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学生导入
容易受伤
经常迁徙
食物不稳定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
这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孔子见老子汉画你石拓片,展现了春秋晚期孔子拜访老子的悄形。孔子和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
他们有哪些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这个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出现了什么新的气象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壹·
老子和道德经
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1:阅读教材老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人物卡片·老子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地位 楚国
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
李耳,字聃
春秋晚期
“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马王堆汉葛出土的帛书《老子》
学习任务一:老子和《道德经》
唯物史观
v
自主学习
Q2:结合材料,分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1.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2. 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
3.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顺应
自然
②哲学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①思想核心:“道”,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贰·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1:阅读教材孔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姓名 时期
地区 学派
著作 文化 成就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
春秋晚期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竹简上,再用牛皮绳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易》深奥难懂,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这样,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应该就可以把《易》的文字内容理解清楚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源。
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历史解释
v
自主学习
Q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
仁
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
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
“仁者爱人”仁:爱心,同理心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统治者应体恤民意,爱惜民力,社会就和谐。
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史料实证
v
小组合作学习
Q2: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材料一: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稳定,也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历史解释
v
自主学习
Q3:孔子的教育成就有哪些?
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教育主张连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学习态度端正
虚心请教他人
巩固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学习任务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历史解释
v
自主学习
Q4:孔子的文化贡献有哪些?
孔子曾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被后世称为“六经”。
《诗经》书影
《春秋》书影
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启示:构建和谐公平社会;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
叁·
百家争鸣
学习任务三:百家争鸣
历史解释
v
自主学习
Q1:何谓百家争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相关史事
③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
老子
孔子
墨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各学派为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主张,在思想、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争论和辩论
学习任务三:百家争鸣
史料实证
v
自主学习
Q2:阅读课本完成“百家争鸣”知识卡片。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子
庄子
韩非
兼爱、非攻;尚贤、尚能;节俭、节用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实行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荀子
孟子
《荀子》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学习任务三:百家争鸣
唯物史观
v
自主学习
Q3:阅读课本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表明思想观念的产生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孟荀
老庄
墨子
韩非商鞅
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学习任务三:百家争鸣
家国情怀
v
自主学习
Q4: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
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仁政—
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辩证法思想—
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
变革、法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兼爱、非攻—
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画“√”。
口 定居生活
口 家畜饲养
口 农作物的出现
口 城市的出现
口 制作陶器
【答案】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在商鞅死后继续实施,主要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并且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法在商鞅死后没有被废止,反而继续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口 磨制石器
v
小组合作学习
课后活动
合作探究:说出下列孔子言论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答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谦虚好学,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陷入迷茫或错误之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这样才是有修养的表现。
【答案】解答思路:
历史背景: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文化【示例】
角色: 1.廉颇(赵国将军) 2.蔺相如(赵国文臣) 3.赵王(赵国君主) 4.侍卫 5.赵国百姓
场景一:赵国宫殿 (赵王、蔺相如、廉颇在宫殿内) 赵王:(焦急)廉将军,我国正面临强敌的威胁,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闹矛盾呢? 廉颇:(愤怒)蔺相如只是一个文臣,凭什么地位比我高?我不服! 蔺相如:(平静)廉将军,国家危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外。个人的恩怨算得了什么? 赵王:(感慨)蔺相如说得对,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廉将军,你愿意为了国家放下个人的恩怨吗? 特点和重要事件。
人物选择:选择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如孔子、管仲、孙武等。
故事创作:围绕选定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的人物或事件,创作一个有教育意义或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小故事。
资料搜集: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确保故事的历史准确性。
建议:可以结合《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以及现代的历史研究资料,来丰富故事内容和细节。
故事会组织:
确定故事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
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故事。
可以设置评委,对故事的创意、表达和历史准确性进行评价。
v
小组合作学习
跨学科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的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主张?结合墨子生活的历史时期,说说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张。
【答案】墨子这段话表达了他“尚贤”的主张,即尊重和推崇有才德的人。他提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墨子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重用有才德的人,才能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他主张不仅要重视贵族的才德,也要重视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才德,只要有才能,就应该被提拔和重用。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 ·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