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目
录
壹
贰
叁
肆
总结拓展
赏诗句悟诗情
疏通诗意
走进诗人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壹
走进诗人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想象自己正漫步在西湖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听着黄莺的啼鸣,看着燕子衔泥筑巢,欣赏着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美景。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会如何描绘西湖早春景色呢?
诗人白居易,也曾经漫步在西湖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钱塘湖春行》,感受他对西湖早春景色的独特描绘。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陕西渭南,曾官左拾遗。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较多的一个。《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七言律诗的,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知识链接
1、句子数量不同:绝句规定每首是四句,而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
2、起源不同:七言绝句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七言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
3、格律不同: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文体知识
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的区别在于:
贰
疏通诗意
朗读诗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字音字形
贾 (jiǎ)
浅 (qiǎn)
早莺 (yīng)
马蹄 (tí)
啄 (zhuó) 春泥
白沙堤 (dī)
疏通诗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785—805)年间,贾全在杭州做官时在西湖边建造此亭。
初:刚刚。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城一片。
注释:
疏通诗意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译文: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挤在向阳的树上,不知谁家刚飞过的燕子忙着啄泥筑巢。
注释:
早莺:早早飞回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新飞回的燕子。
春泥:春天刚刚解冻的泥土。
疏通诗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译文:五颜六色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没过马蹄。
注释:
乱花:随处开放的野花。
欲:要,使。
才:副词,刚刚。
没:淹没,没过。
疏通诗意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我最爱西湖的东面,总感到游赏得还不够,那碧绿的杨树阴里的白沙堤。
注释:
不足: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叁
赏诗句悟诗情
古诗风景欣赏
孤山寺
贾(公)亭
古诗风景欣赏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古诗风景欣赏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古诗风景欣赏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古诗风景欣赏
绿杨阴里白沙堤
赏诗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时所看到的湖光山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赏析:
赏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赏析:
赏诗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赏析: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赏析:
悟诗情
1.从诗中可以了解到作者游览的次序是怎样的?
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白沙堤(湖边——湖东)
孤山寺北
贾公亭西
白沙堤
悟诗情
2. 诗人描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描写时发生了哪些视角的转换?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远景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悟诗情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
“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写出了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的景象。脚,有下垂义。
3.首联:“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悟诗情
4.颔联:可不可以把“几处”和“谁家”换成“处处”,“家家”?这幅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不可以,因为“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给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
悟诗情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颈联: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悟诗情
6.尾联:(1)最后两句是怎样结束全诗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喜爱。
悟诗情
6.尾联:(2)诗歌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悟诗情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悟诗情
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8. 赏析“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悟诗情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并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它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9. 用“乱”修饰“花”,用“浅”修饰“草”有什么好处?
悟诗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心情愉悦,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10. “行不足”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整体赏析
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所用词语精准而富有表现力。
诗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词眼,富于情态,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诗人从孤山寺贾公亭写起,写了沿途所见所闻,结尾又写到湖东白沙堤,其春行的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在景物组合上,中间四句着意写了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花、草是植物,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
写作特点
选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用字精练巧妙,写景手法灵活多样。
诗中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春季特有的意象。“争”“啄”“迷人眼”“没马蹄”等词生动贴切地刻画出莺、燕、花、草的动态与勃勃生机。写景时,宏观和微观巧妙结合,远景与近景遥相呼应,静态与动态相互映衬,向读者展现出一幅江南特有的旖旎春光图。
肆
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1.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课堂检测
2.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1. 《白氏长庆集》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 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四 颈 对偶
知识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 (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知识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知识积累
译文: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