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1: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白居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唐摭言》卷3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
——《直中书省》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一、选官制度之变
一、选官制度之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
问题1.1:白居易进入仕途的途径是什么?
问题1.2:如果白居易生活在隋唐之前的朝代,他可以怎样进入仕途?
科举考试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白居易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一、选官制度之变
察举制·弊端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一、选官制度之变
九品中正制
高门(上品)
寒门(下品)
定义
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
家世、道德、才能(初创时期)
意义
相对于察举制而言,九品中正制把人才选举的权力逐渐收归中央,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之变
九品中正制·弊端
综合其家世、德才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45《刘毅传》
→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
问题1.3:九品中正制后期出现了怎样的弊端?
隋文帝时
开始分科考试
隋炀帝时
始建进士科
唐太宗时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时
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时
任用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正式形成
一、选官制度之变
科举制
问题1.4:阅读教材P40—41页,概括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一、选官制度之变
科举制
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自由竞选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创新
公开
公平
意义:
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问题1.5: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思考科举制的创新与意义。
一、选官制度之变
【合作探究】汉至隋唐的选官制度变化趋势如何?
朝代 汉 魏晋 隋唐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察举制
自下而上
推荐
品行
九品中正制
评定授官
门第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力:
趋向客观、科学
趋向公平、公正
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
纪年 公元 为官经历
贞元十四年 798 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 806 授周至县尉
元和三年 808 拜左拾遗
元和九年 814 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五年 820 调任主客郎中
长庆元年 821 转中书舍人(紫薇郎)
长庆二年 822 授杭州刺史
大和二年 828 调任刑部侍郎
三省六部我几乎都逛过
门下省官员
礼部属官
注:表格信息整理自[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66《白居易传》,北京:中华书局
中书省官员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二、中央官制之变
秦朝
三公九卿制
西汉
中外朝制
东汉
设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设三省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之变
演变趋势
尚书省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从一省到三省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二、中央官制之变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50《职官考四》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政事堂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审议
封驳
起草政令
审核政令
执行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问题2.1: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二、中央官制之变
九卿 职务 职责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 宫廷车马
六部 部门 职责
吏部 官员选拔
户部 财政
礼部 礼仪、祭祀等
兵部 军事
刑部 司法
工部 工程建设
体现了隋唐时期皇室与政府分离的趋势,这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也是三省六部制的创新特征。
问题2.2:九卿与六部的职能有何不同?从中体现出三省六部制怎样的创新之处呢?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
三、赋税制度之变
白居易所说的两税指的是什么?
三、赋税制度之变
魏晋
唐前期
租:粮食
调:帛或布
基础:均田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提高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徭役
庸:用帛或布代徭役
问题3.1: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新变化?
三、赋税制度之变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
民众逃亡+土地兼并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问题3.2: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两税法的实行背景。
三、赋税制度之变
两税法
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次数
征税对象
人丁、资产、田亩
户税、地税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夏、秋两次
问题3.3:阅读教材P42和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三、赋税制度之变
两税法
→创新之处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人丁、资产、田亩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 户税、地税
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次
征税对象 受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社会矛盾
保证国家
财政收入
问题3.4:填写表格内容,思考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及意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三、赋税制度之变
两税法
→局限性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白居易集》卷2《重赋》
→无统一税额,各地税负不均
问题3.5:阅读教材P43“问题探究”分析两税法的局限性。
→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没有真正减少
中央官制
(组织保障)
选官制度
(人才保障)
赋税制度
(财税保障)
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