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2: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梦入盛世法门望繁花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韩愈《谏迎佛骨表》节选
韩愈为何被贬?他要除什么“弊事”?
君主佞佛、声势浩大、铺张无度
法门寺旧照
释迦牟尼指骨舍利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起迹于北魏,中兴于隋,鼎盛于唐,时人称其为“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圣地灵境。隋唐多位帝王都曾对其进行修葺、祭拜。
法门寺现状
一梦入盛世
法门望繁花
一梦入盛世
法门望繁花
从法门寺看
中外文化交流
从法门寺看
儒释道的发展
从法门寺看
文学艺术与科技
从法门寺看
儒释道的发展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唐帝王法门寺七迎二送佛骨
第一次:唐太宗贞观五年(631)
第二次: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第三次:武周长安四年(704)
第四次:唐肃宗上元三年 (760)
第五次:唐德宗贞元六年(790)
第六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第七次: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第一次: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第二次:唐停宗咸通十五年(874)
奉迎
送还
民间:倾都瞻礼,施财巨万……长安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统治者:佛骨至京师,导以禁军兵仗,公私音乐,沸天烛地,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过于郊祀……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嶂、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
——《资治通鉴》
为什么此时佛教如此盛行呢?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为什么此时佛教如此盛行呢?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据卜宪群《中国通史》整理
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谈及天命鬼神一类的事,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
——据傅乐成《中国通史》和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奉主之礼,礼敬有本.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侯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一东晋慧远大师《沙门不敬王者论》
社会现实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传统思想的缺憾:
佛教提供了儒学所缺失的对生老病死的解释。
佛教渐趋本土化:佛教吸纳儒家伦理,关心现世利益,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君主统治。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唐帝王法门寺七迎二送佛骨
第一次:唐太宗贞观五年(631)
第二次: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第三次:武周长安四年(704)
第四次:唐肃宗上元三年 (760)
第五次:唐德宗贞元六年(790)
第六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第七次: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第一次: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第二次:唐停宗咸通十五年(874)
奉迎
送还
哪两位帝王不曾开法门寺迎佛骨?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唐帝王法门寺七迎二送佛骨
第一次:唐太宗贞观五年(631)
第二次: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第三次:武周长安四年(704)
第四次:唐肃宗上元三年 (760)
第五次:唐德宗贞元六年(790)
第六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第七次: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
第一次: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第二次:唐停宗咸通十五年(874)
奉迎
送还
哪两位帝王不曾开法门寺迎佛骨?
高祖 李渊
玄宗 李隆基
“道教”
玄宗 李隆基
高祖 李渊
“老教孔教,此土此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先老后释诏》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诏令道士、女冠隶宗正寺,位在亲王之次,视道士、女冠为皇族宗室,极力提高道教地位。
——赵文润《隋唐文化史》
玄宗还多次亲至玄元皇帝庙拜谒,上“大圣祖”等尊号,并尊老子之父为先天太皇,母为先天太后。把长安的玄元皇帝庙改为太清宫,规定朝廷的一切郊祀,必先朝太清宫。
——赵文润《隋唐文化史》
为什么如此推崇道教?
是时就其国得方士那途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
——《旧唐书·西戎》
受门第血缘观念影响,利用道教增强李唐统治权威
对于“长生”的追求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哪枚才是真正的佛骨?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哪枚才是真正的佛骨?
《真身志文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哪枚才是真正的佛骨?
《真身志文碑》:“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
文献与实物的相互印证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为什么需要在地宫中放置假的佛骨舍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三武灭佛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三武灭佛
为什么会出现毁佛现像?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毁佛现像?
两京城阙,僧徒日广,佛寺日崇。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其间吾民尤困于佛。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偕拟宫居。
——唐武宗会昌五年救令《毁佛寺制》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
——韩愈《谏迎佛骨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范缜《神灭论》
①佛教发展耗费钱财、影响社会生产、加重百姓负担、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
②佛教势力膨胀威胁皇权。
③佛教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从法门寺看儒释道的发展
以唐太宗为例,看当时的统治者是如何处理佛道儒三者的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
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
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贞观政要》(贞观二年)
朕之本系,起自柱下 (老子官职)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自今已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尊祖之风,贻诸万叶。
——《唐大诏令集》(贞观十一年)
朕亲视总元戎……犹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镂,啾然疚怀,用忘兴寝。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所震,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
——《于行阵所立七寺诏》(贞观三年)
三教并行
从法门寺看
中外文化交流
空海在日本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 (804),奉命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并以留学生身份跟当时著名的密宗大师惠果学密宗教义,带回日本后大力弘扬,称为“东密真言宗”,是日本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至今仍在日本有1600多万信徒。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三位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他们来到中国传教,并创立了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法门寺整个地宫在被封闭时,被布置为佛祖真身舍利供养曼茶罗,应视为佛教密宗的“无上法界”。
从法门寺看中外文化交流
法门寺地宫
鎏金捧真身银制菩萨
传入日本
源自印度
以宗教为媒介的文化交流
从法门寺看
文学艺术与科技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真身志文碑拓片
唐楷书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龙门石刻
《杨大眼造像记》
雄健的魏碑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颜真卿
《多宝塔感应碑》
规矩的唐楷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柳公权
《金刚碑》
规矩的唐楷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怀素
《自叙帖》
奔放的草书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王羲之
《姨母帖》
秀美的晋帖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曹操
《短歌行》(节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建安文学
——儒家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陶渊明
《归田园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道家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节选)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道家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女史箴图》
东晋 顾恺之
《送子天王图》
唐 吴道子
《雪溪图》
唐 王维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北魏修建的云冈石窟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佛面方圆,两肩齐平,深目高鼻,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是典型的胡人形象。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卢舍那大佛面部丰满圆润,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佛教中国化趋势
从法门寺看文学艺术与科技
领域 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雕版印刷术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已经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隋唐时期——科技成熟
身处全球化时代该如何面对多元的文化?
在历史抉择的关头,以儒学为底色的中华文化显示了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中华文化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因时而变的文化特质,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文化基因。丰富、优秀而卓越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自信的底色。当下,我们已踏上第二个百年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拥有充足的文化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