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儒 林 外 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作者:吴敬梓
目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作品背景及主题特点。
人物及情节分析
艺术特色
考点透析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因家庭变故和科举不顺利,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吴敬梓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其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该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讽刺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还著有 《文木山房集》,包含他40岁前的诗词文赋作品。
作品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该书共五十六回,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社会背景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是 清朝 康熙、 雍正、 乾隆三代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 文字狱、考八股、开 科举、提倡 理学等方法以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品主题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展现了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一、正面的典型
1.王冕(第一回)
情节: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拒绝危素召见。他不愿结交乡绅,于是远走山东,隐姓埋名。后回乡奉养母亲,与吴王朱元璋促膝长谈,最后归隐会稽山。
人物形象: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人物形象: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离经叛道,思想中有初步的民主成分
2.杜少卿(第三十一回-三十三回)
情节:①用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照料。②在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当了自己新做的衣服让杨裁缝去给死去的母亲买棺材。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④广散钱财,大方资助他人。⑤携妻子游山饮酒。⑥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⑦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我心中真正的读书人该有的模样
王冕
杜少卿
二、腐儒的典型
1.周进(第二、三回)
情节:①刚出场时,已经六十多岁,却依然是个老童生。饱受秀才梅玖和王举人的嘲弄和冷遇。 ②在贡院里受刺激过度,一头撞在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③任广东学道后,为提携范进,将范进取为第一。
人物形象:生活穷困潦倒,却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做官后也照顾了范进等人
周进撞号板
真题思考
众人认为周进“撞死在地下”是“中了邪”,你觉得他们说的合理吗?请结合相关篇章内容阐述。
【分析】:不合理,周进不是“阴气重”中的邪,而是科举制度中的邪。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童生,饱受秀才、举人的欺凌、嘲弄,生计无着,落魄为记账先生。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的辛酸悲苦和忍受的侮辱欺凌集中爆发,才会“撞死在地下”。
2.范进(第三、四回)
情节:①名利熏心,热衷做官。到了晚年,仍以“童生”资格去考秀才。当他骤闻中了举人,激动得无法控制,竟然疯了。 ②穷困并未使他那腐儒的呆气和酸气减退。即使在他母亲着急地等待他卖鸡买米时,依然是“一步一踱”“东张西望”并不着急。 ③见了地主豪绅,就竭力拉拢巴结;见了张乡绅,满口是“久仰老先生”。
人物形象: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里却热恋功名,追求利禄,圆滑世故,卑怯懦弱
范进中举前
范进中举后
穷困潦倒,衣衫褴褛
激动难抑,以致疯癫
3.王玉辉(第四十八回)
情节:①年年考试,年年落榜,一生穷困潦倒。
②在女婿去世后,他怂恿女儿殉夫,最终女儿绝食身亡。
人物形象:醉心科举、迂腐可悲、被封建礼教束缚
王玉辉劝女殉夫
三、无德的典型
1.匡超人(第十六-二十回)
情节:①得到马二先生(马纯上)的资助回家悉心照顾父亲。刻苦读书,被知县赏识。 ②跟潘三一起假刻公章,帮别人考试。潘三有难后,怕自已被牵连,坚决不去狱里看望。 ③谎称未婚,再次成亲,知道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诰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
人物形象:开始时孝顺、勤奋好学,认识潘三后堕落成虚伪、自私冷漠、忘恩负义、好吹牛的人
边勤学苦读、边侍奉父亲的匡超人
虚伪无耻、忘恩负义、唯利是图的匡超人
真题思考
结合原著说说匡超人的性格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述其原因,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真题思考
【分析】:①前期的匡超人孝顺父亲,他到省城卖柴,减轻家中负担。后来他和假名士同流合污,跟着潘三为非作歹。匡超人从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勤学上进的读书人转变为虚荣自大、厚颜无耻、狂妄狡辩、薄情寡义的假名士。
②匡超人转变的原因∶外因,社会上追求功名的氛围以及假名士生活虚伪的环境;内因,自身对于权利金钱的贪欲。
③写作目的:匡超人的转变映射了恶浊、势利、畸形的社会现实,作者这样写揭露了科举制度毒害人心的罪恶本质。
2.牛浦郎(第二十一 - 二十四回)
情节:① 私自撬开老和尚的锁,偷看牛布衣留下的诗集,并改名字冒充牛布衣。 ② 冒充牛布衣与董瑛相会,为显出气势,让舅丈端茶倒水,还当面取笑。 ③ 被牛玉圃说了几句就设计陷害牛玉圃,让他惹得万雪斋不快。
人物形象:心胸狭隘、皮厚心狠、喜欢骗人、心狠狡诈。
四、土豪劣绅的典型
1.张静斋(第四回)
情节: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犯,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人物形象:阴险狠毒,工于心计。
