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2 11:3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9.3 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谢安早年隐居东山,做官后仍打算退隐东山,未能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县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以风的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词人对相聚美好却将要离别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宏,情感深挚。
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以景语发端:新雨之后,澄宇如洗,水面轻雾缥缈如烟,秋风鼓荡,具有一种清新怡人的情致。
B.次句写登州之情景,词人华发束巾,年事虽高,但轻装登州,缘溪而行,在轻巧的笔调中传达出词人的洒脱风貌。
C.下片中“寻”“试”两个动词,运笔灵巧,表达出词人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
D.结尾处词人通过对梦境的描写,写出此次行程的目的地——钱塘,想象丰富;词人一夜安眠,写出了舟行之缓。
4.“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
二、默写题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词人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地而产生的一种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她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中开头有七组叠词,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写愁,营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乐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叠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声慢》中写词人晚年愁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词人满心皆愁,酒入愁肠愁更愁。
(3)《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了词人不能自抑的凄苦。
(4)《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身世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悲等如何是一个愁字能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的。
三、语言表达
7.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意象有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和细雨。请把你最喜欢的意象或诗句改写成情景交融的小片段。
8.《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那些经典的古诗词,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国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征集舞台悬挂对联,请你根据提供的上联写出下联。要求符合对联的基本格式。
上联:唐风汉韵入耳皆是天籁之声,声声抑扬顿挫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深得历代评家的好评。请据此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鲜明、形象;③不超过85字。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①___________________,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③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伤感之情”错误,根据“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可知,词人并不觉伤感,而是乐观看待这一切。
2.答案: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县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 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
解析:上片“有情风”两句,劈头突兀而起,开笔不凡。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的涨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无情地送潮归去,毫无眷恋。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这“斜晖”增添了多少离人的愁苦!“不用”以下四句为议论。苏轼对于古今变迁,人事代谢,一概置之度外,泰然处之。“谁似”两句,又进一步申述己意。过片开头“记取”三句又写景: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记述他与参寥子在杭的游赏活动。“算诗人”两句,写与参寥子相知之深。结尾五句用谢安、羊县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3.答案:D
解析:“写出了舟行之缓”错误。“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是说,五更舟中,梦见了钱塘,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在眼前了。结尾两句写出了顺流而下舟行之速。
4.答案:①动词使用精当:“迎”字,赋予“帆”人的情态,词人对行程的期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②虚词使用精当:“还”字,写山的接近又远去,突出舟行之疾速;“复”字,写水痕散而复圆,突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换。
解析:动词:“帆迎山色来还去”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迎”字赋予了“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帆船向着青山驶去,又离青山远去的景象,富有意趣,词人对行程的期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破”字写出舟行速度之快,遏浪向前气势之强。虚词:“山色来还去”中的“还”字,写山的接近又远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速度之快,别具情趣;“橹破滩痕散复圆”中的“复”字,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突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变换。
5.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6.答案:(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注意正确书写。
7.答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天微冷,已是黄昏,夕阳的离去带走最后一抹余晖。秋风吹过,让人顿生寒意。潇潇细雨,就连梧桐立在其中也显寂寞,就让那寂寞化为忧愁,让忧愁化作相思的雨。
解析:
8.答案:古调近体过目均为珠玑之篇,篇篇妙不可言
解析:
9.答案: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少女奋力划动双桨,想尽快把船划出去,没想到,桨儿击打着荷叶,激起了哗哗的水声。一群静栖于荷塘深处的鸥鹭受到这突然的惊扰,扑楞楞地一齐飞上了蓝天。
解析:
10.答案:①从音乐的角度看;②对戏剧的发展;③词的翻版
解析:第①处,由前一句的“从文学角度看”和后文的“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可知,应填“从音乐的角度看”;第②处,由后一句有关戏剧的内容可知应填“对戏剧的发展”;几种戏剧的模式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这和词是一样的,可知第③处应填“词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