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 第5课《杜甫诗三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19 18:0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杜甫诗三首(《登高》等)
1、培养运用“分分合合”多角度方法对文本
信息“最全面准确”的筛选并深入整合的能力。
2、探究、评价作者对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情感思想等的把握。
3、引导学生全面的把对人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设计思路”书写说明
1、“设计思路”分成两段。第一段简单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含重难点)。第二段
说明解决重难点知识的方法或技巧并对较难理解意图的部分做出解释说明。
2、只呈现于一张范灯片中,文字精简,最多400字。 本课首先由精美的相关朗诵视频导入,进而介绍本课作者杜甫,再仔细研读全文的内容,归纳概括诗歌的每个部分的切入角度。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别“最全面准确”的探究、评价作者对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作品主题等的把握。
注意同步总结“最全面准确”赏析关键词句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辨析主要词句意义的异同,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视频,可使课堂更为生动,克服了语文课堂枯燥的缺点。

预习提示: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秋 兴 八 首
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知人论世 分清赏析角度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1. 赏析角度 : 色调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 2. 赏析 角度 : 势态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
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3. 赏析 角度 :象喻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菊花开在秋天, “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 “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 4. 赏析 角度 : 情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意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5. 赏析 角度 : 情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6. 赏析 角度 : 引申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理清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分清主要人物形象:
王昭君分清点明感情的关键词怨恨分清点明感情的关键词怨恨 分清昭君怨恨内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由表及里,分清最根本的原因: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
统治者的昏庸。分清关键句及其核心词: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换位思考体验:
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质疑: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回顾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探寻: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分清诗人写作角度: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清该联里副词“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分清“环珮空归月夜魂”里副词“空”的理解角度。 从字面上看,
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登 高 杜甫 整体感知体 会 本 诗 的 感 情 基 调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
怎样才能
分出
八个角度?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分清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个人联想到国家的逐层扩展的角度:

叹老嗟病,
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感同身受: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与作者作比较:
反衬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听觉感受: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探寻原因: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分清角度:生命之短暂分清角度: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悲壮胸襟:豁达、坦荡、开阔下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诗歌风格的特点:
杜诗的沉郁与李商隐伤感或忧郁有质的区别。
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更多的是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
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
多角度赏析的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全面回顾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及其自身境况特点。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感同身受地体味诗人所思所感。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关键词,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换位移情入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