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从“龙文化”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课程标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龙最初的形象是什么?龙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数千年间龙经历了怎样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变化?
现今的龙形象
龙出东方 多元一体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辽宁查海遗址石块堆塑龙(距今8000年)
龙最初的形象是什么?龙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数千年间龙经历了怎样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变化?
河南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距今6000多年)
湖北焦墩遗址卵石摆塑巨龙(距今6000年)
从这3例龙形象来看,已经不是自然界中的龙,而是人们创造的龙,是文化龙。由此可推测中国龙的起源至少在1万年以上。也就是说龙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何星亮
从考古视角探究龙的发展变化
思考1: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旧石器时代 时间
生产工具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代表遗存
距今约170万年-1万年前
打制石器
采集、渔猎
群居生活、用火
元谋人、北京人
沿河分布,分布范围广,形成若干文化区系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完成表格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思考2: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
阶段 时间 生产工具 文化遗存 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磨制石器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结合地图,完成表格
彩陶、粟
普遍养猪
养蚕缫
丝、水稻
黑陶
玉器、祭
坛、神庙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河南西水坡遗址蚌壳龙
甘肃西坪遗址人面鱿纹
湖北焦墩遗址卵石龙
湖南孙家岗遗址龙形玉佩
单一动物为原型的龙纹
哪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思考3: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体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多元
多源
一体
中原为核心
内蒙古红山文化碧玉龙
山西龙山文化蟠龙纹
江苏良渚文双龙连体环形玉佩
安徽凌家滩遗址玉龙
“我国在1万年以内至商代以前的史前时期早就存在着六大文化区系,经过多次撞击、融合,最终凝聚成多源、一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传统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苏秉琦
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中国文明起源的历程中,作为帝尧陶唐氏文化遗存的陶寺文化,构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丰碑,它是中国正式踏进文明社会的界碑石。
——苏秉琦
文明社会?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新观点: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出现王权和国家
社会分工、阶段分化、中心城市、强制性权利……
国家?
陶寺遗址中期复原图(采自《先秦城邑考古》)
墓葬差异:
等级、阶级分化
农业手工业发展、
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
筑有城墙的宫殿区:社会动员能力提高
“观象授时”:
为王权与社会政治服务
“文”
“尧”
陶寺遗址扁壶残片
陶寺遗址蟠龙纹陶盘
等级与阶级分化
王权为主的国家
礼仪制度
早期国家与文明社会
山西考古研究所总结的陶寺遗址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
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 建筑材料——板瓦
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加剧
阶级
阶级矛盾
上层(统治者)
下层(被统治者)
强制性权利
文字出现
社会分工
阶段分化
中心城市……
国家
根据文化遗存所体现的文明的发展,分析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龙行天下 邦国初兴
——从部落到国家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尧
舜
禹
思考1:何为禅让制?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上)
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标准为选贤与能,性质为天下为公。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
“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日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史记·五帝本纪》
二里头文化的龙形象是夏人尊龙、崇拜龙的反映,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都城,龙为夏民族的图腾是可信的,龙是夏代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
“有人琪两龙,乘两龙,名日夏后开(启) 。开(启) 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山海经·大荒西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思考3: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能否证实夏朝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刘周岩《寻找夏朝》
思考2:何为世袭制?
飞龙在天 承礼载乐
——商和西周
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甲骨文
思考1:为什么我们不能肯定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遗址,却能确定殷墟就是商朝的遗址?
甲骨文和殷墟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以二重证据法的思维来看,商朝是信史。
商朝
商朝在国家管理中实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朝势力范围示意图
思考2:何为内外服制度?
思考3:商王朝有何统治特点?
①神权、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
西周铜爬龙
相比于殷商重鬼神祭祀之事,周朝敬天保民思想则把目光聚焦到了人上。龙的形象也就更加的祥瑞,在审美上的改变就是更多地强调线条之美,依从美学规律,从而出现了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被周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材料一:“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西周
周公人像图
思考1:为什么特别强调周公与中国“大有关系”呢
材料二:“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论》
材料四:周公重新分封诸侯,封给周王室最可信赖的成员以重要的地区,并使其掌握有军队,同时还授予管理的基本策略,以加强周王室的防卫屏障。比如,周公将自己的弟弟康叔封为卫侯;将其长子伯禽分封到鲁地,建立鲁国;同姓召公被封在燕。此外纣王的哥哥微子反对纣王,也反对武庚叛乱,因此也受了分封,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国。还有,姜太公原被封为齐侯,都城为营丘,而因其平定叛乱有功,封地增大,建立了齐国。
思考2:结合教材和材料,思考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权利及义务分别是什么?
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分封内容:授“土地”、授“人民”,建立诸侯国;
诸侯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思考3:结合教材和材料,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是什么?作用如何?
分封直接目的:安抚、防范殷商遗民;
分封根本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分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一)分封制
(二)宗法制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服从;同时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表现
血缘基础
互为表里
材料五: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为妾所生;二儿子,为妻所生;三女儿,为妾所生;四儿子,为妻所生。
思考4:王位由谁来继承?依据是什么?
二儿子;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长。
思考5:宗法制有何作用?
①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③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对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三)礼乐制
材料六:“礼”字,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祭神的礼节、仪式;二是引申为社会、宗族的规则;三是指以礼相待、礼貌礼物等。
——古汉语词典
材料七:“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鞋。木,虞也。”
——许慎《说文解字·木部》
思考6:“礼”“乐”的具体含义是
周公“制礼作乐”将文化思想制度与宗法级制度紧密地统一起来,礼所颂扬和维护的,就是“家—国—天下”一体化统治秩序,对后世文化制度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这种重大影响对于中国成为礼仪之邦起了关键作用。
材料八:“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思考7:礼乐制的作用?
(四)商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井田制
2.手工业:青铜(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