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09: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悬泉置遗址坐落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汉唐丝绸之路东西大道上。于1990年-1992年间发掘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汉晋驿置机构。1991年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千年前的传信
悬泉置遗址
木简一枚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
解忧公主
为的是和亲民族安戎马,
为的是交欢琴瑟传文化。
——赵朴初《塞鸿秋》
柔夷安稷五十年,不愧闺名是解忧
汉公主解忧嫁乌孙国,引起汉代的“和亲”维和方式传到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国家,也扩大了汉朝与其他丝绸之路国家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
解忧公主对汉朝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能得到汉宣帝刘询的礼遇?
解忧公主:汉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使者与政治桥梁”
迎汉解忧公主归家!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通过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汉定天下 峥嵘初现
\大一统的调整\

解忧,解忧,忧从何起?
材料一: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人类的大脑能力决定了,个人能够拥有稳定社交网络关系的人数上限是约150人。
——[英]罗宾·邓巴《你需要多少朋友:神秘的邓巴数字与遗传密码》
材料三:西汉建立之初,正处强盛时期的匈奴,击败东边的东胡、西边的月氏,战胜合并了南边的楼烦、白羊河南王,拥有强大的军队。此后,匈奴又出兵燕、代,占领河南地,征服了浑庚、屈射、丁零、鬲昆等部落,对西汉造成了严重军事威胁。
——崔明德《西汉与匈奴、乌孙的和亲》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杀父而自立,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
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西汉建立
中原一统,草原崛起
部落
帝国
解忧,解忧,忧从何起?
汉六年(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山西朔州市),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山西太原市)。汉高祖闻讯,亲率30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匈奴皇后)行贿,才得脱险。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白登之围
分析白登之围反映了汉初什么问题?
材料一: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 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鼎盛,汉历战争,经济凋敝,政权未固。
面对侵扰,无力对匈奴作战
面对此种局面,假如你是西初统治者,你会作何政策?
韬光养晦,巩固发展
忧从何起?外:匈奴侵扰+内:经济凋敝
汉初施政方针的调整
鉴秦自新,与民休息
惩秦之失
无为而治
黄老无为
指导 思想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
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与民休息”,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文景之治”
汉初政治制度的调整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各种制度。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王充《论衡》
西汉初期诸侯国
目的:“惩亡秦孤立之败”
异姓诸侯王
同姓诸侯王
“拥兵自重”
隐患
“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白马盟誓
削藩
分封七个
异姓王
七国之乱
成功平定,收军政权
“众建亲戚而少其力”
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刻背景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汉定天下 峥嵘初现
文景之治
材料一:“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资治通鉴·卷十五》
“无为”而为,奠基大一统

巩固一统 汉武鼎盛
\大一统的巩固\
大概念解读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汉书·王吉传》
什么是“大一统”?
秦始皇
汉武帝
汉朝巩固
秦朝确立
注: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汉武帝大一统巩固背景
材料一 :(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不满说)“君除(任命)吏尽未 吾亦欲除吏!”
——《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
材料二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 :(文帝、景帝时)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 匈奴列传》
材料四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材料五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董仲舒《天人三策》
宰相制肘
郡国之弊
匈奴之患
思想混乱
豪强坐大
公元157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初登皇位,
他面临怎样的难题?
“未统一”与“伪统一”
“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 ——梅新育《盛世下的“未统一”与“伪统一”》
无为
有为
武帝更张
(汉武帝对卫青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资治通鉴》
巩固大一统的顶层设计
归纳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政治大一统 推恩令、设立中朝、察举选官、刺史监察、任用酷吏
经济大一统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淮、征税抑商
思想大一统 尊崇儒术
边疆大一统 反击匈奴、丝绸之路、经营西域、开拓疆域
武帝有为·政治
推恩令
设中朝
察举制
设刺史
任酷吏
君主专制,加强皇权: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度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太 尉
御史大夫
中 朝
外 朝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察举制
常举
非常科
孝廉科
茂才科
贤良方正科
明经科
明法科
至孝科
童子科
(岁举)
(特举)
察举流程
察访
荐用
任用
选拔人才;加强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武帝有为·政治
推恩令
设中朝
察举制
设刺史
任酷吏
王国问题: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酎金夺爵)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王国越分越小,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为解决匈奴的威胁提供了条件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左官律和附益法:元狩元年,汉武帝进一步出台“左官律”和“附益法”,将仕于诸侯王的官吏称作左官,贬抑其地位,禁止官僚士人依附结交诸侯,私自在诸侯国任官。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所献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由,剥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推恩令”示意图
武帝有为·政治
推恩令
设中朝
察举制
设刺史
任酷吏
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刺史+司隶校尉
汉武帝元封五年设刺史。刺为刺举不法,史(使)由天子所遣,俸禄六百石。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回京奏事。奉诏六条问事……
——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
监察
州刺史
司隶校尉
(十三州)
(近畿七郡)
监察诸侯王、郡级高官
与豪强。
监察京师百官和京城
周边地方官
强化对地方监察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任用酷吏
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特点:皇帝委任,位卑权重
武帝有为·经济
均输平准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统制经济,扩大财源
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淮书》
唯利是图,不佐国事
放任自流
国有专营
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购,稳定市价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征税抑商
铸币权收归中央,改铸五铢钱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
(重农抑商)
五铢钱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打败匈奴和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抑制工商业者,平抑物价,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过度垄断经营和干预经济生活,导致侵害私营工商业正常发展,与民争利,增加人民负担,引起社会不满。
武帝有为·思想
尊崇儒术
“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核心: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新儒学
“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先秦儒学
措施
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提倡儒学
官学
私学
汉代学校系统
中央官学——太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政治管理人才
察举制(孝廉)
尊崇儒术≠罢黜百家
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思想大一统,维护统治;
发扬儒学,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家有大小,派有繁简,各有所长,不能取代。汉武帝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但在史记贯彻中并不完全照办此理。正如《史记·龟策列传》所说:“今上(武帝)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长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无所阿私”,总结了汉武帝对于“百端之学”的宽容,而不是罢黜。
——朱子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质疑》
到武帝时期,经过休养生息,汉朝国力渐盛,在与匈奴的政治实力对比上已经摆脱了原来的劣势,开始主动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打击,使得匈奴元气大伤。
——李静、李丽《从汉匈关系的角度探讨汉匈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变迁》
武帝有为·边疆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加强管理
反击匈奴
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
和亲
汉初:汉弱匈强
和而不亲,政治平衡
国力强盛
由守转攻
汉武帝:
反攻
“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和亲乌孙(细君,解忧等)
配合”断其右臂“战略
辅助计策
刘解忧
武帝有为·边疆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加强管理
反击匈奴
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
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征服西南,平定百越之乱
西汉形势图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并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武帝有为,西汉一统
西汉汉武帝时完成巩固大一统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摘自纪录片《汉武大帝》
大一统
政治
集权
经济
严密
思想一尊
疆域统一
民族交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加强政府对封建经济的严密控制
尊崇儒术
成为主流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反击匈奴
丝绸之路
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汉代以降,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初现分裂均面,但转账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依靠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从总体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局面。
——张凯兰《论还带大一统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
帝国重建 危机四伏
\大一统的重建\

