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9《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9《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11 23: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表的变迁
单元主题 《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及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表形态:理解并描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壳运动:了解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自然力量:认识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循环: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习内容 描述和区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 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掌握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业要求 能够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能够举例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解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培养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每课都围绕“地表的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第一课《地球的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制作地形模型;第二课《火山与地震》通过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三课《地球的内部》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与地球内部运动联系起来;第四课《地表雕刻师》则综合探讨风、水、温度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渗透岩石循环的观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认识较为片面和模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乐于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科学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初步建立岩石循环的观念,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描述和区分不同地形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如火山喷发、地震模拟等,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够设计和制作地形模型,表征不同地形的特征。 责任态度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单元结构化活动 引入活动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主体活动 1. 地形观察和描述:学生观察地形图,描述和区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的特征。 2. 火山与地震模拟实验:利用火山模型和地震模拟装置,让学生直观感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理解其成因。 3. 地球内部结构探索: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建立地球内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联系。 4. 自然力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风、水、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理解风化、侵蚀等自然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地形模型制作: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制作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表征地形特征。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地质公园,实地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 开展“小小地质学家”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关于地表变迁的小报或PPT进行展示。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制作的地形模型和模拟实验报告,评价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测试或作业形式,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地壳运动、自然力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九课时《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更加全面,理解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科学素养。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五种典型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的主要特征。
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难点
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播放一段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引出学生对地球表面多样性的兴趣。视频中可以展示猴子、青蛙和乌龟对地球表面的不同描述,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观察地球仪 活动步骤 1. 展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 2. 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两种地球仪的不同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仪上颜色的含义和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探究活动2:地形特征描述 活动步骤 1. 教师展示五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描述每种地形的主要特征。 3. 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 探究活动3: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活动步骤 1. 小组讨论确定要制作的地形类型。 2. 准备纸板、旧衣物、废纸等材料,动手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3. 展示模型并解释其特点和制作过程。 探究活动4: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 活动步骤 1. 介绍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现象。 3. 讨论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及危害。 探究活动5: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步骤 1. 讨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 2. 列举实例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形资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 加深学生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生活应用 通过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如选择适合的居住地、规划旅行路线等。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初步掌握了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强调地球表面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地球表面包括____和____。
答案:陆地、海洋
2. 地形地球仪上,绿色通常表示____、____和____。
答案:耕地、平原、森林
3. 高原地势____,起伏____。
答案:高、小
4. 盆地一般被____或____包围。
答案:山地、丘陵
(二)、判断题
1. 地球仪上的颜色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美观。()
答案:错
2. 丘陵地势高,起伏大,坡度陡。()
答案:错
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答案:对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种地形最适合发展畜牧业?()
A. 平原 B. 山地 C. 丘陵
答案:A
下列哪种颜色在地形地球仪上表示山地和沙漠?()
绿色 B. 黄色 C. 蓝色
答案:B
3. 下列哪种地形具有“周围高,中间低”的特点?()
A. 山地 B. 平原 C. 盆地
答案:C
(四)、简答题
请描述平原的主要特征。
答案: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火山喷发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答案:火山喷发会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但也能为人类带来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有益的资源。
3. 如何利用地形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
答案:应根据地形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城市建设;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和旅游业等。
(五)、实验探究题
设计并完成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并解释其原理。
实验材料:圁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等。
实验步骤:
1. 在铁盒里放一些圁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中间挖一个小洞。
2. 番茄酱模拟岩浆,放在圁豆泥小洞中。
3. 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圁豆泥加热,观察番茄酱的喷发现象。
实验现象:加热后,圁豆泥出现小裂缝,番茄酱冲破圁豆泥,不断上涌,最后伴随着大量气泡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原理: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会冲破地壳,喷涌而出,形成火山喷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