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4-202学年度上学期
十月考试高二语文学科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之道。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
孟子对宣王所说的一切,没有别的,就只是“善推其所为”,这正是行忠恕之道。在这里我们看出,孟子如何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阐明忠恕之道时,还只限于应用到个人自我修养方面,而孟子则将其应用范围推广到治国的政治方面。在孔子那里,忠恕还只是“内圣”之道,经过孟子的扩展,忠恕又成为“外王”之道。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材料二:
孟子的政治哲学与孔子的政治哲学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孔子讲政治的中心学说是“政者,正也”,他的目的只要“正名”“正己”“正人”,以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的政治。孟子生在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受了杨墨两家的影响(凡攻击某派最力的人,便是受那派影响最大的人。孟子攻杨墨最力,其实他受杨墨影响最大。荀子攻击辩者,其实他得辩者的影响很大。宋儒攻击佛家,其实若没有佛家,又哪有宋儒),故不但尊重个人,尊重百姓过于君主(这是老子、杨朱一派的影响。有这种无形的影响,故孟子的性善论遂趋于极端,遂成“万物皆备于我”的个人主义);还要使百姓享受乐利(这是墨家的影响,孟子自不觉得)。孟子论政治,不用孔子的“正”字,却用墨子的“利”字。但他又不肯公然用“利”字,故用“仁政”两字。他对当时的君主说道:“你好色也不妨,好货也不妨,好田猎也不妨,好游玩也不妨,好音乐也不妨。但是你好色时,须念国中有怨女旷夫;你好货时,须念国中穷人的饥寒;你出去打猎,作乐游玩时,须念国中的百姓有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痛苦。总而言之,你须要能善推其所为,你须要行仁政。”这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点。这可不是孔子“正”字的政治哲学了。若用西方政治学的名词,我们可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Paternalism);孟子的是“妈妈政策”(Maternalism)。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故孟子所说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类“衣帛食肉”的政治,简直是妈妈的政治。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
孟子的政治学说含有乐利主义的意味,这是万无可讳的。但他同时又极力把义利两字分得很严。他初见梁惠王,一开口便驳倒他的“利”字;他见宋牼,也劝他莫用“利”字来劝秦楚两国停战。细看这两章,可见孟子所攻击的“利”字只是自私自利的利。大概当时的君主官吏都是营私谋利的居多。他所主张的“仁义”,只是最大多数的最大乐利。所以孟子反对“利”的理由,还只是因为这种“利”究竟不是真利。
(摘编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治国之道,它们分别采用德行和暴力作为治国的策略。
B.孟子认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是因为实现王道还需要道德指示和教育。
C.孟子的思想不仅来源于孔子,而且还有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比如杨墨、佛家。
D.孟子对君主的个人喜好没有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希望君主从个人感受出发施行仁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让民众免受阶级压迫。
B.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君王只要用爱的实际行动去推广,就能实现王道。
C.胡适认为孟子在不知不觉中借用了墨家乐利的观点,在使用时,对“利”又有区分。
D.胡适认为,不能区分孔孟之间的不同,就不能准确分清“仁民爱物”和“正心诚意”。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孟子“乐利”观点的一项是(2分)( )
A.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B.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4.冯友兰和胡适在引用《孟子·梁惠王上》中“五亩之宅”的材料时,引用方式和内容有何不同?(4分)
5.冯友兰和胡适二人都对孔子和孟子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请结合材料谈谈二人观点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克拉拉与太阳(节选)
[英]石黑一雄
这时经理的声音再度响起,语调中有了某种刚才没有的东西。
“不好意思,小姐,您该不是在寻找某个特别的AF吧?某个您之前在这里见过的AF?”
“是的,太太。你们前一阵子还把她放在橱窗里的。她真的好可爱,真的好聪明,看上去就像法国人,知道吗?短发,颜色很深,全身的衣服也都是深色的,她还有一双最最善良的眼睛,而且她是那么的聪明。”
“我想我或许知道您指的是谁。”经理说,“如果您愿意跟我来,小姐,我们马上就能揭晓答案了。”
直到这时,我才终于动身走到了一个她们能看见我的地方。一整个上午我都置身太阳的图案之外,但现在我跨入了两个明亮的、彼此相交的长方形中,就在这时经理来到了拱门跟前,乔西紧随其后。乔西看到我时,她的脸上满是喜悦,脚下的步子也随即加快了。
“你还在这儿!”
她比上回更瘦了。她迈着她那没有把握的步子不断地靠近,直视着我的脸。
“噢,天啊!我真的以为你已经走了!”
