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含答案)—2024届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含答案)—2024届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检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0-12 09:5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2024届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随堂检测
一、单选题
1.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下图为“我国主要贫困县分布与生态脆弱区关系图”(部分呈现)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我国贫困县与生态脆弱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部经济地带没有贫困县 B.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稀少
C.生态脆弱区自然条件恶劣 D.生态脆弱区易连片出现贫困县
位于黄土高原的甘肃定西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方。多年来当地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治理开发模式为( )
A.鱼塘—台田模式 B.立体农业模式 C.基塘生产模式 D.猪—沼—果模式
3.该治理开发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森林减少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5.保持水土的根本举措是( )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 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地貌广布。完成下面小题。
6.在黄土高原上分布着梁、峁、土石山等地形单元,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方性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垂直分异规律
7.黄土高原东部主要的自然带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
在治理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坡地过程中,许多专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出“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的梯田果园模式(如下图),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坡地改梯田后,减少的是( )
A.大气降水 B.地下径流 C.下渗量 D.地表径流
9.“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模式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前埂利于排水防涝 B.后沟利于保水保土
C.植草利于加固梯壁 D.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是一个区域植被、水文、气候、地形、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生态脆弱性的综合性评价,指数越高,生态越脆弱。阿姆河是中亚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与兴都库什山脉的高山冰雪地带,全长2540千米,自东向西注入咸海,是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流域内地势落差较大,海拔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下图示意阿姆河流域不同海拔下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的变化规律。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0.阿姆河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帕米尔高原 B.兴都库什山脉 C.河流中游地区 D.河流下游地区
11.为改善阿姆河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区域的生态环境,应当( )
A.减少上游拦水,增加中下游灌溉水源
B.禁止下游林地乱伐,减小河流含沙量
C.改进灌溉技术,以水量定农业规模
D.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
黄土高原沟道农业是墚峁地、沟坡地、川坝地农业的复合系统,是现代人地关系耦合发展的一种新兴农业地域类型。下图示意面向市场需求的沟道农业立体生态产业化区域集成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区域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最低的地形部位是( )
A.墚峁地 B.沟坡地 C.川坝地 D.黄土塬
13.实现沟道农业高效化生产的最合理措施是( )
A.退耕还林 B.打坝淤地 C.复垦土地 D.种植调整
为探究人类破坏植被对诱发水土流失的影响,某地理实验小组以某地的3个坡度为27.5°的草地坡面为研究对象,进行3种不同流量(总放水量均为200L)的模拟冲刷试验。3个坡面为:(1)强干扰模式:移除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平整坡面;(2)半干扰模式:移除植被地上部分;(3)未干扰模式:保留原生地表。强干扰模式由于开挖植物根系,土质松散,富含砾石。读“不同流量产流时间表”和“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计产流特征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流量产流时间表单位:min
干扰模式 6L/min 9L/min 12L/min 平均时间
强干扰模式 35.00 17.60 8.40 20.33
半干扰模式 4.40 6.25 5.00 5.22
未干扰模式 8.00 7.68 7.17 7.62
不同流量不同模式坡面累计产流特征表
放水流量 (L·min ) 累计产流量/L
强干扰模式 半干扰模式 未干扰模式
12 179 104 120
9 140 82 53
6 48 40 31
14.据表可知,不同干扰模式坡面随流量变化产流时间的变化表现为( )
A.不同模式的径流量与产流时间均呈负相关
B.强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不明显
C.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均短于未干扰模式
D.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关联最小
15.同径流量下强干扰模式的产流时间最长,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16.通过模拟冲刷试验对比可知( )
A.强干扰模式产流时间最长,对水土流失的诱发程度最低
B.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最短,对水土流失的诱发程度最高
C.强干扰模式累计产流量最大,对水土流失诱发程度最高
D.随流量增加,半干扰模式累计产流量小于未干扰模式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下图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剖面示意图。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但坡面林地土壤出现干燥化趋势,给林木生长带来威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该区域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过程是( )
①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干燥化
②植物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水资源短缺
③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土壤水分蒸发强烈
④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③→①
18.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被建设的有效途径是( )
A.选择耗水少或耐旱植被,分区种植
B.禁止人类活动,恢复植被
C.人为干预,营造大面积人工林
D.高密度种植林木,增加植被覆盖率
二、材料分析题
19.鲁中南山区是山东省经济落后地区,20世纪90年代工农业总产值为3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08.6亿元。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67.54%、3.43%、19.87%、8.57%、0.59%。本区是山东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为14.8%,其中幼龄林约占60%以上。耕地面积243.19万公顷,占本区总面积的41.29%。本区农业人口为2946.83万,占总人口的88.8%。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340.10万公顷,占山区的79.2%。图示意山东省地形、河流分布。
(1)说明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成因。
(2)指出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土壤带来的影响。
(3)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为该地区水土流失提出合理建议。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被称为“红色荒漠”。“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长汀早在上世纪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1912年,当地封建宗派山权纠纷,引起大规模相互伐木;1934年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时开公路、筑碉堡,大量砍伐林木做军资;1958年大炼钢铁用树木当作燃料,导致能源紧缺;80年代以前,人口大量增长,人民生活贫穷,当地伐木烧薪现象极为严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科学有效的治理,该县水土流失率迅速降低,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优良,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图甲、图乙分别为长汀县罗地草山1985年和2018年景象。
