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统 一多 民 族 封 建 国 家 的 巩 固
西汉与东汉
纲要上·第一单元·第四课
运用相关史料,认识汉初巩固大一统的治理措施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意义;分析两汉的兴衰原因,汲取历史教训,加深对治乱兴衰的认识。
其后岁馀,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於是西北国始通於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司马迁《大宛列传》
张骞为何要远征西域?为什么司马迁将此行为称为“凿空”?
他坚定的民族、国家信念在汉朝是如何形成和强化的?
这种民族、国家、文化心理认同的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大国的重建与稳固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一、大国的重建与稳固——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材料1: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2: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廉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汉书·景帝纪》
通过材料1总结汉初统治者面临的困境
为改变这一境况,西汉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
“与民休息”的表现及对“文景之治,美矣!”的理解
经济凋敝、人口锐减、民生凋敝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的艰难性
文景之治的脆弱性
国家富强
结合课本说明“与民休息”的表现和对“文景之治,美矣!”的理解。
政治 实行郡国并行制,无为治国,尊崇黄老,汉承秦制
经济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社会治理 减轻赋税、摇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外交 和亲休战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减轻人民负担
社会稳定
国家富强
诸侯势大
边境隐患
豪强兼并
文景之治,美矣!
文景之治,美矣?
无为而治没有解决内外交困的根本问题,但却为武帝时期的“有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大国的强盛
——武帝“积极有为”固一统
英睿德威韬武略
集权施法独儒尊
(一)政治:攘夷辟境,强化皇权
汉高祖末年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
对比两图,你能够获取什么历史变迁的信息?(从不同角度考虑)
①(从有无的角度)出现了州;郡国并行制被废弃
②(从大小的角度)汉朝的疆域极大扩张,河西走廊和闽越、西南夷等都被纳入版图
推恩令
设十三州刺史
重用酷吏
重用身边亲信
实行中外朝制度
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将其纳入汉朝的统治范围
推动开疆拓土
促进民族融合
这些举措极大地消耗了国力,为了增加收入、支撑这种扩张,汉武帝又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二)经济:统制经济,加强中央财力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和课本,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对商人征收重税
颁布算缗告缗
实行盐铁官营
推行均输平准
实行统制措施
增加政府收入
铸币权归中央
抑制工商业
打击商人势力;短期内获得大量财富
支持对外扩张
增强财政收入
但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
瓦解了地方诸侯势力的经济基础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威胁、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加强经济控制……这样一种特点是原来的黄老思想依旧可以配合的吗?
董仲舒提出要维护统治巩固统一,就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论证的理由是《春秋》主张大一统。
(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为什么董仲舒会以《春秋》为载体?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意义何在?
史料解读
01
02
03
从文本的角度
从作者的角度
从读者的角度
董仲舒的意图实际上是要提升儒家的地位,但是他必须让汉武帝觉得有利于皇权统治,他的意图才有可能实现。
这段话是讲给汉武帝听的,它抓住了汉武帝最关心的问题——加强君权,所以会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意
君权至上
神圣魅力 法理依据
在中央设立太学和五经博士
在各个郡县建立学校传授儒学
中央集权 华夏认同
大一统
巩固
文学上流行“赋”
词藻华丽 ,铺陈夸张,体现出汉朝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史学上
诞生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和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大一统文化观
反映
君权神授
三、大国的困境
——危机之积与东汉之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三、大国的困境与分裂——东汉之衰
材料一:光武长于民间,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释放囚奴,减轻刑法,选用循吏,倡导儒学。
材料二:东汉集市画像砖
图文组合,概括归纳光武中兴的举措与表现。
如何理解光武时期的“中兴”之称?
“中兴”不仅指光武年间的“治世”,还是相对于西汉衰亡后的汉室重建与振兴而言。
三、大国的困境与分裂——东汉之衰
自主学习,浏览课本有关东汉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概况,完成两幅示意图的绘制:东汉兴勃亡忽的曲线图和汉朝400余载的兴亡时间轴。
西汉后期
王莽代汉
光武中兴
三国鼎立
土地兼并
外族入侵
权臣篡位
政治黑暗
社会矛盾激化
外戚宦官专权
赋税沉重
农民起义
合作探究:王朝治乱兴衰何以休
大凡一个王朝在创业之初都雄心勃勃,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乃至成功之后,就逐渐惰性发作,松懈腐化。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① 比较秦朝、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有何异同,它们的衰亡为后世封建大一统的巩固提供什么借鉴?
② 纵观秦汉的治乱兴衰,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以怎样的启示,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性周期?
1945年,黄炎培到访延安,在窑洞与毛泽东对谈,提出了“历史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应对从容:“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合作探究:王朝治乱兴衰何以休
课堂小结
对秦制的因循损益
无为而治
2030年1月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更策改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王莽时期
脱离现实的失败改革
光武中兴
试图回归制度正轨,但延续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因时而变
更策改制
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巨大影响
中华文明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