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2 11: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9.1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_________,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_________,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召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_________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 ),才能炸响,才能_________。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浮光掠影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震耳欲聋
B.浅尝辄止 大起大落 忧心如焚 振聋发聩
C.浅尝辄止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振聋发聩
D.浮光掠影 悲喜交加 忧心忡忡 震耳欲聋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B.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C.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
D.也只要在政治之风的怂恿下,就能飞翔,就能燃烧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B.我们不但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C.我们不但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D.不但我们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本身魅力的艺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教”(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的角度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 “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踢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以柳写景。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以柳喻情。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的处境相合,故“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不断追寻。
以柳喻人。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中“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眘虚《阙题》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柳被误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被陚予多种意蕴,用以摹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和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杨柳"与"柳"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洲"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思乡的意象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解释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并无确切的依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白居易,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词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归隐后种柳并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②。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③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④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⑤。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时词人申福建安抚使罢职归来。②“人言此地”三句:据《晋书》载,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便和雷焕说此地有宝剑。后雷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宝剑,之后斗牛间的紫气消失。雷焕派人送一剑与张华,一剑自佩。张华被杀后,宝剑不知去向。雷焕去世后,其子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化为二龙。③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④元龙:陈登,字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的大志。⑤冰壶凉簟(diàn):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头”二句暗指西北大好河山的沦陷,只有“万里长剑”才能力挽狂澜,扫荡金人,寄托了词人光复神州的雄心抱负。
B.“我觉”三句由实入虚,情感基调由热烈浪漫转入清冷幽凄,写月夜中双溪楼给人的感觉,暗示时下局势的险峻。
C.“风雷怒,鱼龙惨”,“怒”“惨”两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态景象进入惊心动魄的动态画面,暗喻朝廷中小人得势。
D.“峡束”句,写眼前的流水欲飞奔畅流,受高山夹逼,只得收敛势头。词人以流水受制喻自己屡次受制于人,隐含壮志难伸的无奈。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询问,本词中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这两处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三、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词人追思古代英雄人物,催生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深感人生如梦幻一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借代的手法,突出了周瑜横扫曹军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语带讽刺地描绘出刘义隆急于求成,反遭惨败的狼狈样子。
(4)刘裕在京口起事,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偾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词人登高望远,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的愁情。
(8)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9)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饱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俯拾即是。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冰山一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相形见绌。
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才华盖世,亦欣赏他既智慧叉旷达、既幽默叉儒雅的无穷魅力。观其一生,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让“东坡肉”“东坡饼”家喻户晓;他一写词,就使“大江东去”自是一家……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精彩,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6.文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拾即是 B.冰山一角 C.相形见绌 D.我行我素
7.请用一个假设关系或因果关系复句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9.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为其写一首小诗。要求体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人物:毛泽东、郭沫若、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辛弃疾、李清照
[示例]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
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
你更是一道闪电,
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参考答案
1.答案:1.B2.C2.C; 3.C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浮光掠影”指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做深入研究。语境说的是辛弃疾不像陶渊明那样对待政治不热心,稍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应选用“浅尝辄止”。再看第二空:“大起大落”形容起伏变化极快极大;“悲喜交加”指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语境说的是随着时局起伏,他仕途起落很大,应选“大起大落”。故选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结合括号后面的关联词“才能”可知,括号内应填“只有”,据此排除A、D两项。B项,“怂恿”是个贬义词,语境中应选用中性词或褒义词;“只有……就……”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故排除。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有两处语序不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都是“我们”,因此“我们”应调至“不但”的前面。故排除A、D两项。“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更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语序不当,应当改为“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故排除B项。
2.答案:(1)C(2)B(3)B
解析:
3.答案:B
解析:“由实入虚”错。“人言此地”以下三句,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以上内容应为“虚”;词人又把眼前的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会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让人心生寒意,此处为“实”。所以“我觉”以下三句应为“由虚入实”。
4.答案: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两句,借廉颇已老,还有人要起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三句,则是借陈元龙“老矣”代指自己已经年老,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示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
解析:这是一首登临之作,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得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近及远,以小见大。词人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国家。所以,他一登上楼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词人通过奇妙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第二个特点是通篇暗喻,对比强烈。词中的暗喻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暗喻敌人和主和派的,如“西北浮云”“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等;一组是暗喻主战派的,如“长剑”“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等。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在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对比还表现在词的前后结构上。如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举头西北浮云”,而结尾却另是一番麻木不仁的和平景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这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极为不同。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国家,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5.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3)樯橹灰飞烟灭;赢得仓皇北顾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解析:
6.答案:D
解析:A.由前文“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可知,此处是说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也非常多。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不合语境。B.语境是说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很少。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不合语境。C.语境是说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与苏轼相比差距大。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成语符合语境,但是前文有“显得”一词,与“相形见绌”连用,语意重复。D.由前文“他困惑有过.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可知,语境是说苏东坡不受“困惑”“烦恼”的影响,依然“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符合语境,
7.答案:(示例1)假设关系复句:如果没有苏东坡,那么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色,我们就可能无法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
(示例2)因果关系复句: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所以我们才能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整个中国文化史才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题目要求用一个假设关系或因果关系复句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假设关系复句可以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因果关系复句可以用“正是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可知,苏东坡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结合“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所以……在他的光照对比下……”可知,苏轼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如果用假设关系复句概括,可以表述为:如果没有苏东坡,那么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色,我们就可能无法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如果用因果关系复句概括,可以表述为: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所以我们才能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整个中国文化史才更加光彩照人。
8.答案:把苏东坡一生的困惑、烦恼比作“烟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困惑和烦恼只是在他心里穿行而过却并未停留,表明了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苏东坡一生的困惑、烦恼比作“烟云”,“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困惑和烦恼只是在他心里穿行而过却并未停留,表明了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答案:苏轼,你是一轮朗月,
把千里婵娟,送进人们的心田;
你更是一条大江,
大浪淘沙,惊涛拍岸。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仿写时需要从内容、结构和修辞等角度分析示例的特点。示例的小诗,是一首四行诗,可分为两个层次,每个层次两行,第一行运用比喻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第二行对喻体进行描写并形象地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仿写时,从题目所给人物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然后提炼出其在某方面的特点,并结合示例的句式及结构进行表述,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