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3.2 哦,香雪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欢欢喜喜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及“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写表妹承包洗衣服这件事作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处已有了更多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
2.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5.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6.请分析小说以“哦,香雪”作标题的妙处。
二、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袁枚一首________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们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孩子们最________的天籁之声,唱哭了庾澄庆和曾宝仪,也让亿万中国人都在这一刻被感动。《苔》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要做好自己”这样一种精神。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却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 ________,自得其乐。立时,“苔花虽小,神比牡丹”各类好评在文学圈、朋友圈疯传。最起码的一个现象就是,苔藓会开花,精神很伟大。《苔》的正能量是空前的,能感动亿万中国人的心,暖化很多人冷僻的心灵,一诗起到这种效果,很是感叹文学的伟大。
但,( )。关键时候,盲目的“从众”心理会掩盖一些真实事物的表露。“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日常生活中的随波逐流、 就是典型的从众表现。我想这首《苔》唯一需要后期解释的就是它的科学性。苔藓的确不会开花,疑惑是袁枚老先生错把一些杂花或苔藓孢管当成苔的花朵了,但有此心意,难得老先生心灵伟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默默无闻 质朴无华 自生自灭 人云亦云
B.默默无闻 抱素怀朴 自由自在 人云亦云
C.碌碌无闻 抱素怀朴 自由自在 拾人牙慧
D.碌碌无闻 质朴无华 自生自灭 拾人牙慧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崇文学、弘扬人间真情,科学不能被我们忘怀
B.弘扬人间真情、推崇文学,科学不能被我们忘怀
C.推崇文学、弘扬人间真情,我们还不能忘了什么是科学
D.弘扬人间真情、推崇文学,我们还不能忘了什么是科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
B.“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
C.“从众”,是指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采取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的现象。
D.“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准则,放弃自己的看法,转变原来的态度的现象。
三、语言表达
为了留下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班级准备将三年初中生活照片制作成班级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你完成以下题目。
8.请你为该电子相册拟一个标题。要求不超过12个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9.为了给该电子相册配乐,同学们搜集到两首歌曲。从歌词来看,你认为哪一首更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
栀子花开(节选)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
同桌的你(节选)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该电子相册做好后,你代表班级将相册作为毕业礼物,发送到班主任王老师的邮箱,同时发送了一封邮件。下列邮件正文拟写最得体的一项是( )
A.我代表九(1)班把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惠赠给您,请您查收。
B.您将非常荣幸地收到我们九(1)班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好好惠存。
C.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务必查收。
D.我代表九(1)班给您发送了我们班级的毕业留念电子相册,请您查收、惠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犁赞赏《哦,香雪》的中心词,就是说它“从头到尾都是诗”。诗与小说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诗被称为抒情的文学,小说则被视为叙事的文学。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学效果。事实上,也可以说,所有小说,都无不是抒情之作。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又如19世纪俄国著名文论家别林斯基所说:“每一篇艺术的作品,都应该是热情的果实,都应该贯穿着热情……”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创作,包括小说,都是抒情。
1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引用、夸张、反问 B.拟人、比喻、设问
C.设问、比喻、反问 D.引用、比喻、设问
12.文中画框的句子是否可以改写成:“文学活动是作者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的创作过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答案:D
