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与
1
龙的起源与多元原始文化
任务一:结合课本,分析查海遗址所处的时代
中华第一龙:查海遗址石堆龙
石磨盘和石磨棒
陶罐
石堆龙与聚落分布图
未见明显的贫富分化
查海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石铲
原始农业出现
打制石器的用途:
磨制石器的用途:
攫取经济:采集、渔猎
生产经济:
原始农业
生活逐渐稳定
为何以石器形态作为标志?
打制石器主要分为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砧、手斧等,用于挖掘植物块茎、砸击坚果、剥皮、屠宰、切割等。左图为刮削器。
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石斧用于开垦荒地,石铲用于翻地,收割用石镰,脱粒用石磨盘和石磨棒。左图为石磨盘和石磨棒。
1
龙的起源与多元原始文化
遗址中若出现磨制石器就能断定为新石器时代吗?
①①
2
龙的演变与区域文化交流
任务二:分析“龙”起源的特点
仰韶
红山
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龙的分布示意图
陶寺
良渚
龙山
牛河梁
序号 名称 文化类型 年代
1 石堆塑龙 前红山文化 距今8000年
2 陶塑龙纹 前红山文化 距今8000年
3 蚌壳龙 仰韶文化 距今6500年
4 玉玦型龙 红山文化 距今6000-5000年
5 玉C型龙 红山文化 距今6000-5000年
6 玉龙 凌家滩文化 距今5600-5300年
7 玉龙 良渚文化 距今5300-4300年
8 彩绘龙盘 龙山文化 距今4300-3900年
2
龙的演变与区域文化交流
任务二:分析“龙”起源的特点
仰韶
红山
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龙的分布示意图
陶寺
良渚
龙山
裴李岗
牛河梁
相隔一千余公里的凌家滩和牛河梁出土玉器高度相似,共有玉人、龟、箍形器、玉龙、双联壁和鸟猪合体器等,是远距离交流的坚实证据。
——李新伟:《“最初的中国”:考古学证据和推想》
2
龙的演变与区域文化交流
任务二:分析“龙”起源的特点
仰韶
红山
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龙的分布示意图
陶寺
良渚
龙山
裴李岗
牛河梁
“龙”形态的起源具有多元性
“龙”形态具有相似性
区域分布广泛
原始文化多元发展又相互影响
逐渐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公共权力
玉器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这些玉器有什么象征意义?
阶级分化
史料探究:
陶寺遗址为何被称为“尧都”?
材料一:(尧)梦御龙以登天,而有天下。
——《帝王世纪》
材料二:舜禹这些传说人物的人名,每每与族名、地名或图腾名是同一的,因而尧舜禹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沿袭性称号……陶寺遗址早期至中期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与尧舜时代大体吻合……陶寺遗址周围还有小型聚落环绕,一个中心聚落所控制,内部等级分化明显。
——《陶寺与尧都》
材料三:陶寺当地人将太阳称为“窑窝”,本地发音为“尧王”;临汾地区有尧庙、尧陵、尧居“三尧”文化遗产。
——《万年中国》
文明发展程度对应
民俗与文化遗产旁证
2
陶寺遗址:中原文明的代表
陶寺遗址顶级大墓的彩绘龙盘
材料四:
出土文物与传说的龙崇拜对应
3
五帝时期的部落联盟与争战
从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看部落争战与联盟
材料一: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桑干河上游的蔚县三官遗址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的花纹彩陶盆和红山文化的龙纹彩陶罐,这是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相遇的证据也就是红山文化黄帝族与仰韶文化炎帝族相互融合的证据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相符。
材料二:中国台湾学者认为炎帝、黄帝与蚩尤的三角竞争“正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三个北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接触”。
黄帝部落
炎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东夷部落
如何理解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争战示意图
1
二里头遗址龙形“牙璋”与夏王朝的统治
任务五:分析二里头遗址为何标志着中国进入王朝时代
材料一:《周礼·大宗伯》明确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璧、琮、圭、璋、琥、璜为六器,是专门祭祀六方诸神的,其中璋礼南方。藏璋于城墙内,有精神防卫的意义。
材料二:二里头的牙璋与之前相比有大型化、龙型化、礼器化的特征,并向南影响了很多地区,在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香港都能见到二里头式的牙璋。一路顺着长江到了三星堆,甚至到了越南的北部。
重视礼制和军权
文化影响突破地理限制
牙璋是二里头国家广域政治文化领导的象征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
