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09:5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白居易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不逾十稔居台衡,门前车马纷纵横。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七课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选官制度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1、九品中正制——背景
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②地方大族操纵选官,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
历史纵横
阅读课本的“历史纵横”栏目,找出九品中正制形成的背景。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1、九品中正制——内容、影响
选官方式:中央任命中正官为各地人才品评等级,共分为九等,朝廷按照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家世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影响:
初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加强了中央集权。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2、科举制——背景、形成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采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人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制的地位。
①士族没落,庶族地主势力壮大,要求相应政治地位;
②统治者打击门阀士族、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统治者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2、科举制——创新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官权力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选官范围
根据所学,完成下列表格,思考科举制有何创新之处?
中正官
中央政府
推举
考试
门第
才能
世家大族为主
士族、庶族
集权性
公正性
科学性
开放性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表格及以下材料给出你的看法。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散序进士》
材料四: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部曲、杂户、奴婢等身份之人,不得入仕。
——《新唐书·选举志下》
材料五:唐代士人,虽以科举为进身之阶,然贫寒者多不能受业,故科举之路,实为富家子弟所垄断。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2、科举制——影响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学法指导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
②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视角。
③把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评价。
答题思路
①赞同观点,从科举制历史进步性角度思考。
②反对观点,从科举制的局限性角度思考。
③总结环节,一分为二看待科举制度的影响。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表格及以下材料给出你的看法。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散序进士》
材料四: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部曲、杂户、奴婢等身份之人,不得入仕。
——《新唐书·选举志下》
材料五:唐代士人,虽以科举为进身之阶,然贫寒者多不能受业,故科举之路,实为富家子弟所垄断。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2、科举制——影响
积极:
①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③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④促进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消极:
①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明清八股取土,禁锢思想。
②重才轻品,部分官员素质低下。
③官本位思想,读书功利化“学而优则仕”。
④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自然科学。
一、选官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3、小结
时期 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权力
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 世袭 贵族
战国 军公爵制 军功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自下而上推荐 地方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 评定授官 世家大族
隋唐至清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中央
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标准:科学公平
方式:公开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不逾十稔居台衡,
门前车马纷纵横。
——中央官制

二、中央官制
从独相到群相
西汉
东汉
尚书令
设立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
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
唐朝
政事堂
后改为中书门下
1、三省六部制——形成
材料六:东汉名臣李固曰:今陛下之有尚书,犹天之有北斗也。斗为天喉舌,尚书亦为陛下喉舌。……尚书出纳王命,赋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后汉书》
二、中枢制度
从独相到群相
1、三省六部制——运行
政事堂
二、中央官制
从独相到群相
1、三省六部制——特点
对比三公九卿制示意图,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何新的发展?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
二、中央官制
从独相到群相
2、小结
时期 中央官制 权力分配
秦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决策、行政大权于一身
西汉 中外朝制度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魏晋南北朝 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负责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秦至唐中央官制演变趋势
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科学化制度化
国家定两税,
本意在忧人。
——赋税制度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中国古代赋税的组成
田亩税
人口税
徭役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1、租(庸)调制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调:向政府缴纳的绢和布。
庸:纳绢代役,称为“庸”。

唐怀集庸调银饼
“怀集县,开十庸调银,十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出土文物
二重证据法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1、租(庸)调制
(1)魏晋时期:租调制
租——粮食
调——布或帛
徭役——成年男子承担
(2)唐初:租庸调制
(庸——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进步性:以庸代役,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思考: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有何进步性?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1、租(庸)调制
(1)魏晋时期:租调制
(2)唐初:租庸调制
均田制
基 础
前提:掌握大量土地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背景
材料七: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田之侵夺;置牧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受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田,既夺人之业,实生浮惰之端。远近皆然,因循亦九。
——《册府元龟·田制》
土地买卖兼并之风盛行
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
均田制无法推行,租调制失去基础
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阅读史料,思考这则史料体现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背景
材料八: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
户籍损坏,人口不实。
官府随意加税
逃户、避税现象增多
租庸调制不再适应社会发展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内容
材料九: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①中央政府先定额,再分配到地方征收。
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以现居住地编户交税。
③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④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材料,总结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特点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税收对象
固定了收税时间
改变了征收方式
根据所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表格,思考两税法有何创新之处?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利弊
①扩大税源: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②“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重视人的实际纳税能力,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体现了社会公平。
③简化税目:有利于抑制官员盘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2、两税法——利弊
材料十:“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更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前者(租庸调制)授田征租之制,后者(两税法)却是仅征租而不授田。故两税制已完全丧失为民制产之精神,造成社会上贫富更加悬殊,土地兼并益发猖狂。
——钱穆《中国经济史》

①实际上出现税外加税的情况,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②以税收最多的一年为定额摊派赋税,带有不合理性。
③土地买卖合法化,农民失去授田保障,贫富差距拉大。
④出现“钱重物轻”的现象。
三、赋税制度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3、小结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汉朝 田租、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等 种类繁多
魏晋至唐初 租调制、均田制 定额租调
唐中后期 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
两税法 “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汉至唐赋税制演变趋势
以人丁为主到以田产为主由实物税转向货币税
人身控制减弱
四、总结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从垄断到公平公正
从独相到群相
从人丁为本到财产为本
巩固统治
五、作业
古人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并联系现实,论证这一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