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1 22: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户籍指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户籍制度的内容十分广泛,功能也非常繁杂,可以说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户籍制度,既包括户籍登记,也包括户籍管理。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户籍管理是赋
役征发的依据
户籍管理有利于
维护社会治安
问题: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古代政府掌握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维系统治。
商:
材料1:“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2: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满足战争的需要
西周:
材料3: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经常性、制度性
登记人口
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战国时期——户籍相伍
材料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2: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秦朝——分类登记
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秦户籍简
出土于湖南里耶。“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等级性、不平等性
里耶秦简属于哪种史料?
属于文献史料。
汉朝——编户齐民
(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特点:行政管理与赋税一体化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原因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东晋——黄籍、白籍和土断
(3)原因:
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南渡北方大族不愿泯灭南北界限,因此分黄、白籍登记。
②江南开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1)原因: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根据历史纵横思考:
(1)东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白籍”?
(2)“土断”政策有何作用?
(3)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作用: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兵源。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隋朝——“大索貌阅”
南北朝以来,由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行,户口隐漏日趋严重,“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在北方,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裴蕴因是上奏,要求实行大索貌阅。......是岁大业五年也。诸郡计帐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民众对此则怨声载道。
——《隋书·裴蕴传》
【思考】隋“大索貌阅”的原因是什么?产生哪些影响?
原因:户籍隐瞒严重,逃避赋役;豪强大族控制隐瞒人口;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积极影响: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推动了经济发展;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隋政府在授田不足的情况下竭力将百姓编入户籍,加派赋役,会激化阶级矛盾,为隋朝的灭亡埋下隐患。
唐朝——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材料1: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须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根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平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
——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2: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
宋朝——主客分籍
客户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改革户籍制度,将客户与主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思考】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理由: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②“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
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⑤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强,便于管理的需要。
信息: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
②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
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佣户)。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
元朝——诸色户计
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医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划分标准包括民族、职业、社会地位等,带有民族压迫色彩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阴阳户、礼乐户、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舶商户、淘金户……等
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依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黄册:是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
明朝——职业定籍、黄册(户籍管理松弛)
清朝——永停编审
材料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上谕
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影响因素: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②统治者的改革;
③农民的反抗斗争;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⑤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
⑥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因素、特点、趋势及影响
特点:①历史悠久,由简单到复杂;
②地域性:控制人口,限制其流动;
③等级性:有特权户种等类别。如秦
分类登记制度
④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
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⑤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
治安相结合
发展趋势:①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②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③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④明清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影响:
(1)积极:
①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②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强化户籍管理,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
①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②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实质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学习聚焦】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汉



清 乡里制度
乡里制度
里甲制
里甲制 保甲制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十家牌法
政府管理民众
民众自我管理
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最终合一;
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干预逐步增强;
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特点:
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意义:
①有效治理基层地方;
②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
皇权不下县
县下惟宗族
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
伦理造乡绅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的原因:
(1)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有利于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3)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4)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农耕经济的脆弱性(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导致人民的生活处境恶化。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具体措施:
实施者 地位 措施 政府 汉朝
隋唐
民间 宋朝宗族内部救助兴起辅助地位 明清慈善组织兴起辅助地位 关系 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 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宗族内部救济兴起,创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善堂、善会
主体
地位
政府救济: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丰田义仓——天下第一仓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1)政府主导,民间辅助;
(2)宋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作用渐大;
(3)救济方式多样
(4)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
(5)受经济水平限制,未形成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
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方式:皇帝赏赐、设置机构
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请说明理由。
不能落实的原因:
①古代生产力还未达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根本);
②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这种救助没有形成普遍化和经常化的机制,时有时无,覆盖面和力度都很有限);
③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
学思之窗
《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原因:
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②官方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中“仁爱”“民本”思想的阐述;
③古代政府多礼法治国,以法律的强制性弥补道德自觉的不足;
材料1:中国古代社会的救济措施在解决贫困人民的经济问题,鼓励传统道德行为和加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材料2: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散发相关的药剂,并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积极: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传统道德。
局限:
①具有宗教色彩。
②各自为政,缺少合作。
③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
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
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
B
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的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
A.根源于国家吏治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宋代在户籍管理.上明确设立“坊郭户”(城市居民)和“乡村户”户籍,这种户籍划分主要反映
A.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B.市民政治地位提高
C.商业地域限制打破
D.官府限制商业发展
A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