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
历史试题
2024.9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2年12月安徽博物院举办了“璀璨星光一凌家滩文化展”,该遗址位于安徽含山县,是迄今
发现长江下游巢湖流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此次展览,暂借了
红山文化和良诸文化的20余件精品文物,与凌家滩文化相似文化因素进行了类比展示。对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凌家滩双猪首翅玉鹰背负八角星纹
红山文化双猪首三孔器
A.五千年前辽河与长江流域交往密切
B.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一体性
C.精美玉器说明此时已进人国家阶段
D.证明新石器时代各地发展程度一致
2.玉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玉”的用玉观,东汉时期
将玉石的5种物质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这一传统寄托了我国古代
A.选贤任能的理念
B.天人感应的思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隆礼重法的精神
3.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水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持续南移
C.官府组织移民
D,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4.谣谚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娱乐和审美的价值,更是社会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宋代谣谚的文学性、广泛性、深刻性独树一帜,蕴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值得探究。对下列谣谚
理解正确的是
选项
谣谚
理解
A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元丰济济称多士”
政策影响社会风气
B
“富儿更替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社会贫富差距严重
c
“近来世俗多颠倒,祇重衣衫不重人。”
时人的世俗化审美
D
“十年勤苦无人问,一日成名天下知”
文官政治走向成熟
A.A
B.B
C.C
D.D
5.金太宗“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金熙宗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金章宗明昌四年,
尚书省奏,上京等路“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
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据此可知金朝
A.社会状沉与北宋渐趋一致
B.基本沿袭唐宋政治制度
C.全面摈弃传统的生产方式
D.重视借鉴中原生产方式
6.元代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
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
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一做法
A.有助于开拓元代辽阔的疆域
B.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D.加剧了汉与少数民族隔阂
7.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
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
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艇而走险”。下列关于“铤而走险”
的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
B.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推翻中国封建君主制
D,粉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
8.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画代表大会指出:中国革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
普遍的参加”,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
经济关系”。由此表明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的目的是
A.积极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B.大力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
C,努力探索独立开展武装斗争道路
D,主动适应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