2.严监生/严致和(第五 - 六回)
情节:①自己出钱赔偿、打点,替哥哥严贡生料理了官司。②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③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④为了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一直等到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才点头咽了气。
人物形象:看重钱财、吝啬小气、好面子、胆小、缺乏主见。
3.严贡生/严致中(第四 - 六回)
情节:①抢夺别人的猪,强要别人的利钱。 ②弟弟严监生死后三四天才从省城里回来。直到看见衣服和银子,才系了孝巾到灵前干号了几声。 ③给儿子办亲事,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 ④故意让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然后诬陷船家吃了自己的药,赖了船费。 ⑤欺凌妾出身的弟媳,企图霸占房产。
人物形象:虚伪贪财、六亲不认、霸道无赖、无恶不作
五、贪官污吏的典型
1.汤奉(汤知县)(第四回)
情节: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缘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夫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一年下来还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人物形象:贪财、作威作福。
2.王惠(第七 、八回)
情节:①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黎民生计和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 ②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③他本人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是典型的封建官僚中的庸官。
人物形象:为人贪狠、蛮横,没有立场。
六、市井人物的典型
1.鲍文卿(第四回)
情节:虽为一戏子,却有礼有节,有规矩,洁身自好,为人端正。
人物形象:正直,重情义,不贪蝇头小利。
2.胡屠户(第三 、四回)
情节:范进不得志时,常抱怨自己瞎了眼,错选了女婿,而在范进中举后变成了“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人物形象: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凶暴粗鄙、庸俗自私。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痛骂羞辱范进。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奉承讨好范进。
3.鲍廷玺(第二十五 、二十六回)
情节:被鲍文卿收养,读过几年书。自养父和长兄相继去世后,他便开始“堕落”。他结识了季苇萧等人,“效劳”杜慎卿,又讨好王胡子,跟杜少卿借钱。自此,他朴实正直的本性已经消亡了。
人物形象:幼时聪明善良,后来变得阿谀奉承。
4.季遐年(第五十五回)
情节:靠写字为生,不慕荣利,高兴了才给写字,不高兴时,王侯将相、大把的银子都不写。怒斥御史的孙子。
人物形象:风雅、淡泊名利。
5.王太(第五十五回)
情节:卖火纸筒子为生,下棋很厉害。
人物形象:棋艺高超,不攀附权贵,不追名逐利。
6.盖宽(第五十五回)
情节:开茶馆,书画做得好,慷慨资助别人,散尽家财,穷困潦倒,最后被人请去教馆。
人物形象:慷慨大方,乐于助人。
7.荆元(第五十五回)
情节:做裁缝,学弹琴写字,也学作诗,朋友都不与他亲热。
人物形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
七、女性形象
沈琼枝(第四十、四十一回)
情节:①不愿做妾,从宋家连夜逃出。
②逃到南京后靠卖诗过日子。
③江都县差役来捉拿沈琼枝,到了知县那里,沈琼枝毫不畏惧,跟他说了一番道理。
人物形象:才貌双全,自尊自立,智勇双全,刚柔并济,不惧权贵。
艺 术 特 色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人木三分。比如:①对比讽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让人啼笑皆非。②运用夸张进行讽刺。范进中举后竟兴奋得发疯了2020,胡屠户在打了范进之后巴掌弯不回来了,这里写得十分夸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国际影响
《儒林外史》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儒林外史》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评论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真题探究
1、“框”是人生的困境,亦可指时代的困境。“破框”则是人物突破这些困境。请根据《儒林外史》整本书作品,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相关情节、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等,谈谈其人生之“框”和“破框”之举。
A.沈琼枝 B.匡超人 C.杜少卿
真题探究
示例一:我选择沈琼枝。
①她的人生之框是:婚姻是封建礼教下的产物。她本要嫁给扬州盐商,人生将被封建礼教所框住。②但是她勇于反抗,勇敢“破框”:意识到受骗后,她不为奢华生活所动,不为淫威所迫,从盐商家逃出,以卖诗文和刺绣为生。 【情节】
③沈琼枝是一位敢于反抗、不慕豪奢、追求自由独立的奇女子。 【性格】
④吴敬梓借沈琼枝形象批判了士人醉心于科举、追求功名富贵以至于丧失独立自主精神与生存能力,变成封建科制度下的奴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痛斥了封建礼教与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主题】
真题探究
示例二:我选择杜少卿。
①杜少卿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这是他人生的“框”;②但他蔑视科举,装病拒绝应征出仕。他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赠送银子给鲍廷玺组建戏班、赠给杨裁缝银钱以备办丧事、资助黄大、郭孝子等。他携妻游清凉山,反对纳妾。这都是他的“破框”之举。 【情节】
③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性格】
④吴敬梓塑造杜少卿这个人物,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主题】
真题探究
