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2: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春秋战国
头脑风暴
战乱频发
百家争鸣
战国七雄
礼崩乐坏
春秋五霸
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华夏认同

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中有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历史时间轴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郑庄公祭祀坑出土文物
一、诸侯纷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材料1: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祝聃(郑伯的手下)射王中肩。
——《左传》
二重证据法
周王室衰微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王国维
实质:分封制宗法制维系的
贵族等级秩序被打破
思考:文献史料的记载是否完全可信?
“ 孤证不立”
学法
指导
一、诸侯纷争
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局部统一
对比两幅诸侯国形势图,试分析从春秋初期到战国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二、民族关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发生了怎样变化?
二、民族关系
材料3:(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由来: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
有服章之美 ,谓之华 。
——《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材料2:(东周时期)西北戎狄控制了岐周腹地,并向黄河南、北扩展,侵扰北方的燕国、中原的郑国。
——《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冲突与战争
往来与通婚
借鉴与学习
推动了民族交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民族关系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华夏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狄戎蛮夷产生华夏认同
华夏族吸收了新鲜血液,更稳定,分布更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动荡中有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结合课本和所示图片分别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小组合作
战国铁农具
带有鼻环的青铜牛尊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农业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②牛耕得到推广
③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
手工业
商业
手工业分工细致
商业发达
①出现了漆器、煮盐、冶铁、丝织等产业的细致分工
①货币流通广泛
②各地涌现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农业进步
思考:这几个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①铁制农具
②牛耕
③水利灌溉工程
农业进步发展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工商业繁荣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唯物史观
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工具
进行物质生产的能力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社会关系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
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最本质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①铁制农具
②牛耕
③水利灌溉工程
生产工具进步发展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农业进步发展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工商业繁荣
本质
生产力提高之后,生产关系相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生产力提高
私田开辟,公田废弃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出现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各国纷纷开展变法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土地制度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政治变革
生产力提高后的系列变化
二、变法运动
背景:
战国时期兼激烈的兼并战争,各国需要富国强兵
必然性: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示意图
现实需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
阶级关系的变化
要求上层建筑变革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面临的问题 对策 作用
井田制瓦解 公田废弃 私田开垦
兼并战争 激烈
分封、宗法制 瓦解
自主学习:变法运动的典型——商鞅变法(BC356)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打破世袭贵族军事垄断
军事实力迅速发展
(强兵)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促进农业发展
(富国)
实行中央集权
稳定社会秩序
(集权)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结合课本及材料思考: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②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③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刑法严苛,轻视教化,民怨积深
材料4: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5: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①秦国百姓生活富裕,军队强大,社会秩序稳定。
积极性:
局限性:
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学思之窗——商鞅变法之思想
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
商鞅
与时俱进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争鸣中有共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背景感知
材料6: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经济发展促使社会急剧变化;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各诸侯国对“士”政策宽容,“养士”之风盛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这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封建私有土地制度确立
阶级变化:旧贵族没落,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提出政治社会主张
阵地准备:私学勃兴,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政治需求:各国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竞相招揽人才
百家争鸣
社会现实:礼崩乐坏,秩序崩溃,社会动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老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韩非
邹衍
庄子
诸子百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
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④有教无类 ——《论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老子
孔子

春秋孔老

朴素辩证法
无为而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儒家
稷下学宫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荀子
孟子
墨子
邹衍
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
人性恶,隆礼重法
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道家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战国诸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争鸣之影响
材料7:战争、政局的推移、经济的变化、社会的动荡以及价值观念的转换交相激荡,互为影响,刺激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天下的关切...发展出了路线不同的各思想体系以作为解决当世问题的依据,指引未来人类应走的方向。一时思潮起伏,汹涌澎湃,波澜壮阔,开创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摘自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8:百家争鸣最终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桥梁,确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 1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仁政
尚贤
中央集权
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兼爱
非攻
争鸣中有共性
是社会、经济、阶级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后世中华思想的源头活水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动荡
发展
蕴含
列国纷争
礼崩
乐坏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小结
井田瓦解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作业
1.必做:配套练习册
2.选做:任选一部纪录片,观看并写一则不限字数的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部分
(第一集《春秋》第二集《众声》第三集《洪流》)
纪录片《孔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