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5: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教学中采用情景设置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方式,结合图片及材料信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无锡的发展变迁历史,了解并掌握课本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内容。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第三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中的第二课,本课共分为4个子目。子目一城市化的演进通过梳理世界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化演进的历程,指出经济的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子目二居住条件的改善,主要梳理在城市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城市住宅条件、生活服务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子目三基础设施的发展通过梳理了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近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指出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子目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通过分析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应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将经济、城市、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旨在明确城市化发展中的各层关系,思考现今城市化的良策。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高一的知识学习,学生的中国史和世界史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通过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经济发展与城镇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时间跨度较大,又要分析英国城市化、中国近现代城市化背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情况,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浅出,利用图片、材料和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材料阅读,图片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总结并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生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解决能提出应对之策。(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无锡市的图片及史料,增强对无锡市的了解,辩证看待生活中出现的城市问题,同时提升学生对无锡市的情怀。并能以无锡为切入点理性看待国内城市化问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演进的表现;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教学难点英国城市化,中国近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献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探“城”之密展“城”之态三、解“城”之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4张图片展现无锡市古代到现代地图的百年变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无锡市区行政发展变化,直观理解无锡的城市变迁。导入城市化的概念。 找出四张照片无锡市行政区域的变化 让学生直观体验城市化的表现
一、探“城”之密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并总结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利用课本世界城镇化趋势图,总结世界城市化的演进,概况总体趋势及原因利用材料和图片数据,引导学生概况英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及思考英国城市化的原因。并提出问题:英国城市化的总体特征?阶段特征明显;起步早,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圈地运动的开展,工业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的变革,经济结构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环节,提出要求:找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背景和表现;给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分布不均衡;大城市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原因:①西方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通商口岸的开放;③近代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④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推动人口向城市聚集,并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提供图片,结合课本知识梳理中国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推动原因:1949-1960:新中国成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1960-1978: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八字方针的调整政策的实施,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78年以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等。明确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取得了相对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未来中国仍需要继续努力推进。 调用《纲要上下》和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分析课本知识;利用材料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英国和中国城市化的原因。 用好课本,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根据材料和图片内容,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发现规律。
二、展“城”之态 (一)“城”之果说明居住条件改善的背景,归纳概况原因和表现。总结发达国家和中国近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的表现。问题设计:无锡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通过阅读两段材料,试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二)“城”之困分析材料,找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带来的影响?环境污染;城市布局混乱;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通过材料分析关贸总协定的弊端,进而指出关贸总协定改组世界贸易组织的必要性。阅读课本,提出要求:找出城市化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工厂废气、汽车尾气);水污染 (生活和工业废水)。贫富分化: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交通拥堵: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众多城市的普遍问题。发展中国家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犯罪率、失业率上升; 归纳概括;根据讲解及生活体验,分组讨论思考问题答案;利用材料和图片带问题阅读教材,加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城市化的发展比较,总结并深入理解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对无锡市的理解,深化对无锡的情怀
三、解“城”之困 通过材料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城市化问题的举措?强化政府的城市管理意识;颁布法律;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加强交通管理;结合无锡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探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应对之策?(1) 控制城市规模,分散城市功能;(2) 加大城市治理力度,维护城市生态平衡;(3)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4) 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兼顾。(5) 以人为本,改善居住环境。 利用材料和关键词,找出答案 分析材料,在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和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问题各地皆不相同,不能照抄照搬务必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走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析所在城市的问题,增强对国家和无锡市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问题环节较多,耗费时间稍长,节奏较快;课本内容对于城市化问题的关系、特点原因的描述较少,难度较大,学生通过材料理解和掌握有限,需要课后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课程整体设计不够新颖,学生参与度不高。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