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2 11:3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9.2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本词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颂。请说出词人借这起句表达了什么
2.本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词句表现出的苦闷压抑之情,与本篇雄伟豪放的风格是否矛盾 为什么
3.《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词人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赤壁壮丽的图画,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请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用优美的描述性语言展现出词中所呈现的赤壁景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媞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 ”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橫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革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摘编自《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产生了很大影响。
B.辛弃疾从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
C.辛弃疾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年纪轻轻就受到耿京重用,后来耿京遇害,他投奔南宋,继续为祖国效力。
D.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为嫉贤妒能的南宋官员所容,因此,他早有隐居的打算,四十二岁时离职隐居上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少时就勤奋好学,不但诵习经典而且还撰写诗文,但他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壮士。
B.因不满于金人的残暴统治,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争,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率部归附南宋。
C.辛弃疾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惊闻耿京被杀,于是他亲自率领骑兵深入金境,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仇。
D.南归之后,辛弃疾力主抗金,向宋孝宗先后呈献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自己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抗金策略。
3.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著此词时正漫游鄂州、黄州。②曹瞒:曹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标题中的“怀”字相照应。
B.“万骑”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周瑜火攻曹军时翻江倒海的气势。
C.“今如许”三字用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物是人非、忧国伤时的感慨。
4.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请分析其不同之处。
三、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词人追思古代英雄人物,催生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深感人生如梦幻一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借代的手法,突出了周瑜横扫曹军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语带讽刺地描绘出刘义隆急于求成,反遭惨败的狼狈样子。
(4)刘裕在京口起事,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偾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词人登高望远,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心中的愁情。
(8)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9)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饱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四、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俯拾即是。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冰山一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相形见绌。
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才华盖世,亦欣赏他既智慧叉旷达、既幽默叉儒雅的无穷魅力。观其一生,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让“东坡肉”“东坡饼”家喻户晓;他一写词,就使“大江东去”自是一家……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精彩,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6.文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拾即是 B.冰山一角 C.相形见绌 D.我行我素
7.请用一个假设关系或因果关系复句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9.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为其写一首小诗。要求体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人物:毛泽东、郭沫若、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辛弃疾、李清照
[示例]
雪莱,你是一只云雀,
衔着橄榄枝,唱着欢乐的歌;
你更是一道闪电,
冲破孤云与暗淡,炽热着激情与赤胆。
参考答案
1.答案:1.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之情。
2.答案示例一:“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要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带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答案示例二: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表面上是沉郁无奈的咏叹,却使词人迅速从 “多情应笑我”的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进而以“一尊还酹江月”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因此,表现出的依旧是豪放的风格,二者并不矛盾。
3.示例:耸人高空的悬崖峭壁挡住了长江的行程,一层又一层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们气势磅礴地冲击着两岸的礁石,卷起千堆万堆的白沫,寒气扑面而来, 轰鸣声震耳欲聋,大地瑟瑟颤抖。
解析:
2.答案:1.C2.A2.A
3.①辛弃疾一生爱国,但遭受主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反复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成就了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解析:1.A.“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于文无据。B.“为实现……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强加因果。D.“他早有隐居的打算”理解有误,辛弃疾隐居并非出于自愿。
2.B.“耿京率部归附南宋”错,耿京尚未率部归附南宋就已被叛徒杀害。C.“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错,原文是“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D.《九议》并非呈献给宋孝宗,而是呈献给宰相虞允文。
3.此题要求分析辛弃疾文学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人物的经历,尤其是他一生爱国,但壮志难酬的经历是答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辛弃疾取得辉煌的文学成就的原因。
3.答案:C
解析:“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4.答案:戴词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的积贫积弱、国事衰颓,怀古讽今;苏词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著、年少建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伤己。
解析: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起势平淡,远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但戴词以朴素的叙述入题,倒也显得自然轻快。苏词中对于周瑜着墨较多,其形象较鲜明;戴词写周郎,仅写他“气吞区字”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对赤壁大战场面的描绘,苏词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戴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艺术地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大战。“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两句,用精工的对偶句,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写出了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神地描绘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词写到这里,陡然转折。南渡之后,国势一日不如一日,词人将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全含在“今如许”这转折一问中了。下片“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数句,写赤壁矶附近的山川形胜,追怀赤壁之战的遗迹。词人认为建安十三年发生在这里的一次战斗,是一场决定性战役。如今看到这些遗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真胜过读历史书籍。下面又将话题一转,“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抒写了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东风吹,光景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这是历史的规律。千古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而消逝了,现在又有谁能收拾祖国残破的山河啊!下片的结尾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你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5.答案:(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3)樯橹灰飞烟灭;赢得仓皇北顾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5)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9)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解析:
6.答案:D
解析:A.由前文“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可知,此处是说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也非常多。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不合语境。B.语境是说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很少。冰山一角:比喻事物已经显露出来的一小部分。不合语境。C.语境是说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与苏轼相比差距大。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成语符合语境,但是前文有“显得”一词,与“相形见绌”连用,语意重复。D.由前文“他困惑有过.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可知,语境是说苏东坡不受“困惑”“烦恼”的影响,依然“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符合语境,
7.答案:(示例1)假设关系复句:如果没有苏东坡,那么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色,我们就可能无法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
(示例2)因果关系复句: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所以我们才能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整个中国文化史才更加光彩照人。
解析:题目要求用一个假设关系或因果关系复句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假设关系复句可以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因果关系复句可以用“正是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可知,苏东坡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结合“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所以……在他的光照对比下……”可知,苏轼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如果用假设关系复句概括,可以表述为:如果没有苏东坡,那么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色,我们就可能无法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如果用因果关系复句概括,可以表述为: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所以我们才能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文人,整个中国文化史才更加光彩照人。
8.答案:把苏东坡一生的困惑、烦恼比作“烟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困惑和烦恼只是在他心里穿行而过却并未停留,表明了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他困惑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苏东坡一生的困惑、烦恼比作“烟云”,“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困惑和烦恼只是在他心里穿行而过却并未停留,表明了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9.答案:苏轼,你是一轮朗月,
把千里婵娟,送进人们的心田;
你更是一条大江,
大浪淘沙,惊涛拍岸。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题,仿写时需要从内容、结构和修辞等角度分析示例的特点。示例的小诗,是一首四行诗,可分为两个层次,每个层次两行,第一行运用比喻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第二行对喻体进行描写并形象地表现写作对象的特点。仿写时,从题目所给人物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然后提炼出其在某方面的特点,并结合示例的句式及结构进行表述,注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