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1课,第10课课题为《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从该单元整体安排来看,学生需要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人类居住条件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第十课主要叙述古代村落、城镇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从时序和内容上可以为第十一课讲解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基础,便于学生理解。 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公共设施的完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城市化的原因及进程、城市化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各子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另外,本课也可以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问题自然过渡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一环节,可使本课立意更为完整。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新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可从“已知”“未知”“想知”“能知”四个角度分析: 1.已知:从知识上来讲,高二学生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 下》和本单元第十课的学习,已对城市的发展及意义有了一定了解。 2.未知:受限于生活经验以及身心发展规律,高二学生对于城市化发展原因及发展历程相关内容还未能从长时段把握。 3.想知:高二学生思考积极、课堂活跃,渴望进一步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本课内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能知:高二学生思维水平已逐步发展为以抽象思维为主,辩证逻辑思维趋于优势地位,因此,高中教学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扩展知识的深度与宽度。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能通过概念呈现和史料分析,了解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分析图表数据变化,了解世界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背后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能通过史料分析、对比不同类型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深刻认识不同城市发展的社会条件与影响因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乡土史料,掌握城市发展态势并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城市化的利弊,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联系社会现状,理性分析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堂讨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及时补充成都延续兴盛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家乡城市的认识和热爱,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近代中外城市化的利弊 教学难点 近代中外城市化的原因、进程及应对挑战的方法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兴盛的城市——从成都的发展来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兴盛之因 城市兴盛之貌 城市兴盛之延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张不同时期的春熙路图片展示成都城市发展的变化,趣味引入新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城市兴盛之因 教师通过概念解读和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含义、原因及表现。 含义: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包括农业人口非农业化,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进入乡村的过程。 ——《城乡规划学名词》 材料一:工业革命还引起世界社会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赵沛林译《全球通史》 用学思之窗世界城镇化趋势图说明世界城市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态势,说明世界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联系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说明各个阶段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用两段史料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并以成都为例说明中国近代沿海城市与成都城市化发展情况的异同。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自1913年开始拆毁旧城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 ——摘于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问题设计: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是?近代中国沿海城市与成都的城市化发展有何异同? 原因:(1)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自然经济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通商口岸的开放。 相同:都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 不同:近代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被动性;沿海城市较成都城市化发展更早;沿海城市地理位置较成都更具优势,更易与海外市场联系。 思考,理解 学习读图方法,分析背后原因及发展规律,总结不同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 分析和解读历史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对比分析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对比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城市兴盛之貌 1.通过史料说明城市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城市兴盛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改革者为贫困居民修建了公园、浴池和洗衣房。新的卫生措施和医疗条件的改进极大地降低了城市婴儿的死亡率。 财富使得那些曾经单调乏味的城市竖起崭新而宏伟的公共建筑——市政厅、图书馆和医院。 ——乔尔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十二章 材料五:雾霭之中,萤火虫一样的通勤火车穿越朦胧可见、纵横交错的桥梁、升降机在不停地爬升和下降,港口的灯光若明若暗。 ——约翰 多斯 帕索斯《曼哈顿变迁》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及城市改良运动带来的影响。 材料六:19世纪下半叶成都的发展相对缓慢,城墙仍是城市中最显要的建筑。站在上面可鸟瞰全城;四个城门是成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在黎明开启,在晚间关闭。街道是公民共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全城商业和居住区域并不隔离,商人小贩没有任何限制地在街头出售商品......各种资料显示,20世纪以前地方官员很少控制街头,这给予人们分享这一空间的机会,居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街头。 20世纪初新式精英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尝试借助西方文化构筑新的公共空间。1909年出现第一座西式钟楼,自1913年开始拆毁旧城墙,一些古迹也遭到毁灭性破坏。1904年,劝工局“仿日本劝工办法,设立产品陈列所”。1909年劝业场建成,后成为购物中心和公共娱乐场所。20世纪初少城公园开放,装备了电灯,傍晚后也能开放;1913年,政府兴建了一座展览厅和图书馆。随着城市改革浪潮的推进,反映新思潮的新兴地方戏相继诞生;1909年电影引入成都......成都的警察机构成立于1902年,在20世纪头二十年,由于没有正式市政机关,警察对街头贸易、劳务市场、公共卫生进行严厉整顿。 ——以上材料均摘于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3.问题设计:分析20世纪初成都城市面貌变化及城市改良运动带来的影响? 城市变化: (1)城市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 (2)商业场所由杂乱到规范,出现近代化商业场所; (3)大众娱乐休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 (4)街头生活由居民自主变为政府控制干涉。 影响: 积极:促进成都城市繁华,有利于城市近代化;拓展了市民公共空间;促进思想解放和生活方式多样化。 消极: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4.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说明成都在建国之初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发展,并这一过程中链接导入部分讲解春熙路在不同时期变化的社会背景,解答导入问题。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跟随老师思路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扩展知识深度和宽度
三、城市兴盛之延续 1.通过图文材料阐释城市兴盛发展的过程中带来的挑战,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应对挑战,延续城市兴盛的方法。 材料七:人们到处可以看到堆积成山的废弃物、垃圾和污物......河岸边简陋的小道,一边是挂满了衣服的晾衣竿,另一边是洗衣服的小河,穿过小道,就会到达一片杂乱无章的小屋区,小屋矮小,仅有一层高,每个小屋只有一个房间。大多数小屋是没有地板的土地面,工作、生活和睡觉都在这一个房间里进行。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八:随着新来的人口涌入本已拥挤不堪的街道社区,犯罪和卖淫嫖娼等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用一位伊朗城市规划家的话说,将德黑兰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的城市”。 ——乔尔 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第十六章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补充图文材料说明成都应对以上挑战所作出的努力。 2.问题设计:怎样应对挑战从而延续城市的兴盛? (1)建设智慧城市 (2)建设韧性安全城市 (3)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知道基础知识,明白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发展受到工业发展影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改变与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挑战,时至今日,像成都这样的城市还有许多他们一直在努力用现代技术与理念面对这些挑战,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建设真正意义上具有智慧、韧性、宜居特点的“人民城市,幸福家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人民日报》 回顾本节课知识 巩固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1.登录成都市规划馆官网或参观成都市规划馆,收集成都城市规划相关资料。 2.成都因其缓慢、安逸的生活节奏而受到大众喜爱成为“网红城市”,请结合资料从不同角度提出成都延续“长红”的方法。 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找到解决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获取更多成都城市发展信息,再联系实际提出相关建议,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兴盛的城市”为主题,将课程分为“城市兴盛之因”“城市兴盛之貌”“城市兴盛之延续”三个部分,着眼点虽放于城市兴盛之上,但在兴盛之后又继续讲述城市兴盛带来的挑战,再通过挑战过渡到延续城市兴盛的方法,内在知识具有联系与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本课多次运用本土史料、地图以及图表等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己家乡城市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课属于课前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根据生源质量、教育背景等实际情况调整;本课文字、图片材料较多,解读时间花费较长,可采取突出重点的解读方式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