1
二里头遗址龙形“牙璋”与夏王朝的统治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夏启)“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
——《竹书纪年》
大致时间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统治方式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统治特点 聚族而居,对周边部族或酋邦实行间接统治
以会盟的形式承认核心共主地位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世袭制: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
二里头遗址布局图
有力的政权机构
2
甲骨文中的“龙”与商朝的统治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
大致时间 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
统治方式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尚书·酒诰》
我闻殷坠令,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肄于酒,故丧师已。
——铭文《集成》(02837)
我伐马方,帝受我有。
——《殷墟文字乙编》5408)
癸卯卜,黄贞:王旬亡祸?在正月,王来征人方,在攸侯喜鄙永。
——《合集》(36484)
外服邦方与商冲突对峙
铭文与传世文献对应
2
甲骨文中的“龙”与商朝的统治
根据甲骨文中的龙字分析商朝统治的特点
占卜:
《合集》13002“乙未卜;龙无其雨 ”
《合集》13625正“贞:有疾目,不其龙 ’
《合集》27021“……龙……田,有雨 ”
方国名称:
《合集》6476 “贞:王惟龙方伐 ”
“勿惟龙方伐 ”
甲骨文中的龙字
神权与王权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王权崇拜
与二里头遗址相比,为何能确定安阳殷墟为商朝遗址?
王冠
二重证据法:
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
3
青铜礼器与西周的统治
大致时间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统治方式 经济制度:井田制
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政治思想:敬天保民,以德配天
统治特点 礼制规范,重视人治,等级森严
周初分封示意图
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字,为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不敢诺,鲁侯是若。
——《诗·鲁颂》
目的:拱卫王室
分封制的内涵与特点
封地具有较大独立性
有助于边疆管理与开发
3
青铜礼器与西周的统治
根据课本与所学知识,填写以下表格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拱卫王室 防止贵族集团内部的纷争
范围 王朝内部 宗族内部
性质 政治隶属关系 家族等级关系
核心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层层授封,等级森严 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大宗,小宗
嫡长子
大宗
余子
小宗
余子
小宗
余子
小宗
嫡长子
大宗
嫡长子
大宗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诸侯
卿大夫
士
周天子
3
青铜礼器与西周的统治
根据材料,分析礼乐制度对于维护周王室统治的意义
礼制的载体 王权的象征 等级的规定
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以礼治国,筑鼎用于日常生活,统治的神秘色彩减弱,重视人的作用
周礼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源头
西周早期的“太保方鼎”腹内铜壁上的铭文中,主人公太保曾经被册封于召,为召公,周王为嘉奖其功劳赐予其鼎。“太保方鼎”耳部和四周以龙纹作为装饰,表示器物主人的地位。
4
龙与早期国家的农业发展
东北亚农业的发生和传播先后依赖于两个农业起源中心。首先是黄河中游早地粟作农业起源中心经辽河流域传人辽东和朝鲜半岛,然后又经吉林、黑龙江传入俄罗斯远东区。接着是长江中下游水田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经山东半岛与旱地农业合流,再经过辽东半岛和朝鲜传人日本。
——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
分析“舞龙”的历史渊源与农业、社会发展的关系
《山海经》记载,干旱时,用土做成应龙的样子,抬着它到处巡游,就可以求来大雨……
龙遗址分布示意图
祈龙求雨符合早期农业发展的需要,也体现出早期农业依赖自然条件的特点
龙的形态及其语音符号就是原始先民用直感同一律创造出来的。龙的初始观念——作为农业保护神的信仰,是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而龙的演变也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见龍在田,天下文明。
——《易·乾·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