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插秧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2 11: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6.2 插秧歌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浪里。
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相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
2.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二、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从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完全独立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这一消息很快成为热搜话题。有人感叹,几十年前中小学生熟悉的劳动课又回来了。也有人问,劳动课怎么上,上什么?①_____________。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劳动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煮饭、洗衣、打扫卫生。
劳动创造了人。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还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②____________。近些年来,青少年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不在少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也不少,学生更多在“纸面上、屏幕里”完成“成长”。把劳动单列出来开课,③____________,就是对这类现象的纠偏,具有现实针对性。
劳动促成价值观养成,使孩子能够明辨是非,这在思想观念多元的时代具有特殊意义。
通过劳动,不仅能使孩子自觉抵消“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还能让其自小形成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这样,今天的中小学生,未来就会是国家建设者、劳动人民的一员,是为美好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力量。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劳动教育的三点意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是立冬。立冬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①_____________。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他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________),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予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他们的亲属,以及那些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②_____________。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来岁再是丰年。一家之主也要在这一天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立冬时节,正是高粱、稻谷等酿酒原料晒干入库之时,因此③_____________。陆游有“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诗句。用五谷杂粮发酵酿出的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绵甜甘爽。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十月白等品种。清代文人蔡云的《吴歙百绝》中有诗云:“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迎冬时古代的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并非渔者,而是食鱼者。
2.答案:①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②不同之处: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范诗通过写渔民劳作的艰苦,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忙完蚕桑之事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末句不可看得过实,“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乡村四月闲人少”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句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江上渔者》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原因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人们爱吃鲈鱼,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怜惜捕鱼人的辛苦,这是世道之不公平。于是诗人在三、四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来反映江上渔民的辛劳。一叶扁舟,出没在风波里,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诗人却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而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诗人的弦外之音了。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之苦换来的。这种言尽意不尽的手法,使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回味。诗中饱含了诗人对那些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滔滔风浪中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本诗在江上和舟中两种环境、“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食鱼人和捕鱼人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显示出了诗人的意旨。
3.答案:①这些反映了人们对劳动课的期待;②劳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强化劳动教育
解析:①处,结合“有人感叹……也有人问,劳动课怎么上,上什么”可知,人们对新开的劳动课很期待,可填“这些反映了人们对劳动课的期待”。②处,结构上,前面有“无论……还……”,此处应用“都”与之照应;内容上,“劳动创造了人”,说明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过程”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可填“劳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③处,前面谈到青少年缺乏劳动教育的种种表现,可见此处是说这次“把劳动单列出来开课”的目的就是强化劳动教育,可填“强化劳动教育”。
4.答案:劳动不仅能使孩子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的影响,还能让其自小形成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通过……不仅能……还能……”,介词开头湮没主语,可删掉“通过”;二是“抵消……影响”搭配不当,可将“抵消”改成“抵制”。
5.答案:①掌握生活技能;②纠偏不良现象;③促成正确价值观养成。
解析:由第一段中“我们希望孩子们……打扫卫生”可概括出:掌握生活技能。由第二段中“把劳动单列出来开课……具有现实针对性”可概括出:纠偏不良现象。由第四段中“不仅能使孩子自觉……还能……正确价值观”可概括出:促成正确价值观养成。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下文“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可知,主语应是天子,排除A项;“古代”应修饰“天子”,排除C项;承接上文,语境强调古代天子迎冬比文人骚客更重视仪式感,没有和其他节日的比较,排除D。
7.答案:①自然离不开美酒;②百姓有贺冬之俗;③也是酿酒的大好时节。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根据“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他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可知,此处是说举行祭祀仪式时,离不开酒。故此处可填“自然离不开美酒”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天子有迎冬之礼”承接上文,故此处所填的句子应开启下文;根据第①段“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及后文“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祈求来岁再是丰年”可知,此处是说百姓有在冬至祭祀和庆贺的习俗,故此处可填“百姓有贺冬之俗”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根据后文“陆游有‘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诗句……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清代文人蔡云的《吴歙百绝》中有诗云:‘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可知,此处是说用稻谷等粮食酿酒的事,故此处可填“也是酿酒的大好时节”或意思相近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