(1)分析长汀县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2)简析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长汀地区的危害。
(3)针对长汀县严重的水土流失,简述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分析分布图,东部经济地带的辽宁,浙江南部有贫困县的分布,A项错;四川、贵州、河北这些生态脆弱区,人口分布并不少,B错;有图可知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多是山地分布区,或地形过渡地带等自然条件恶劣地区,C项;生态脆弱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的发展条件差,易出现贫困县,D对。故答案选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治理开发模式。该地区利用山地,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即发展立体农业生产。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图中关键信息有筑坝蓄水、缓坡修筑梯田、陡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草,这些措施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故选A。
4.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流水侵蚀冲刷作用强烈形成了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C正确。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描述的是青藏高原,A错误。地形崎岖,溶洞广布描述的是云贵高原,B错误。地面坦荡,一望无垠描述的是内蒙古高原,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在水土流失地区保持水土需要减少流水对坡面的侵蚀,降低坡面土壤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塬顶降低流水速度,减少流失,但是对坡面没有效果,A错;修水平梯田只能比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不能产生良好的保土保水效果,B错;深耕改土能改善土地肥力,无保持水土功能,C错;造林种草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降低流水速度,增加下渗,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持水土,D对。故选D。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坡地改梯田后,地表形态发生了变化,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B、C项错误,D项正确;大气降水主要由气候决定,与坡地改梯田关系不大,A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前埂利于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是保水保土,A项错误;后沟有利于排水防涝,B项错误;在梯壁上植草有利于减少梯壁的水土流失,从而加固梯壁,C项正确;提高经济收入不属于生态效益,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阿姆河流域生态最脆弱的区域就是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最高的地区,其海拔位于500m以下,所处地区应该为阿姆河下游地区,D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阿姆河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区,该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发展灌溉农业。减少上游拦水,增加中下游灌溉水源,会导致灌溉农业规模扩大,加剧土壤盐碱化,不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A项错误;下游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B项错误;改进灌溉技术,以水量定农业规模,发展节水农业,可以改善生态环境,C项正确;过度使用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漏斗,造成地面沉降,会加重环境恶化,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脆弱程度的判断。读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地形部位最低的川坝地是由坡面流失的表层土淤积而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大,适宜植被着生;由于川坝地地势低平,为汇水区,土壤较湿润,水分条件好,抗旱能力强;川坝地平整,且四周有地形阻挡,风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较小,表土不易被侵蚀。所以其生态系统相对最为优越,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最低。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脆弱区的治理。读图可知,实现沟道农业高效化生产的主要地形部位是最低的川坝地,实现沟道农业高效化生产的途径是土地整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沟道土地整治最合理措施是打坝淤地,通过打坝淤地的实施可以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方便田间耕作、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作物产量等,B正确,A、C、D错误。
14.答案:C
解析:根据不同流量产流时间表可知,半干扰模式的径流量与产流时间不呈负相关;强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幅度最大,最明显;半干扰模式产流时间均短于未干扰模式;未干扰模式产流时间与流量变化关联最小。因此C正确。
15.答案:B
解析:同径流量下强干扰模式的产流时间最长,主要因为强干扰模式由于开挖植物根系,土质松散,土壤的孔隙度最大,易于下渗,因此是土壤结构造成的;强干扰模式无植被分布,应该不易下渗,使产流时间缩短;三种模式在相同的地形和气候下进行的,因此结果与地形和气候无关。因此B正确。
16.答案:C
解析:诱发水土流失的机制应该是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因此主要看累计产流量的大小,累计产流量越大,诱发程度越高,与产流时间无关。因此C正确。
17.答案:D
解析:坡耕地转为林草地之后,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会显著提高:林草地的需水量较大,植被大量吸取地下水,坡面水资源短缺;坡面水资源短缺使植被变得稀疏,大量地面裸露,地表接收太阳辐射增多,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土壤变干;后森林退化,森林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又加剧土壤的干燥化。因此该区域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的过程是④→②→③→①,D 正确,ABC 错误。所以选 D。
18.答案:A
解析: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较强,要根据沟壑和丘陵不同部位的水分条件合理安排,选择耐早植被、控制种植密度等,A正确;该地区有人口居住,禁止人类活动不符合实际,B错误;营造大面积人工林、高密度种植林木,会大大增加耗水量,进一步加剧当地的土壤干燥化,C、D 错误。所以选 A。
19.答案:(1)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农业人口众多,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对植被破坏严重。
(2)土壤质地变粗(土壤组成颗粒粒径增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或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
(3)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林业、副业、渔业比重,合理放牧、退耕还林。
解析:第(1)题,鲁中南山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本区是山东省地势最高、山地面积最广的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流速快;森林覆盖率为14.8%,植被覆盖率较低,地表裸露多,易被流水侵蚀;本区农业人口为2946.83万,占总人口的88.8%,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对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
第(2)题,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带走表层土壤,使得土壤中粒径细小的流失,质地变粗;表层土壤被带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
第(3)题,当地农业人口过多,应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针对农业生产对植被的破坏,应当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林业、副业、渔业比重,合理放牧、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对第一产业的依赖。
20.答案:(1)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冲刷、侵蚀;
③历史时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2)①土壤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植被生长恢复困难,植被稀少,气候变得干燥,生态环境恶化;
③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河床、水库、湖泊,防洪难度增加。
(3)①陡坡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②缓坡可发展立体农业,多种经营;
③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燃料问题,如营造薪炭林、推广省柴灶、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等。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