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的鱼钩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1 20: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年级语文 上册
*
15
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小说,记叙了一位老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同志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关于草地环境: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它位于青藏高原同四川盆地的连接段。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红军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长 征
位于川西北,处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连接地段,面积约在1.52万平方公里,海拔约在3500米以上。
草地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滞缓,形成大片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形成草甸,浮于沼泽之上。草地的气候恶劣,雨雪、冰雹来去无常。沼泽里没有道路,渺无人烟,危险丛生。
松潘草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字词
01
词语我会读
青稞 威胁 收敛 搀扶 抽噎 瞻仰
搪瓷碗
liǎn
chān

xié

zhān
táng
多音字
宿 (sù)宿营 宿愿;(xiǔ)三天两宿;(xiù)星宿
辨析: 表示“住,过夜,夜里睡觉”“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旧有的,素有的”等时,读sù,如,宿舍、宿将、宿愿得偿;表示“夜”时,读xiǔ,
如,一宿;表示“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作宿”时,读xiù,如,星宿。
近义词
照顾-照料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严厉-严肃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饱满-丰满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目不转睛-目不斜视 奄奄一息-命在旦夕
[威胁]: 使......面临危险。
[宿营]: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这句话运用“无论……都……”这一对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写出了指导员对老班长的期望,同时老班长深知自己的任务艰巨,明白这是他的职责所在。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他都必须将这三个年轻人安全带出草地。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千斤重”不仅是字面上的重量,更是指心理上的沉重和无力,写出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有无奈,有不忍,更多的是感动。
概括主要情节
02
了解故事内容
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梳理小说情节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尝试概括不同时间段对应的情节。
时间 段落 情节
老班长用针弯成鱼钩钓鱼,让战士
们喝上了鱼汤,但他自己从来没有
吃过一点儿鱼
“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
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我”因为知道真相咽不下鱼汤,
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
喝下
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老班长奄奄一息仍不肯喝鱼汤,最后壮烈牺牲
一天
有一次
第二天
挨了一天
又一天
第3—5自然段
第6—19自然段
第20—22自然段
第23—34自然段
明确并完成学习任务
03
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说说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班长。
第一部分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发生在1935年秋天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
老班长担负着什么任务
保护三个小病号过草地。
请同学们找出对这位可敬的老班长的外貌描写。
第一次描写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说明了:这时的炊事班长饱经风霜,然而可敬可亲。
第二次描写
老班长看着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的还厉害呢!
说明了: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睡眠不足,老班长身体也在变瘦变差,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第二部分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不到半个月,两袋青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这些天他比我们瘦得还厉害呢!
老班长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合不拢眼”指睡不着觉。是因为“饥饿威胁着我们”,如果再找不到吃的,大家就有生命危险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表现了老班长发现鱼时,无比高兴的心情。因为鱼可以给三个病号补身体。
为了把营养留给战友,老班长自己没有吃鱼,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干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老班长安慰“我”,给“我”做思想工作。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对比
坚定的革命信念
第四部分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钓鱼给他们吃的,让他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梁自己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当“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时,老班长是怎样做的。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16
17
18
19




严厉教导
在我发现老班长的秘密后,他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圈画课文中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老班长有什么作用。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怕苦,不怕难,哪怕牺牲自己。
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及其
艰难,他是用革命意志、对党的
忠诚,在坚持。
让我们感受到老班长关心战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
“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语言描写
关心战士
不怕吃苦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语言描写
对比
心理只有战友,没有自己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临终之际仍不忘嘱
托战士走出草地去
总结人物形象
04
你觉得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忠于革命
尽职尽责
舍己为人
鞠躬尽瘁
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意?
“金色的鱼钩” 不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更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闪耀的思想光芒,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通常在作文中出现,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文章以“金色的鱼钩”为线索,实际上是要借鱼钩来表达老班长这种金子般的思想和品质。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象征或表达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生动。
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05
“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是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老班长由于长期忍饥挨饿、日夜操劳,身体极度衰弱。尽管如此,他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激励“我们”,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坐、捧、嚼、皱紧、硬咽”这些都是动作描写,老班长要优先保证伤员的营养,但自己的身体也不能垮掉,于是强吃下这些难以下咽的鱼骨头。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舍己为人的老班长。
课文中的“金色的鱼钩”为何能成为战士们的宝贵纪念
“金色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成为战士们心中永恒的纪念,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
课文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战士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例如,战士们发现老班长牺牲后的悲痛反应,以及他们之前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的场景,都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文中的“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有什么作用
“摸了摸嘴”“回味”写出老班长在极端缺少食物的情况下极力装作吃过了,与后面“皱紧眉头”“硬咽下去”形成对比,可以体会到老班长的关爱他人,舍己为人。
A.动作描写 B.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D.外貌描写
1.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
2.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 )
3.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
一、给下列句子选择相应的描写方法。
A
B
C
练一练
二、请你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来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的人讲解金色鱼钩的故事。
开头: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您来到这里。我是这次的导游小明。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一枚锈迹斑斑的鱼钩,有一个特殊的来历。
中间:(用简单的话概述课文中故事)
结尾:正因为有了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才被陈列在这里。
示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