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帝国的落日余晖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目录
盛世之政治
盛世之疆域
盛世之危机
壹
贰
叁
课程标准要求:
首先,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其次,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第
壹
章
盛世之政治
康熙皇帝(1661-1722)
雍正皇帝(1722-1735)
乾隆皇帝(1735-1796)
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康熙皇帝遗照》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此朕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清高宗实录》第323卷
(一)勤政之君,乾纲独断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图(部分)
康熙帝:“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上述材料表明一切用人处事之权均操于皇帝一人手中,有利于防止权臣干政,促进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奏折所言内容也更易于保密,且高效、快捷。有利于皇帝更好地获得信息,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控制。
探究一: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对各级官僚机构的控制。
(二)奏折制度
军机处的特点:
首先,人员设置简单,本身始终为临时性机构,为简;其次,办事效率高,为速;最后,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探究二:设立军机处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军机处虽总揽军政大权,却并非国家正式机关,形式上是临时的秘书机构,随时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机处建立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成了摆设,皇权进一步集中,并完全凌驾于政府之上。
(三)设立军机处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非常重视思想方面的控制。
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权稳固,但是也导致中国思想界死气沉沉。在科学技术方面逐步落后于世界,造成了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时期 案名 事由
康 熙 时 庄廷龙 《明史辑略》案 攻击清统治者,使用南明年号。
戴名世 《南山集》案 同情前明,使用南明年号。
雍 正 时 徐俊案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查嗣庭案 考题“维民所止”,疑似暗讽雍正无头。
乾 隆 时 胡中藻案 “一把心肠论浊清。”
徐述夔案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王锡侯案 弥补《康熙字典》不足,写《字贯》被认为大逆。
(四)大兴文字狱
第
贰
章
盛世之疆域
西北及新疆
三征准噶尔部,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制度。
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西南及西藏
由中央政府册立班禅和达赖,并派遣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并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在云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东北
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东南
在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以后,清军于1683年渡海远征,打败郑氏后裔,并设台湾府,台湾重归中央政府管辖。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内地分十八行省,设总督与巡抚进行管理。在东北、北部及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与办事大臣辖区。
(一)版图的奠定与拓展
由两幅图片对比可知,虽同为大一统王朝,但明朝的实际控制面积远小于清朝。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及后期崛起的女真族均对明朝北部边疆构成重大威胁。反观清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将边疆地区均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二)明清两代疆域对比
历史影响:
清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不仅加强了自身的中央集权,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
(三)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
中国自元朝时就已经通过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清朝时也通过设立驻藏大臣等措施强化对西藏的管理。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西藏地区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台湾岛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是大陆架的延伸部分。
其次,从历史渊源看。早在三国年间,吴国使者卫温就曾到访台湾。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进行管理。此后直至清末,始终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后被日本占领。抗日战争结束后,依据1943年中英美三国签订的《开罗宣言》,台湾重新回归中国。
最后,从法理依据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后,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合理合法地继承中国一切领土。同时,在外交场合,一个中国原则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在内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只要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粉碎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图谋,就一定能够汇聚起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台湾地区
探究三:台湾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依据。
第
叄
章
盛世之危机
盛世之危机
有学者认为,如果把“康乾盛世”放在全球历史的视野下,我们就会发现“康乾盛世”实质上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这时的中国早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行冬梅《全球史视野下的“康乾盛世”》
明清时期只有量变没有质变,陷入了高水平的陷阱,一方面高度的农业集约化要求增加资本,另一方面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资本积累,因此中国只能高水平停滞。
—池子华、吴建华 《中国社会史教程》
首先,清朝政局保持长期稳定。康雍乾三朝较为稳定的社会状况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清朝在康熙晚期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年间则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彻底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促进人口增长。
最后,玉米红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农民为了获取足够的粮食,只能不断开垦新的土地,这又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生活愈发困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盛世之危机—人地矛盾突出
探究四: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
1813年,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以发动起义。攻入紫禁城,直捣清廷皇宫重地。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这场起义揭示了大清王朝军备废弛、政治腐败的现实状况,极大地动摇清朝封建统治。被嘉庆皇帝称之为“汉唐宋明未有之变”。
盛世之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材料: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盛世之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天理教攻打皇宫被镇压后,嘉庆帝下《罪已诏》通告全国,其中说:
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突遭此变,实不可解。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诚,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予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诸臣若愿为大清国之忠良,则当赤心为国,竭力尽心,匡朕之咎,移民之俗;若自甘卑鄙,则当挂冠致仕,了此一身,切勿尸禄保位,益增联罪。笔随泪酒,通谕知之!
——《清仁宗实录》卷274嘉庆十八年九月庚辰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同学们认为这次事变的责任在谁?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闭关锁国
这一时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起初中国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设“广州十三行”专管对外贸易,同时对其进行严格限制。
盛世之危机—落后于世界潮流
盛世之危机—落后于世界潮流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乾隆敕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外邦)……加惠远人、抚育四夷。
【马戛尔尼】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礼仪之争
英国政府的要求:
1.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
2.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
3.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4.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
5.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
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
闭关锁国政策有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这种固步自封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在近代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国 西方
政治 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 部分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代议制政体。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逐渐开展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文化 大兴文字狱、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控制。 启蒙运动蓬勃发展。民主、科学、自由氛围浓厚。
外交 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积极对外殖民,开拓海外市场。
中西情况对比
学以致用,教考衔接
(2023年 辽宁卷)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尤以‘夷’‘汉’二字分别命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 此谕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统一 C. 调整民族关系 D. 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解析:在本材料中,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 这说明乾隆强调二者只有地理位置而非民族之间的差别,强调大一统意识。而仍有大臣使用‘夷’‘汉’等带有民族歧视色彩的字眼,不符合乾隆皇帝的要求,损伤中华民族感情,不利于国家统一。故B选项正确。
课堂小结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