“我为什么要走呢?”我平静地说,“我们约好了的。”
“是啊,”乔西说,“是啊,我想我们是约好了的。我想都是我弄砸了,我是说,过了这么久。”
我对她露出微笑,她则回头喊道:“老妈!就是她!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一个!”
母亲缓缓地朝拱门走来,然后停住了。有那么一刻,三个人全都看着我:乔西在最前面,一脸灿烂的笑容;经理就在她身后,同样在微笑,但神情中却透着一丝谨慎,我把这看作是她想要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①最后是母亲,两眼眯缝着,就像人行道上的路人努力想看清一辆出租车是空车还是有客时的模样。我一见到她还有她看我的眼神,那种恐惧——刚才乔西喊出“你还在这儿”时几乎已经烟消云散的恐惧——又回到了我的头脑中。
“我不是存心要等那么久的,”乔西还在说话,“可我生了点小病,不过现在好了。”说完她又回头喊道:“老妈,我们能不能直接把她买了?赶在别人进来把她领走之前?”
房间里沉默了一阵子,然后母亲平静地说:“这个不是B3吧,我猜。”
“克拉拉是一台B2,”经理说道,“第四代——有人说,这一代从未被超越。”
“老妈,克拉拉就是我想要的那一个,别的我都不要。”
“稍等一会儿,乔西。”说完她又问经理道,“每一个人朋友都是独一无二的,对吧?”
“一点不错,太太,尤其是这一级别的人工朋友。”
“那么,这一台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这个……克拉拉?”
“克拉拉有着许多独特的品质,真要说起来,我们可以说一上午呢。不过,如果要我突出强调的一个特质,那我一定要说她对观察和学习的热爱。她能够接受并且融合她所看到的身边的一切,这种能力真是让人称奇。因此,在这家店里的所有AF当中——包括B3在内——她的理解力目前是最为成熟的。”
“是吗?”
②母亲又一次眯起眼睛看着我。接着她朝我走近三步。
“你不介意我问她几个问题吧?”
“您请。”
“老妈,拜托……”
“不好意思,乔西。我和克拉拉谈话的时候,你就在那边站一会儿。”
这下就只剩母亲和我了。尽管我努力保持着脸上的笑容,但那并不容易。甚至,我或许还让脑海中的恐惧表露了出来。
“克拉拉,”母亲说,“我要你别朝乔西那边张望。现在,告诉我,不要看,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灰色的,太太。”
“很好。乔西,我要你保持绝对的静默。现在,克拉拉,我女儿的声音,你刚刚听到她说话了,你说说,她的音高是怎样的?”
“她说话时的音高介于中央C之上的降A音和高八度C音之间。”
“是吗?”又阵沉默过后,母亲说道,“最后一个问题,克拉拉,你有没有注意到我女儿走路的方式?”
“她的左髋部或许有问题。还有,她的右肩可能会痛,所以乔西会以一种让右肩避免突然性动作或非必要冲击的方式走路。”
母亲思考着我的话。接着地又说:“好吧,克拉拉。看来你懂得挺多。那么能不能请你为我重现乔西的步态?你愿意吗?就现在?我女儿的步态?”
于是我迈开了脚步。我意识到,非但是母亲——当然还有乔西——整间商店此刻都在注视着,倾听着。我走到拱门下面,走入太阳铺陈在地板上的图案。然后我走向商店中区的那几个B3,还有玻璃展品推车。我竭尽全力地重现我所看到的乔西的步态——第一回是在她走下出租车后,那时罗莎和我都在橱窗里。接着是四天后,母亲刚一抽回按住她肩膀的那只手,她便冲着橱窗走来。最后就是我刚刚看到她的样子,迫不及待地走向我,眼中满是欣慰与快乐。
我走到玻璃展品推车前,动身绕开它,一边尽力不去碰到站在推车旁的那个男孩B3,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保持乔西的步态特征。
可就在我要原路返回的时候,我抬眼一瞥,正好看到母亲,而我所看到的某样东西让我停住了脚步。③她依然在用心地看着我,但她的目光似乎径直穿透了我,在我的身后聚焦,似乎我是一块窗玻璃,而正聚精会神地看着玻璃后面很远的地方的某样东西。我就站在玻璃展品推车边上不动了,一只脚悬空,脚跟离地。商店笼罩在一片奇怪的静默中。这时,经理说话了:
“如您所见,克拉拉拥有超乎寻常的观察力。我从未见过有谁像她这样。”
“老妈。”这一回乔西的声音很轻,“老妈,拜托了。”
“很好。我们要她了。”
【注】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智能机器人(AF)。乔西由于提升(基因改造)的副作用经常生病,而害怕女儿去世的母亲买下克拉拉,寄希望于在乔西死后让克拉拉成为乔西的复制品。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详细叙述了一位母亲带着患病的女儿乔西精心购买能够陪伴女儿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具体过程。
B.从情节来看,选文重点描述了母亲对克拉拉的智能能力的考察,是为了突出母亲谨慎而又多疑的性格特征。
C.乔西和“我”共见了三次面,第三次见面她很兴奋,因为她没想到“我”没被别人选走,仍然在橱窗里等着她。
D.母亲在经理的竭力推介下,经过对“我”的观察力和模仿力等的考查之后,非常慎重地听从了女儿乔西的意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具体丰满,栩栩如生,如在刻画“我”时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B.乔西说“可我生了点小病”与前文“我”发现“她比上回更瘦了”的情节相呼应,凸显了智能机器人克拉拉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鉴别力。
C.选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并推动其发展,既直接反映了母亲、乔西等人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又能引起读者共鸣。
D.面对克拉拉这一聪明可爱的智能机器人,乔西激动欣喜,母亲冷静沉着,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凸显小孩的幼稚无知和成人的理智成熟。
8.文中三处写到“母亲”看着“我”,诸结合画线语句分析“母亲”当时的具体心态。(5分)
9.小说从智能机器人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10分)
10.下列各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知者不惑 若火之始然 君子喻于义 善为不龟手之药