解析:D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错误,主要是表现她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2.答案: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解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与相关的情节。小说中的表姐生活在城市里捧着铁饭碗,感觉比生活在农村的表妹有较大的优越感,她看到表妹的生活因改革开放愈加红火,看到美丽的农村风光,渴望能够通过劳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要答出她现在的城市劳动者身份、优越感,以及羡慕农村的高收入生活,就符合答题的要求。
3.答案: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解析:解答这类试题,应该选择正确的角度,如表妹辛苦却能赚到比较丰厚的收入,从中可以看出劳动的重要性;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生活道路越走越宽,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环境的变化的赞美,以及对改革开放好政策的赞美。
4.答案:B
解析:
5.答案: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
解析:
6.答案:①从内容上看,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主要围绕香雪的故事来写,用“哦,香雪”作标题,表达了对主人公形象的赞美;②从结构上看,用“哦,香雪”作标题能与结尾“哦,香雪!香雪!”相照应,使结构严谨;③从风格上看,标题“哦,香雪”带有浓厚的抒彩,与小说纯净而饱含诗情的语言特色和谐一致。
7.答案:1.A2.C2.C; 3.D
解析:1.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碌碌无闻:形容人平平庸庸,没有名望。文段的使用对象是“苔”而非人,应选“默默无闻”。质补无华:纯朴而不浮华。抱素怀朴:表示民风淳厚,人心宁静。用来修饰“天藕之音”,只能选“质朴无华”。自生自灭:听其自然发展,不加任何人力。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舒适的样子。原句是说“首”的处境不好,应选“自生自灭”。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拾人牙慧: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语境说的是从众心理,应选“人云亦云”。
2.文段包括两段,第一段说的是文学的伟大,带给人温暖,让人感受到真情。先说文学,再说感情,排除B、D两项。整句话暗含的主语是人们,后面如果改成“科学”,则前后主语不一致,排除A项。
3.原句的问题在于:一是错用连词,“自觉”与“不自觉”不能同时出现,“和”应改为“或”;二是缺少介词,应在“采取”后面加上介词“与”;三是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现象”。
8.答案:飞扬的青春,流动的诗行
解析:拟写标题时要注意突出主题,语言简洁、具有概括性。本题是为班级毕业留念电子相册拟写标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在拟写标题时要体现出青春的主题,同时还要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把青春比作诗,比作常青树,比作大海,等等。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9.答案:(示例)《栀子花开》更合适。由歌词“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等可知,这是一首描写毕业季同学分离情景的歌曲,洁白的栀子花象征着同学间纯洁的友谊,歌词所表达的既有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又有分别的淡淡惆怅,并且意境优美,适合作为毕业留念电子相册的配乐。而《同桌的你》描写的是毕业多年后的回忆,不适合当下的毕业情境。
解析:为班级毕业留念电子相册配乐,应当选择能够表达珍惜友情、不舍母校等意思的歌曲。《栀子花开》的歌词描写了毕业季同学分离的情景,栀子花开的季节就是毕业生分离的日子,栀子花纯白可爱,寓意同学间友谊的纯洁。歌词中“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等内容很适合毕业的情境,能够表达毕业季既期待美好未来,又感到淡淡惆怅的情感。而《同桌的你》说的是毕业多年后的回忆,歌词中有“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等,不适合毕业的情境。
10.答案:D
解析:A.“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可用于己方送给对方的情境。B.“荣幸”是谦辞,指光荣而幸运,不可用于对方;且“好好”一词不够礼貌,应删除。C.“务必查收”语气过于强硬,不礼貌。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为什么说小说如诗便是好小说呢?好就好在叙事之中的抒情,达到如诗一样的美感效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文学无论通过哪一种文体表达,全是思想与感情融会的结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学”比喻成“结晶”。没有拟人、反问、夸张修辞。故选D。
12.答案:不能。理由: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原句的主语“他”指代前文出现的“作家”,而改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与前文以“作家”为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不能很好衔接。
解析:首先明确:不能。理由:原句“他要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这便是文学的活动”的陈述主语是“他”,改句“文学活动是作者运用语言形式所组成的形象体系传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获得同样的体验,产生相近的感情的创作过程”的陈述主语是“文学活动”,改变了原句的陈述主体,与整体语意衔接不够紧密。结合材料“正是这样,引起创作冲动的,往往是作家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可知,原句的主语“他”代指前文出现的“作家”,而改动后的句子主语变成了“文学活动”,这就不能很好地与前文以“作家”为陈述主体的表达重点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