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一词在当时已被使用,指连年征战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至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后,才开始把“战国”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定名称。(前475—前221)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战国时期双镰铁范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2、水利工程的兴修——代表:秦国都江堰
(1)时间:
(2)地点:
(3)修建者:
公元前256年
四川成都附近岷江
李冰
李冰(生卒年不详)石像
人物扫描
李冰任郡守后,和他的儿子在都安县带领民众兴建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时称“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修建都江堰,详细考察水情和地势,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工程的规划方案及施工方法,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李冰还治理大渡河、开发岷山,对蜀郡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2、水利工程的兴修——代表:秦国都江堰
(4)意义:
①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川8个市、42个县的300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1010万亩。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2、水利工程的兴修——代表:秦国都江堰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
(二)手工业
进一步发展,分工更细密
战国时期青铜冰鉴
战国时期楚国龙凤虎纹丝织物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
2、水利工程的兴修——代表:秦国都江堰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铁器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发展
(二)手工业
进一步发展,分工更细密
“ (临淄城内)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史记·苏秦列传》
(三)商业
繁荣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一)背景
2、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3、各诸侯国致力于拓展疆域
1、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
——顾炎武《日知录》
尊王攘夷
各自为政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二)战国七雄的形成
观察两幅图片,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何变化?
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册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氏为齐侯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二)战国七雄的形成
1、形成过程:
(1)兼并战争
(2)韩、赵、魏三家分晋
(3)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国 名 都 城
齐 临淄[Zī](今山东淄博)
楚 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西北)
燕 蓟[Jì](今北京西南)
韩 郑(今河南新郑)
赵 邯郸[Hándān](今河北邯郸)
魏 大梁(今河南开封)
秦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三)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三)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的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四)战争特点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
时 间:三年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五)战争性质
兼并战争
(六)战争影响
1、消极影响:
2、积极影响: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1) 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
(2)促进了各国政治改革;
(3)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流沙》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兼爱上》
二、战国时期的军事兼并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一)背景
诸侯国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战国形势图
乐毅改革
胡服骑射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相关史事
战国中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且命部下穿着上衣下裤的胡服,以便骑乘。自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增强,涌现出廉颇、李牧、赵奢等诸多名将,成为战国后期六国中能与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相抗衡的诸侯国。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二)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支持者:
秦孝公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姓公孙,名鞅。因出生在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又称卫鞅。后因在秦功劳卓著,封为商君,所以又称商鞅。
曾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二)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争取民心
舆论宣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二)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3、主要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
(2)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商鞅方升
这是商鞅变法时颁行的标准量器。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有利于经济发展
(3)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提升军队战斗力
(二)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4、影响: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
商君治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司马迁《史记》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那么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说明了什么?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韩非子》
战国时期,
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的修筑
各国变法、兼并
生产技术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