西汉衰亡
材料一: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汉书·夏侯胜传》
材料二:(汉哀帝时期)诸侯王、列侯、公主、吏二千石及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百姓失职,重困不足。
——《汉书 哀帝纪》
结合材料,分析西汉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
土地兼并
天灾人祸
横征暴敛
农民流离失所
地主豪强坐大
元成哀平诸帝
资质平平
赋役减少,国力削弱
矛盾积累,社会动荡
冲击大一统体制
无法力挽狂澜
问题继续累积
外戚长期
把持政权
政治黑暗
新朝速亡
新朝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易代和复古是西汉末年颇为流行的社会思潮,最终实现这两个要求的希望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外戚王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王莽
社会矛盾激化
绿林、赤眉、
铜马等农民
大起义爆发
土地国有化,推行井田制;
禁五铢,多次改革币制;
任意改变中央、地方官名和行政区划
严重的旱灾、蝗灾
王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进行改制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帝国重建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
“大一统”的曙光终于又在雾霭重重之中显现出来。
光武中兴
庄园生活画像石 东汉 成都博物馆
上世纪以来,成都平原出土了一种东汉独有的艺术品——画像砖,是墓室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俗世生活,被誉为“研究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请大家观察以下画像砖,可以跟身边同学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百姓生活安定,百业兴盛,富庶安稳。
帝国重建
从西汉末年动乱残破到今安居乐业,这离不开光武帝刘秀的励精图治。
光武中兴
措施 效果
政治
经济
文化
措施 效果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加强儒学统治地位 儒学得到继续发展
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有君天下之德而安
万世之功者也。 ——明·朱元璋
刘秀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恢复稳定 又取得怎样的效果?
东汉衰亡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年龄与寿命统计表》
东汉中后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
依据下表,你能解读东汉后期怎样的历史信息?
皇帝早逝
幼主继位
外戚专权
皇帝长大
诛杀外戚
宦官得宠
太后临朝
君权旁落
依靠宦官
夺回君权
宦官专权
实质:外戚、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清议”与党锢之祸:统治阶级矛盾严重
东汉衰亡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材料一: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材料二: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一方面豪强地主因是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豪强地主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
东汉后期,帝国大厦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政、争权夺利,造成了无益的政治损耗;士大夫清流和浊流的党争,导致了朝野的离心;官僚世家,成为朝廷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无形削弱了君主予起予夺的权威;豪右大姓的武断乡曲,侵蚀着朝廷地方控制能力。世人建安,军阀割据而国家四分五裂。
——摘编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明》
东汉衰亡
历史的合力
东汉陶城堡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东汉豪强地主的表现
政治: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经济:自给自足的大庄园,农民依附其从事生产。
军事:拥有“家兵”“部曲”等私人武装力量。
文化:精通儒学,把持地方舆论。
公元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两汉兴亡反思
前207年
秦朝灭亡
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9年
王莽新朝
公元23年
新朝灭亡
公元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220年
东汉灭亡
两汉亡于内部社会矛盾,危机逐渐积累而亡。
黄炎培:“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谈“历史周期论”)
“窑洞对”
王朝是舟,人民是水
民本、民生、民主,是打破周期率的 “宝剑”。
汉风飞扬 璀璨恢弘
\大一统的积淀\

大一统的积淀
两汉的文化
领域 代表性成就 影响
史学
文学
科技
思想宗教
领域 代表性成就 价值
史学 西汉司马迁:《史记》 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乐府诗、五言诗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语言朴实
科技 医学: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东汉华佗:麻沸散 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 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 地理:东汉·张衡候风地动仪、《灵宪》 思想宗教 儒学成为正统、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课堂小结
西汉与东汉
西汉的建立
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政治:中朝、察举制、推恩令、刺史、酷吏
经济:改革币制、均输平准、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边疆:反击匈奴、丝绸之路、管理西域、西南东南边疆
汉初统治
武帝盛世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东汉中后期 戚宦交替专权(党锢之祸)
两汉的文化: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农学等方面成就,
西汉
东汉
“七国之乱”
王莽新朝
豪强势大、土地兼并、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