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2-20 11: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上饶县第七中学 吴大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识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家乡人物风情的同时,体会“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人物细致刻划
重 点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 点
(1)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学法引导
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课堂组织形式
分小组讨论,以比赛形式进行
媒体应用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答“想”,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ǚ
2、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划分部分、归纳段落大意。
5、分段提示: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4), 盼。
第二部分(5——19), 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三、分析第一、二部分
1、 指读第一部分
2、 讲析并板书
(1) 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境。“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 总
二 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 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 分 ——穷
段 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 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2)三、四自然段,通过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小结: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端,写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
3、 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小说在此设下悬念。请大家速读第二部分(4——19),分析思考: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4、 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板书:
于 勒 行为不当
叔 叔 这之前 坏蛋流氓无赖
(从前) 分文不值 恐怖 打发他到美洲去
“吃得一干二净……”
还大大占用……
父 亲 对 比
的 弟 做上了买卖……很大的买卖
弟 那时候 能够赔偿……损失 希望 盼他回国
(现在)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于勒一回来……境况就不同
5、明确:
(1)引起菲利普夫妇“恐怖”的最根本原因是:“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于勒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是因为:于勒来信表示“希望能够赔偿……损失”,从而“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3)同样是“于勒”,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他的评价先后不相同,亲疏前后不一致?判断的标准是什么?金钱。
6、教师简析十三至十九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3) 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4)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 ( http: / / www.21cnjy.com )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5)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四、小结: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新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