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0: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教师版
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中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2.运用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程、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理解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涵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时空定位】
概念解读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的制度。
精神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学习聚焦: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及法治建设奠定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阶段 概况
开始(1949年) 1.成就: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2.意义: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初创(20世纪50年代) 1.成就①1950年和1952年,分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2.意义:确立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严重破坏(“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 1.成就①中共中央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2.意义: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法治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 十五大以来 1.成就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2.意义:中国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1.成就: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初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有法可依,推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法制基础
十八大以来 1.成就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首次将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⑤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意义: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十九大以来 1.成就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意义实现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
1.成就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地位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3.评价①系统整合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②是一部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民法典③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④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聚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
历史阶段 背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⑴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⑵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引领 在全社会形成了⑴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⑵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⑶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⑷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 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⑵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80年代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20世纪80年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90年代至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③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④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德治国。
21世纪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形成:2006年提出,2012年十八大进一步提炼形成。(2)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模范:杨善洲、黄大年等一批大模范。(4)时代精神: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等。(5)意义: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课堂探究
1.教材P55思考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项目 法制 法治
内涵 法制是法律制度简称,属于制度范畴 法治是法律统治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同时,“法治”还相对于“人治”而言
本质 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一个国家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基本要求 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产生发展 法制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治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当堂检测
1、【答案】D
【解析】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些法律和法令涉及劳保、教育和卫生等领域,通过法律规范能够促进这些领域事业的发展,所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恢复,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才开始,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这些法律和法令是照搬苏联的立法模式,排除B项;“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表明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也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而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项错误,新政权建立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956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均强调人民在法治中的重要性,说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故选B项;依法治国提出于中共十五大,排除A项;1954年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基础,排除C项;三代领导人的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法治意识,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制定并颁布了一批适应当时国家经济建设的法律、法令”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建设,故选A项;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宪法》,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898年的维新变法就开启了政治民主进程,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了民主的广泛性与材料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我国法制建设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天之内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七部法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的法律建设制度化,故选C项;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排除A项;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公民的法律意识问题,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侧重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故选D项;我国的民法典是在借鉴《德国民法典》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具有开创性,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具有引领性,排除B项;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
8、【答案】D
【解析】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选D项;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法治不仅包括制度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思想、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还强调“法律至上”、“法前平等”等价值、原则和精神,因此这一变化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故选A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B项;根据所学,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于2010年,与题干十五大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该体系的形成使我国各方面建设实现了有法可依,与题干中十五大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尊重公民的个人利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塑造价值观,而非促进科学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总结: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
时间 阶段 成就
1949—1966年 初创奠基 《婚姻法》《土地改革法》1954年《宪法》
1966—1976年 严重破坏
1978—1992年 重建与完善 1978年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1982修宪
1992—2012年 形成体系 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完整提出“依法治国”,从“法制”到“法治”;1999年“法治”入宪、2004年“人权”入宪;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2年以后 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中共十八大,法治上升为治国理政,新十六字方针;2018年习思想入宪;2020年《民法典》
二、理解:“法制”和“法治”。新时期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等。而“法治”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应。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法治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三、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般文明,而且还需要有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科学文化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出一个引人奋发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教材思考题答案
1.教材P5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体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讲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第二部分,讲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讲依法治国事关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材料明确依法治国的性质、方向、工作重点和总抓手。
2.教材P56思考点: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爱国主义教育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公民道德建设是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教材P58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又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4.教材P58学习拓展:查找宪法,结合上述内容,谈一谈你对我国“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的理解。
章节顺序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第一章 总纲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国旗、国徽、首都
宪法结构的调整,更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一是充分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二是有利于动员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三是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实行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统一组织各项事业。四是切实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
【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