B.其脆易泮 起于累土 我世世为洴澼絖 故不孝不慈亡
C.当察乱何自起 恶施不孝 故盗贼有亡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D.可怜楼上月裴回 与子同泽 知人者智 曰余食赘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
A.小子何莫学夫诗 民之从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日克已复礼
B.大学之道 跨者不行 强行者有志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C.剖之以为瓢 臣子之不孝君父 譬如平地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D.可怜春半不还家 不过数金 事有终始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故亏子而自利 ③与越人水战 ④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⑥其坚不能自举也 ⑦固拙于用大矣 ⑧不贵难得之货
⑨故贼人以利其身 ⑩见贤思齐焉 虽父之不慈子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朝闻道,夕死可矣 钟鼓馔玉不足贵
A.①④ /② /③ /⑤⑥⑦⑩/⑧/⑨ B.①④⑤/②⑥ /③ /⑦⑩/⑧/⑨
C.①④⑤ /② /③ /⑥⑦⑩/⑧/⑨ D.①④⑤ /② /③⑩ /⑥⑦/⑧⑨/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为之于未有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慎终如始
B.是以圣人无为 见不贤而内自省 仁以为己任 主人何为言少钱
C.进,吾往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自贼者也
D.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或以封 客得之,以说吴王 请买其方百金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君子喻于义(明白)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卖) 迩之事父(近)
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说) 自伐者无功(夸耀) 物或恶之(事物)
C.其“恕”乎(表推测,大概) 人而不仁(如果)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D.焉能治之(于是)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转折) 故大夫之相乱家(助词,主谓间不译,取独)
(二)课外文言文(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小题。
材料一:
试观公之行事,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其与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夫孔子所云言顾行者,何也?彼自谓于子臣弟友之道有未能,盖真未之能,非假谦也。人生世间,惟此四者终身用之,安有尽期。若谓我能,则自止而不复有进矣。圣人知此最难尽,故自谓未能。己实未能,则说我不能,是言顾其行也;说我未能,实是不能,是行顾其言也。不似今人全不知己之未能,而务以此四者责人教人。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吁!公果能自敬,则余何说乎!自敬伊何?戒谨不睹,恐惧不闻,毋自欺,求自慊,慎其独。孔圣人之自敬者盖如此。若不能自敬,而能敬人,未之有也。所谓本乱而求末之治,无是理也。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正脉也,此至易至简之学,守约施博之道,故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又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更不言如何去平天下,但只道修身二字而已。
勿以修身为易,明明德为不难,恐人便不肯用工夫也。龙溪先生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到末年方得实诣,可谓无工夫乎?近溪先生从幼闻道,一第十年乃官,至今七十二岁,犹历涉江湖各处访人,岂专为传法①计欤,盖亦有不容已者。彼其一生好名,近来稍知藏名之法,历江右、两浙、姑苏以至秣陵,无一道学不去参访。虽弟子之求师未有若彼之切者可谓致了良知更无工夫乎?然则公第用起工夫耳,儒家书尽足参详,不必别观释典也。解释文字,终难契入;执定己见,终难空空;耘人之田,终荒家穰。愿公无以刍尧②陶渔之见而弃忽之也。古人甚好察此言耳。
(李贽《答耿司寇》节选,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节选,有删改)
【注】①传法,佛教用语,指传播佛法或以佛法传后人,这里指传播学问。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虽弟子之求A师B未有C若D彼之切者E可谓致F了G良H知I更无工夫乎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使……获利,与《兼爱》“故窃其屋室以利其室”的“利”意思相同。
B.责,要求,与《促织》中“每责一头”的“责”意思相同。
C.空空,一无所有,与成语“空空如也”中的“空”意思相同。
D.乐,指喜好,与《谏逐客书》中“百姓乐用”的“乐”意思不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说自己没能做到君子“四道”,这并非自谦,这是“言顾行”。
B.李贽认为耿司寇没有必要再参看佛典,他固执己见,看了也难有真正认知。
C.李贽希望耿司寇不要因为粗陋卑下之人的意见,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
