夜都没有睡觉,他们点起16支以上的蜡烛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
(3)改变叙述节奏。
比如,你想要突出的故事情节可以详述,其他的可以略述或概述。
任务三:探析童话写作手法
听完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则童话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充满了想象与夸张。那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哪一处环境的想象最夸张 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
1.哪个人物最夸张
预设(1):皇帝。他酷爱穿衣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他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探望,然后自己再去;在孩子道破真相后,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看上去似乎太夸张了,实际上正是虚荣昏庸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自欺欺人、丑态百出的写照。
预设(2):骗子。他们声称新衣有“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特性,在织布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
预设(3):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
2.哪个情节最夸张
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
3.哪一处环境最夸张
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 课堂小结
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
四、 课后延学
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故事,体会故事中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并将故事分享给身边的人。
第五课时 《皇帝的新装》精读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
2.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学习任务:
任务一:探讨情节,理解主旨
任务二:设计剧本,演绎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的想象与夸张中看到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所有成年人都不敢说真话。但最后有一个小孩子道出了真相,揭穿了骗局。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探讨情节,理解主旨
1.为什么所有大人都撒谎,而小孩子敢说真话
预设(1):在故事里,大人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不称职的、愚蠢的人,因此都撒谎说看见了新衣。而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所以敢于说真话。
预设(2):因为统治者的虚荣、愚蠢,整个社会在他的统治下,说真话就等于挑战了统治者的权威。迫于压力,没有人敢揭穿统治者的愚蠢,所以只能配合统治者演戏,整个社会都染上了装腔作势的毛病。而孩子是天真的,他无所畏惧。纯真的“童心”是最宝贵的,只有它具有戳破掩盖真相的薄纸的力量。
2.小孩揭穿骗局后,为何皇帝和大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预设:
因为统治者没有勇气承认真相,他们仍然装模作样,与敢说真话的小孩形成对比,显得更为可笑、腐朽。这样的情节安排,能凸显作者的立场,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
3.如果你也在游行现场,你会揭穿骗局吗
预设(1):不会,因为我也怕被认为是愚蠢的,我怕成为“出头鸟”遭皇帝迫害,因为有担心和害怕的东西,我可能会随大流,跟着一起说谎,虽然我知道这不对。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
预设(2):会,只要我真的看不见,哪怕被嘲笑,我也会实话实说。因为我觉得诚实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社会需要敢说真话的人。
任务二:设计剧本,演绎故事
经过学习,我们对这则童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写人物的言行、心理。
1.班级划分为若干组,根据剧情设计剧本的人物角色。
人物 性 格
皇帝
骗子
老大臣
官员
百姓
孩子
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在课文中做好批注。
3.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设计符合人物形象的对话和动作,将课文改编为剧本。
剧本设计示例
大臣受骗
老大臣上场。在皇宫内的织房里,那两个骗子正装模作样地织造并不存在的衣服。老大臣先在门外张望一阵,只见两人空手忙碌。 老大臣:(自言自语)愿上帝可怜我吧!(又把门缝开大一些,用手揉了一下眼睛)我怎么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骗子甲:(听见门外有声音,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开门,对大臣毕恭毕敬)尊敬的大臣,快请进。请您过目,这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 老大臣:(揉一揉眼睛,还是看不见,惶恐地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哦,不,这一点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 骗子乙:大人,您再看看这布料的色彩。 老大臣:(十分镇定,满意地笑)哎呀,美丽极了!真是美极了!
4.组内分配角色,演员为自己的角色做朗读设计和动作设计。
5.组内排练,互相促进。
6.课堂展示,小组竞演。
三、 课后延学
从“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开始,发挥想象,改写这则童话的结尾。
第六课时 《女娲造人》精读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学习任务:
任务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任务二:借助旁批,分析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任务三:通过比较,辨析神话故事的创作思路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世界为什么会形成 对自然的无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复述。
预设:
开端:女娲行走在原野上,感到孤独,想要为世间带来生机,于是想到创造像自己一样的生物。
发展:女娲用黄泥揉成第一个娃娃,娃娃活了并喊她“妈妈”,女娲满心欢喜,继续用黄泥造人,但大地广阔,小人数量不足,她便用枯藤蘸泥浆洒出许多小人。
结局:女娲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配合繁衍后代,人类得以世代绵延。
任务二:借助旁批,分析神话故事中的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1.再次迅速浏览课文,完成旁批要求:“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提示:
作者赋予女娲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这都显示出女娲具有人的特性。引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在理解女娲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这是作者新奇大胆想象的最集中体现。
示例:
“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一个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的神,看到荒芜的周围景象,居然触发了孤独之感,这是人的心理感受。
“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会疲倦,行动具有偶然性,这也是人的状态。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沉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女娲被天伦之乐感动,流露出做母亲的喜悦、自豪和欣慰。这仍是“人”的属性。
2.课文的第2个旁批中说:“‘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结合以往阅读经验说说为什么此类文章中常有这样的话。
预设:
“说也奇怪”代表了作者视角,是将想象的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明显提示。“奇怪”表明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会按照看似不合逻辑其实能承载作者用意的思路发展起来。教师要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这类“想象力提示标志”的作用。
3.女娲造人的过程是这篇神话故事的最核心内容,关注课文的第4个旁批,思考:“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
预设: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承袭自神话传说、古代经典等文化,“女娲用泥造人”和“土地是我们民族的母亲”中的想象成分和习惯表达,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土地的血脉联系,这是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等文化的基础要素在神话、日常语言中的表现。
任务三:通过比较,辨析神话故事的创作思路
思考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对照下面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什么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作了哪些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风俗通》
《女娲造人》比较《风俗通》
增加的内容
如何增加
删除的内容
为何删除
关于内容的增删,你有何发现
提示:
学生小组讨论,体会作者在取舍和改编时的创作思路,明白联想和想象要为立意服务的道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学术研究的结论用于故事改编的。
三、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将女娲塑造成了一个处处充满人性的形象,而不再如古籍中记载的那般,是一个与人充满距离感的神女。
四、课后延学
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古代神话,试着将其改造为一个神话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
第七课时 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寓言的寓意。
2.通过自编或续编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
任务二:多角度阐述寓意
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
《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蕴含某种道理的,往往在最后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
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出发来阅读寓言吧!