2、讽刺作品有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不仅讽刺单个人物或事件,还讽刺背后的社会现象及根源,请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却“总不进学”,一旦考中却“欢喜得疯了”为例进行说明。
真题探究
《儒林外史》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作者运用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揭露和嘲讽科举制度所造成的丑恶现象和封建末世的衰颓风气。 范进因中举而迷了心窍,喜极发疯的丑态,是作者对范进作夸张变形的讽刺,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作者对范进的性格、行为和心态,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当时社会上一般读书人热衷功名、醉心富贵的特征都统摄在范进这个人物身上,并运用讽刺手法予以揭露、批判,旨在抨击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荼毒,同时反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真题探究
3、《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倚仗功名而假意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一种?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杜少卿 周进 匡超人
真题探究
【示例一】: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他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受封建习俗的禁锢,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他是“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
【示例二】:周进六十多岁却依然是个童生,但他还不忘追求功名。当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省城贡院时,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由周进的表现来看,他是“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
真题探究
【示例三】:匡超人在压超人心里念念不忘的,始终都是功名富贵。他结识恶霸潘三之后,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他甘愿做恶霸的帮凶,礼义廉耻都已抛之脑后,仁义道德尽皆沦丧,他是一个“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
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这则小贴士,回答问题
讽刺手法小贴士
①漫画法: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形、变相,以表达作者的爱憎。
②对比法:将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进行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③夸张法: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地描写,以揭示出人物的真实面目。
课后巩固
讽刺手法是《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之一,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描写,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漫画法,刻画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在众人面前出尽洋相的夸张的行为举止,讽刺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达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鞭挞。
B.运用对比法,描写严贡生在张静斋和范进面前吹嘘自己的为人时,下人进来禀报他被告发强占他人财产,通过两种形象的对比讽刺了严贡生的无赖奸诈。
C.运用夸张法,描写严监生因油灯里燃着两茎灯草费油而立两指不肯断气的场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严监生“守财奴”的吝啬特性。
D.运用漫画法,刻画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反差之大,将胡屠户的市侩特性暴露无遗。
D
课后巩固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B.《儒林外史》语言准确幽默,细节生动传神,多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来讽刺,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C.《儒林外史》中张静斋是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卑鄙小人,作者描写其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D.《儒林外史》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C
课后巩固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杜少卿是一个淡泊功名、慷慨仗义、乐善好施的人,典型情节有:当新衣服换银钱给杨裁缝为母办丧事。
B.阅读讽刺小说,要体会批判精神。《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王冕、杜少卿等。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
C.《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把王冕的故事作为全书的“楔子”,是以王冕为例,揭示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D. 明朝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儒生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批判。书中还通过描写少数淡泊名利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A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