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课件+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数与形》(课件+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10-11 20:15:58

文档简介

《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105—106页例题1、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受数形间的对应联系,理解规律“从1开始,连续的若干个奇数相加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并能掌握规律进行计算。
2.经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初步感悟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数形之间的对应,体会数中有形,形中有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形结合求解变式练习与其他算式,真实感悟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介绍数与形名句
(1)介绍数学家华罗庚。他对数与形有很深的研究,他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二、主动学习,体会数形结合
1、以形表数
师: (出示算式:1=1×1)没问题吧?
生:没问题。
师:(出示算式:1+3=)算一算?(生:4。)
师:当然是 4,但能不能结合第一个算式,换一个答案?(生 2 :2×2。)
师:再看:1+3+5=?
生 3 :3×3。
师:特别好!再来:1+3+5+7=?
生 4 :4×4。
师:继续往下写也很简单,不过这些是数还是形呢?(生:数)是的,但是今天研究数与形的关系。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往下写,这节课就不能叫“数与形”了,我们得把数与图形联系起来。(出示 1+3+5=3×3)(教具形成如图所示图形)
师:1 是 1 个正方形,3 是 3 个正方形,5 是 5个正方形,3×3 呢?
生 6 :一个大正方形,有 3 行,每行 3 个。
师:是不是左边这些正方形移到右边的大正方形中,是否恰好填满呢?请同学来操作。(这个图形的摆法可能学生不能一次摆好,需要多次。)
师:漂亮,说这个图形漂亮,是有理由请看。(将 3×3 的正方形左下角用教具增加,形成 4×4 的正方形)这个图形你能看懂吗?
生 9 :1+3+5+7=4×4。
师:1、3、5、7,看到了吗?4×4呢?当然,请看屏幕。
这个图形,你在其中能不能读出数?
生 9 :1+3+5+7+9+11+13=7×7。
回头看,出示图:你知道算式的规律吗?(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2、体会数缺形时少直观
师:1+3+5+7 是不是等于4×4?(生:是的)的确,没有这个图形,这个等式还是成立的。那有了这个图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 12 :更清楚。
生 13 :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生 14 :这个图说明了为什么会相等。
师:是的,还记得华罗庚先生说的第一句话吗?数缺形时少直觉,有了形,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直观了。现在你们有一点认识了吗?
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1+2+3+4+5+4+3+2+1等于多少?你能想到什么样的图形?这里面能不能找到1,2,3,4,5,4,3,2,1?
(预设: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的表示方法)
师:其实,数与形的这种关系,还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请看, 出示问题:计算
这是个什么问题?
生:异分母分数加法。
师:是的,看看这几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一半的关系。
师:解决这个问题,常规手段是什么?
生: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了数形结合,我们想一想能不能用图形来解决?我们先思考,请把你的思考计算结果写出来。
请一组同学介绍他的想法。
三、小结全课。
1.魔术“消失的正方形”,体会形少数时难入微。
2.这节课的收获
3.微课小结全课
板书设计:
数与形
1+3+5=3×3
1+3+5+7=4×4(共15张PPT)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华罗庚
1 =1 1
1+3
1+3+5
1+3+5+7
1+3+5+7+9
=2 2
=3 3
=4 4
=5 5
… …
1+3+5+7+9+11+13 =7x7
1+3+5+7+9+11+13 =7x7
从1开始,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等于几乘几。
1+3+5+7+9+11+13 =( )
1.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
7
1+3+5+7+9+11+13+15+17
=9
2
2
小试牛刀
1+2+3+4+5+4+3+2+1
1+2+3+4+5+4+3+2+1
1+2+3+4+5+4+3+2+1
1+2+3+4+5+4+3+2+1
+ + + +
+ + + +
1
如果用1个正方形表示单位“1”,上面的分数能够在下面的正方形中画出来吗?
三步式合作学习:
1.先独立思考,看看能不能完成?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作品和想法。
3. 全班交流。
形少数时难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