1.自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整体感知。
自读提示:
(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遇到故事中的人物就用方框标注出来,遇到你认为关键的信息(词语)就用横线标注出来。此外,阅读时别忽略了课文下方注释的信息。
(2)根据下列问题,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①故事主干:谁;干什么。
②主要情节:为什么问;怎么问;结果如何。
2.品味细节,理解寓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
小组合作: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问道:“值多少钱 ”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
(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③)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④)
追问: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示例1: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
示例2: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
3.课中小结。
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
任务二: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
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
1.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
明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
2.运用方法,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
方法提示:
(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
(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
(3)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
预设:
(1)从蚊子角度分析。
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
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
(2)从狮子角度分析。
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
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
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
(3)从蜘蛛角度分析。
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
(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3.改写、续写情节,改变寓意。
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
(1)根据寓意,改动寓言情节。
寓意:以小胜大靠智取。
改写《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
(2)发挥想象,续写寓言,让寓意发生变化。
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提示:请先考虑你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据此续写故事。
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
师: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1)小组讨论。
(2)交流明确。
预设:
相同点: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②白描;③对比。
不同点:
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三、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
(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
(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
(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
四、课后延学
拓展作业:阅读《伊索寓言》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
第八课时 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习任务:
任务一: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任务二: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任务三:联系现实,读出自我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自主阅读,疏通文意
1.根据下面的提示,学生自主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1)试着读一读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讲一遍,讲不下去的地方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商议。
(3)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注意积累:涉及读音的可以将字音标注到该字的正上方,涉及字义的可以将释义标注到该字的正下方。
(4)自读过程中用方框标注出寓言中的人物。
2.检查学习效果。
预设:
《穿井得一人》
(1)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2)重要句子节奏:
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重点词义:
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4)文意: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去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杞人忧天》
(1)重点字音:
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舍然(shì)
(2)重点词义:
崩坠:崩塌,坠落。
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晓:告知,开导。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四虚:四方。
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3)文意: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任务二:依据文意,理解寓意
1.演一演:文中人如何说。
我国古代寓言常常是论述中的叙事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理。因此,语言简洁凝练,言简义丰。请大家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些神态心理等描写,让寓意更明晰。
(1)及其家穿井,__ __告人曰
有闻而传之者,__ __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__ ___道之
(2)其人____ ____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其人____ ____曰:“奈地坏何?”
预设:
(1)及其家穿井,____ ____告人曰(笑眯眯,故作神秘……)
有闻而传之者,____ ____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神秘兮兮,眉飞色舞……)
国人____ ____道之(人云亦云、捕风捉影、到处传播……)
(2)其人____ ____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自信、气定神闲……)
其人____ ____曰:“奈地坏何?”(担忧、忧心忡忡……)
2.填一填:文章寓意。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情节概括
寓意
预设: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情节概括 宋之丁氏,因打井促使家里增添一劳力,故称“穿井得一人”,后因话语有歧义,传成“井中挖出一人”。 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寝食难安,所以晓之者进行开导。
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嘲讽那些为本来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事情而去担忧发愁的人。
任务三:联系现实,读出自我
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懂了这四则寓言,想一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赫耳墨斯、蚊子、杞人、传闻者?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赫耳墨斯、蚊子、杞人、传闻者?
