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界·联通——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设计采取“情景—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立足课标及教材展开单元教学设计,以单元及单课主题为引领,结合地图及多元史料设计问题链,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感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推动历史核心素养逐步落地。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的食物物种存在有限的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由分散走向整体,随着人口迁移、殖民掠夺和商业贸易的展开,各地食物物种得以广泛交流传播,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中外历史纲要(上)》和《中外历史纲要(下)》略有涉及到农业文明起源、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的交流、农业现代化,但是并未从“食物”角度出发系统地探讨食物生产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而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重在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深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单元作为其开篇,涉及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重要一环,即食物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影响。本单元分为“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三课,具有明显时序性,反映了食物生产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将本单元的主题设计为“食物生产影响社会生活”。三课对应的主题分别为“转折·飞跃”、“破界·联通”和“进步·挑战”,分别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农业出现之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农业出现之后又出现了怎样的飞跃?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如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农业现代化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何意义及影响?”,揭示了单元主旨:古代食物的生产、农业的出现引发人类社会生活的转折与飞跃;近代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打破食物物种的空间、观念界限,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农业现代化引发食物生产、储备技术进步,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新挑战。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逻辑清晰。前两目初步揭示了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第三目从人口、饮食习惯、经贸发展、生态环境等角度辩证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全球性交流的影响。第三目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需要立足于前两目的学习,结合多元史料的辩证分析,启发学生深入理解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初步学习了世界各地农业文明的起源、发展,新航路开辟以来食物物种交换及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对本单元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食物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理解。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因此,本课以“破界·联通”为主题,对标学业质量水平3、4的要求,结合地图及多元史料,帮助学生在梳理食物物种交流的基础上,辩证探究这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重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能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前后相关的食物物种交流地图,使用恰当的时空术语比较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过程及原因(素养目标:时空观念)。能辩证分析多元史料的类型、价值和信息,多角度论述食物物种全球交流所引发的破界与联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联系现实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必要性,体悟食物生产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历史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判断视频内容是否有不符合史实之处 以经典电视剧视频创设学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热情,启发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破界:跨山越海,互动通达 出示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地图。【设问】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有何特点?新航路开辟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范围、种类、方向、海陆交通等不同角度进行比较。根据地图及教材前两目(8-11页),你是否能将参与交流的物种补充完整?出示图组:英国人于16世纪绘制的马铃薯图、16世纪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16世纪中叶德国学者绘制的番茄植株和果实图材料1: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我们要的是小麦、大麦和葡萄藤。…… 应该运来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母的比公的更好;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该带上公驴和母驴、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1494年1月哥伦布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设问】 指出材料1及图组的史料类型?对研究食物物种传播交流具有什么价值?说明了什么? 读图、比较读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教材将参与交流的物种补充完整判断史料类型,分析史料价值 结合地图,问题驱动,启发学生在梳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立足具体的时空背景,对比分析并概括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达到时空观念学业质量水平3的要求;启发学生对史料类型和价值加以辨析,进一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打破空间界限,达到史料实证学业质量水平3的要求
说明:改编自2023·山东潍坊高三上期末试题·16
【设问】根据表格及地图呈现的时空信息,推断哪些地区较早引入了玉米?玉米向哪些方向传播?概括明清时期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特征?出示明代李时珍、清代吴其濬关于玉米的配图材料组2: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玉米)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设问】两幅玉米图哪个更符合你印象里的玉米?两幅玉米图及配文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设问】结合所学和材料思考推动食物物种的空间阻隔和观念界限逐渐被打破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什么?材料组3:要努力说服农民无论如何不要轻视这种植物(马铃薯),它还对任何牲畜都有特别的价值,在歉收年份它是人们主要食物来源。——[法]农学家阿狄·蒙梭《农业原理》(1762)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清】袁景晖《建始县志》(1841,湖北) 读图表提取信息,概括时空特征将图像、文献史料进行互证,得出历史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原因,认识到食物物种交流根本上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 结合时间表和地图,启发学生综合分析概括玉米在中国传播的时空的特征,达到时空观念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启发学生将图像、文献史料进行互证,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不仅打破空间界限,也打破了观念的界限,加深学生的历史认识,达到史料实证水平3的要求;启发学生分析不同来源的文献史料,使用恰当的历史术语,解释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原因,达到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3的要求
三、联通:食为民本,命运与共 出示16-19世纪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数据整理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都柏林纪念公园大饥荒雕像群图片材料组4:包谷米作馍、作干饭,穷民连包煮食或摘子炒食。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戸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所得青蚨(钱),以为山家盐布庆吊终岁之用。 ——摘编自【清】张鹏翼《光绪洋县志》(位于陕西汉中)(美洲)膘肥奶足的牛羊为人们提供了肉食和奶类,渐渐取代猪肉,促进了人口的营养和健康。牛羊的皮毛给人们带来温暖,后来发展成皮货贸易。牛仔们放牧牛群,催生了新大陆的特色文化。——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材料组5: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种植苞芦、靛靑、番薯诸物,山顶沙石乘雨而下,淤塞浍(kuài)沟(田间水沟),争端滋起,大为禾稼之害。——摘编自【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即阮元年谱,曾任乾嘉道三朝疆吏枢臣)美洲成千上万平方英里的地面上,本土植物若不是完全消灭,就是被限制在道路两旁狭长的空地间……大片田野则被外来作物占领。——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设问】结合所学,根据图表及材料组进行讨论:1)从“人口”、“饮食”、“经济”、“文化”和“灾害”等角度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2)尝试为你概括的影响在材料组中找出相应的论据?3)尝试对你找到的每个论据进行可靠性说明,可以从其来源、作者身份、创作目的、材料产生的时间等方面分析。4)通过对影响的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小组活动,根据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辩证地解释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和启示 启发学生比较分析并恰当运用不同来源、观点的史料从不同角度全面客观地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达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
课堂小结 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打破空间及观念的界限,使得世界各地的食物物种联通交流,被人们接纳,引进,对各地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风俗、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食物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推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更将人类命运紧紧相系,依靠单一物种、仅靠一国力量无法满足人类生存,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与合作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同时也应当认识到食物物种的传播交流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人类可能会付出破坏自然环境、威胁生态平衡的代价,只有当食物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人类才能用更小的代价换取生存所需。而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留待下节课教学。 小结全课,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的认识,承上启下,为下节课做铺垫
作业设计 1、本课作业设计 指向核心问题“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如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基础作业 结合所学,除食物物种外,你还可以在图中增补哪些信息?有学者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称为“哥伦布大交换”,请试着对“哥伦布大交换”下个定义。多角度论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形成一篇小短文。(要求:论述有条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论点恰当,论据与论点匹配。)选做作业有学者将玉米、烟草、辣椒、橡胶、可可豆(巧克力)和马铃薯六种植物视为改变近代文明的 6 种植物之一。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或课后资料,对其中一种植物加以说明。 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相关作业 设计分层作业;基础作业要求所有学生能巩固本课重难点,进一步落实历史核心素养,达到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选做作业则希望学有余力的学生发挥自主探究能力,结合个人兴趣从更宏阔的角度去探究影响人类文明的六种植物,以期培养未来的历史学家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紧扣主题,结合多元史料创设情境,设计递进的教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及能力,但是容量相对较大,对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