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12《地表雕刻师》课时教案(含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12《地表雕刻师》课时教案(含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0-11 23:5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表的变迁
单元主题 《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及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表形态:理解并描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壳运动:了解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自然力量:认识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循环: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习内容 描述和区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 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掌握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业要求 能够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能够举例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解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培养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每课都围绕“地表的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第一课《地球的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制作地形模型;第二课《火山与地震》通过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三课《地球的内部》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与地球内部运动联系起来;第四课《地表雕刻师》则综合探讨风、水、温度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渗透岩石循环的观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认识较为片面和模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乐于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科学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初步建立岩石循环的观念,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描述和区分不同地形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如火山喷发、地震模拟等,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够设计和制作地形模型,表征不同地形的特征。 责任态度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单元结构化活动 引入活动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主体活动 1. 地形观察和描述:学生观察地形图,描述和区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的特征。 2. 火山与地震模拟实验:利用火山模型和地震模拟装置,让学生直观感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理解其成因。 3. 地球内部结构探索: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建立地球内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联系。 4. 自然力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风、水、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理解风化、侵蚀等自然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地形模型制作: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制作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表征地形特征。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地质公园,实地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 开展“小小地质学家”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关于地表变迁的小报或PPT进行展示。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制作的地形模型和模拟实验报告,评价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测试或作业形式,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地壳运动、自然力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十二课时《地表雕刻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来探究温度、风、水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归纳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素养: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识别不同地貌类型,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4. 责任态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爱护自然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温度、风、水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三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难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地表形成的原理,能够运用地貌学知识分析地表形态的异同。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地球表面多样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如山脉、河流、沙漠、冰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随后,提出问题:“这些壮丽的自然景观背后,有哪些‘雕刻师’在默默工作?”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雕刻师》。 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使用坩埚钳夹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迅速浸入冷水中,反复多次观察变化。 探究活动2: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在托盘内放置小石头、玉米碎粒和玉米粉,用吸管轻吹观察变化。 探究活动3:观察水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提供沙土模拟地表,观察水对其冲刷、搬运和沉积的作用。 探究活动4:分析地表形态成因 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探究活动5: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使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模拟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的变质过程。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风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理解风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风对地表物质的搬运和堆积作用,理解风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变质岩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岩石循环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讨论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水利工程建设、采矿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减轻这些影响。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四)知识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温度、风、水等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原因。地表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
、填空题
1. 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_____、_____、_____等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答案:风、水、温度
2. 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_____。
答案:变质岩
3. 沉积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_____、_____等的搬运后沉积并经受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
答案:风、流水
4. 岩石碎屑在风的作用下被搬运、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
答案:沙漠或沙丘
(二)、判断题
1. 岩石很坚硬,风吹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答案:×
2. 冰川流动的速度很慢,但是力量特别大,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答案:√
3. 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减少风雨对地表的影响。()
答案:√
(三)、选择题
1. 将烧热的岩石放在冷水中,反复多次,岩石最终会破碎。这告诉我们,()对岩石是有影响的。
A. 水 B. 温度变化 C. 阳光照射
答案:B
2. 在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中,被风吹得最远的是()。
A. 玉米粉 B. 玉米碎粒 C. 小碎石
答案:A
3. 下列关于地表雕刻师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破碎的岩石只是风的作用造成的
B. 海蚀拱桥是水的作用造成
C. 温度不属于地表雕刻师
答案:B
(四)、简答题
1. 请简述风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风具有搬运和堆积作用,能够将地表物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并在合适的地方堆积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如风蚀地貌、沙丘等。
2.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并经受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等作用下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
答案:人类活动如采矿、修路、建房等都会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破坏原有地貌和生态环境。但同时,人类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来减轻这些影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实验探究题
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实验材料:小块岩石、水槽、水、沙土等。
实验步骤:
1. 在水槽底部铺上一层沙土,模拟河床。
2. 将小块岩石放置在沙土上,模拟河床中的岩石。
3. 向水槽中缓慢加入水,并调节水流速度,模拟流水的侵蚀作用。
4. 观察并记录岩石表面的变化以及沙土的沉积情况。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流水对岩石的侵蚀作用,表现为岩石表面的磨损和沙土的沉积。这说明流水是地表形态变化的重要外部力量之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