讨论、交流。
三、课堂小结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这四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盲目攀比;在交往中,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类信息,对待自然万象。读寓言,就是读我们自己。
四、课后延学
搜集成语故事,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第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联想的四种类型,打开写作思路。
3.进一步优化评价量表,多角度发挥联想和想象,使写作更有新意。
学习任务:
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
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
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写作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好比长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想象和联想的殿堂,一起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技巧吧。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
1.联想想象初练——故事接龙
学生分组围坐,第一个同学以“那天,桌上的灯突然开始闪烁”为开头讲述故事。其他同学依次接龙直到呈现出完整的故事。
各组学生分享故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对故事中出现的联想物分类,并请学生思考分类的理由。
示例:

2.区分多种联想——打开思路
待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后,明确联想的四种类型,并引导学生探究“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区别。
明确:
接近联想侧重的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彼此接近。比如由桌上的灯联想到墙上的灯,空间上非常接近,由夜晚桌上的灯联想到元宵节晚上的灯会,这在时间上也有共同之处,这些就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比如蜡烛、太阳与灯一样,都可以发出光亮,这是相似联想。灯与其他电器一样,都要用到电,这也是相似联想。
小结:联想看似天马行空,但是深究起来,也有法可循。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这既是联想的四种类型,也是生发联想的四种常见思路。
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
联想是想象的基础,精彩的想象离不开丰富联想的加持。教师呈现本单元名家所写的几处精彩片段,学生也可自行寻找本单元中其他富有想象力的段落,梳理其中出现的联想物及其类型,寻找创意。
片段一: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已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小圣施威降大圣》
片段二: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
——《皇帝的新装》
片段三: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女娲造人》
请你独立思考,依据示例,完成以下表格。
出处 联想/想象的事物 联想/想象的创意 我的启发
《小圣施威降大圣》 大圣 把大圣联想成一座土地庙儿,运用了相似联想 想象合理合情,符合孙悟空的个性和外形特点,留下的破绽又为二郎神识破真身埋下伏笔
预设:
出处 联想/想象的事物 联想/想象的创意 我的启发
《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由皇帝的新装联想到需要制作新装的布料、织布需要的工具、皇帝支付的金钱等,运用了因果联想 由一件衣服联想到制作衣服
所需的一系列物品,生发想
象,从而串联起整个故事
《女蜗造人》 女娲用黄泥揉团成娃娃样的小东西 这个黄泥娃娃就是人,运用
了相似联想 由黄泥娃娃联想到人,人有
语言、行为,故事就愈加生动
《蚊子和狮子》 蚊子吹着喇叭冲向狮子 把蚊子的叫声联想成蚊子吹着喇叭,运用了相似联想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比叫着
冲过去更有气势,声音更响,
也更能突出蚊子目中无人的
自大形象
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
1.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想象类故事”写作评价量表。
预设:
“想象类故事”写作评价量表
项目与分值 项目说明 层级及得分说明 得分
富有新意(30分) 想象奇特,情节富有新意,能激发阅读兴趣 A(26—30分)
B(21—25分)
C(15—20分)
合乎情理(30分) 基于现实,情节之间关联性强,有真实感,符合人物心理,有合理的细节想象 A(26—30分)
B(21—25分)
C(15—20分)
创作意图
(30分) 主旨明确,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A(26—30分)
B(21—25分)
C(15—20分)
语言表达
(10分) 语言表达得体,通俗易懂,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A(9—10分)
B(7—8分)
C(5—6分)
总分
2.在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1)借助评价量表,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不少于500字。
提示:
①认真阅读课文的结尾,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
②要使人物的言行和性格与之前的表现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2)选择本单元的一篇课文,将其改编成课本剧。
学生进行课堂写作。
三、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它们可以为你的文章插上翅膀,到达更高的境界;它们也可以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你享受思想漫游的无限乐趣。
四、课后延学
在课堂写作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作文。
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回顾整理,探究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的特点。
学习任务:
单元回顾、总结提升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努力?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自我评价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内容 完成情况
能在课文学习中,掌握默读的方法,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小说、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限定要求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或续写,写一篇想象类的文章,不少于500字。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和小组成员很好地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任务二:总结提升
1.想象和联想的区别
预设:
联想是由A想到B,A和B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想象的内容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虚构的。
2.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哪些特点
(1)荒诞离奇
情节要违反常理,比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竟然相信骗子的鬼话:这衣服“分外美观”,又可以检验人的“称职”或“愚蠢”。后来皇帝真的“穿着”这个“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游行大典。这些都实在太不正常了。又比如《女娲造人》,女娲用黄泥“揉团着,揉团着”,放到地面上,就变成了人;用藤条挥洒泥浆,就出现了许多的人。这都是很离奇的事情。
(2)合乎情理
比如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课文里面就给了交代,她“感到非常孤独”;然后又写到她“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和身影,觉得很可爱。这里面都有关联,不是随意瞎想编造的。
细节的想象能增强真实感。比如皇帝穿衣服时候“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还有“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以及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3)现实意义
想象的作品还会反映社会现实。
三、课后延学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