D.材料二认为,小人表面上再怎么装作善良恭顺,别人一样也看得非常透彻。
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求于人者重,而所自任者轻,人其肯信之乎?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19.两则材料观点有不少契合之处,请完成下面表格。(3分)
李贽观点(材料一) 《礼记·大学》观点(材料二)
做人需言行一致 ①
② 君子必慎其独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0-21题。(9分)
西江月·梅花①
宋·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翻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玉骨那愁瘴雾”,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多发之地,但是却不怕瘴疠的污染和侵袭,开篇只为盛赞梅花的风姿神韵。
B.“素面翻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的洁白形象,它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D.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
21.本词与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但两首词的艺术手法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 ”的效果。
(2)《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
(4)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5)《将进酒》中李白借曹植之酒杯来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句子是“ , ”。
(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凄冷,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再不能互诉衷肠的凄伤。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題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形象大多源自儒家典籍,其实道家经典《庄子》中也有很多涉及孔子的故事。《庄子》中的孔子既是一代善教的宗师,又是一位尊师、好学的学生。
《庄子》中的孔子善教。这点在《庄子》中有异常精彩的描述。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究其原因,除了他本人的语性和勤勉之外, ① 。颜回欲去危乱的卫国辅佐卫君,为了使颜回成功的概率更大,孔子先设置层层否定,在颜回被难住时,他又适时点拨,终使颜回顿悟。可见《庄子》与《论语》中记录的孔子教育理念一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然善诱人”。
《庄子》中的孔子尊师。孔子以师礼待老子,受教一番后,孔子由衷地说:“夫子德配天地。”可见,孔子对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谦卑和恭敬已达到极致。孔子不仅敬仰地位尊贵的老子, ② 。一次孔子休息时,一个渔夫与弟子议论孔子得失,孔子闻言即刻前去,见到渔父后四次“再拜”,言道:“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可见,只要是有道之人,孔子就乐于向之求教,以之为师。
《庄子》中的孔子好学。据《天运》篇可知,孔子自三十多岁开始求道,但经过多次尝试,直到五十一岁还没有得道。无怪乎孔子曾叹:“朝闻道,夕死可矣!”于是他南往沛地,拜见道家之始祖老子,希望从老子那里听到道,虽然此时的孔子已颇有成就。但孔子之好道似乎达到了痴迷程度,他一见到疑似抱道之人就前去寻问,毫不顾忌自己的师者身份,学无常师,足见其甚为好学。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4.简述最后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6题。
他看不见鱼的跳跃,只听得见海面的迸裂声,和鱼掉下时沉重的水花飞溅声。飞快地朝外溜的钓索把他的手勒得好痛,但是他一直知道这事迟早会发生,就设法让钓索勒在起老茧的部位,不让它滑到掌心或者勒在手指头上。
钓索朝外溜着,溜着,溜着,不过这时越来越慢了,他正在让鱼每拖走一英寸都得付出代价。现在他从木船板上抬起头来,不再贴在那片被他脸颊压烂的鱼肉上了。然后他跪着,然后慢儿站起身来。他正在放出钓索,然而越来越慢了。他把身子慢慢挪到可以用脚碰到那一卷卷他看不见的钓索的地方。钓索还有很多,现在这鱼不得不在水里拖着这许多摩擦力大的新钓索了。
是啊,他想。到这时它已经跳了不止十二次,把沿着背脊的那些液囊装满了空气,所以没法沉到深水中,在那儿死去,使我没法把它捞上来。它不久就会转起圈子来,那时我一定想法对付它。
25.海明威的文字素有“电报式”美誉,而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并不简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6.下列句子中的“拖”与文中加点的“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这件工作拖得太久了,他必须尽快解决,提交给领导,
B.他拖若疲悉的身体回到了家,只想快点躺在床上休息。
C.为了拖住敌人,五排的战士有计划地将敌人引入山中。
D.他母亲肺不好,所以他得每天都把屋里屋外拖洗三遍。
四、写作(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是,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你对“利己与利他”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