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1: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时空观念
前202年
9年
25年
220年
刘邦建立西汉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刘秀建立东汉
曹丕称帝
汉朝灭亡
西汉
新朝
前141年
武帝即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东汉
如果文物会说话---从文物看两汉历史
思考:长信宫灯几易其主的故事与汉初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危机及治理措施?
长信宫灯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文物,该灯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考古学家在宫灯灯身上辨识出“阳信家”和“长信宫”等铭文,说明长信宫灯几易其主。最初,其主人是阳信侯刘揭,后因其子刘中意参与“七国之乱”,封地与家财收为国有。随后该灯转移到窦太后的长信宫中。后来窦太后氏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
一、汉代主要统治者对统一国家治理措施
统治者 时间 危机 措施 效果
长期战乱,
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衰微
汉初
统治者
避免战争、稳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刑罚等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公元前
202年
单于天降瓦当,汉(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召湾汉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单于是匈奴首领的称号,匈奴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崛起于秦朝末年,以射猎为生,不时侵扰内地,掠夺财物和人口,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封建政权的稳固受到威胁。西汉前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采取和亲方式。
新疆汉代遗址
思考:汉武帝时期如何开拓疆土,加强边疆管理?
如果文物会说话---从文物看两汉历史
一、汉代主要统治者对统一国家治理措施
统治者 危机 维度 措施 影响
汉 武 帝
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设刺史、任用酷吏
诸侯强势
丞相权重
豪强霸道
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商人暴利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收回财权
国库充裕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
正统主流
思想不一
匈奴为患
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
汉族逐渐形成
北击匈奴、经营西域、开拓疆域
政治集权
经济垄断
思想统一
边疆管理
思考:从秦到汉,“大一统”是怎样不断强化的?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多民族安定共处,加强民族交融
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
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
大一统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包括以下内容:“大一统”的地理观——天下观,“大一统”的政治观——政治一统,“大一统”的思想观——思想一统,“大一统”的民族观——华夷一统。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理念,而且是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理念。在封建王朝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统一还是分治时期,“大一统”理念长期存在于各民族中。尽管在分治时期地理上的“大一统”不复存在,但思想和文化上的大一统依然存在于各分治区域之中,形成了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向心力。
—摘编自何星亮《“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古代中国的“大一统”理念的影响?
鸠杖是杖首雕饰。《后汉书·礼仪志》:“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鸠杖不仅体现了后人对于长者长寿的美好祝愿,也是先秦时期长者地位的象征,体现了秦汉时期,献鸠敬老、重孝尊老的社会风尚。
东汉铜鸠杖首在重庆地区虽然存世较少,但从实物层面折射出在汉代中央孝治天下的文化政策下峡江地区文化的趋同。
思考:汉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
如果文物会说话---从文物看两汉历史
一、汉代主要统治者对统一国家治理措施
统治者 措施 影响
汉光武帝
政治
经济
文化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六次下诏释放奴婢
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
儒学得到发展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王朝衰亡原因?
出土于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高出者为望楼,有旗帜飘扬;下为诸多建筑群落
材料:秦汉折射出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主要模式:都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差别在于秦朝是危机急剧爆发,两汉则是危机逐渐积累。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如果文物会说话---从文物看两汉历史
二、两汉王朝衰亡的原因
西汉 东汉
政治环境
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
结果
外戚干政,
黑暗腐败
神秘主义思想
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农民破产、奴隶化
外戚王莽夺权
教训: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健康的经济、良好的社会风气以及和平的周边环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民间秘密宗教吸引大量信徒
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东汉墨迹纸,于1987年10月兰州市城关区龙尾山伏龙坪东汉砖墓出土,一级文物,现藏兰州市博物馆。纸张原料为植物纤维,边沿少许残缺,有墨书40余字。伏龙坪东汉纸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纸上的墨迹书体反映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纸张和内容是考证兰州地区东汉时期历史沿革的考古证据。
如果文物会说话---从文物看两汉历史
思考:两汉时期的文化有哪些发展与成就?
三、两汉文化成就及特点
类别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评价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
乐府诗
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介于韵文和散文,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气势恢宏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真实情况
三、两汉文化成就及特点
类别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评价
科技 医学
数学
造纸术
其他 西汉
东汉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①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②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③“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讨论回答:推动两汉文化走向辉煌灿烂的原因有哪些?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3)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4)对前代文化的继承发展;
(5)统治者重视与人民智慧。
两汉文化既是大一统的成果,
又是大一统的表现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巍巍强汉,族以为名,字亦为名。
“天子受四海之图籍,膺万国之贡珍。内抚诸夏,外接百蛮”
“除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上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女修织纴,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四海之内,学校如林……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班固《汉书》
两汉治下的各族居民在共同地域环境、共同政治背景条件下,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状态。大体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日益趋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分期分批成为两汉治下编户齐民的各地各族民众对汉王朝认同心理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这种对两汉国家认同意识和政治心理的普遍存在与持续发展,正是汉代“中国”认同得以发展升华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直接以统一帝国疆域划定的规模空前的统一民族共同体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国家的同时显现,对于后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具有重要奠基意义。
---田广林《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中国”认同》
研究性学习:汉代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原因及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