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课型需要设置,可自行决定】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课为选择性必修《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分析不同形式的居住环境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而城市化是离我们最近的一种居住环境的变化形式,也体现了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至今我们依然处在这样的进程中。本课教学内容共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第一子目从整体上概述城市化的演进,第二、第三子目则展现了城市化的表现以及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第四子目综述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都是城市化的影响。前两者为积极意义,后者则为消极影响。四个子目存在逻辑关系,方便教师从整体教学设计上展开教学,即“一、城市化的演进;二、城市化的影响;三、城市化的前景”,逻辑合理,结构紧密。同时教科书中的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课后探究与拓展栏目可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和课后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把握重点和难点,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扩展“城市之光”这一环节,突出表现中国面对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可使本课的立意更为完整。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高二学生拥有学科基础,对工业革命、城市化有一定的认识。初步具备历史、地理学科思维,但由于学生社会经验有限,在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方面还存在欠缺。高二学生应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探究近代以来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立足现实,关注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
2.学科素养:经过必修部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根据历史材料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发现问题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进行历史解释;从学生的情感发育方面看,在中国城市化大潮的影响下,学生对城市比较熟悉,城市化已经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3.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城市发展的话题兴趣较高,愿意进一步钻研这个空间,思考有关城市的话题;社会的发展也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城市化的问题,但深刻认识城市化问题需要丰富的知识积淀与生活阅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总体目标: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认识城市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城市化带给人们居住条件的完善和便利,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近代以来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归纳知识的能力。(素养目标:历史解释)。结合上海城市的发展现状,理性分析城市化所面临的问题,介绍并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对于上海的科学城市规划,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和问题。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城市化演进进程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一、回首:城市之路二、立足:城市之度三、展望:城市之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引入新课(1)幻灯片放出19世纪末上海集市和当今上海东方明珠夜景的图片,直观展现两百多年以来上海的巨大变化。(2)导入语:大家有没有去过上海?上海的东方明珠作为地标建筑在网上一直很火,谁能想到在两百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乡村小集市呢?这种变化还要归功于近代城市的发展,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新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通过两张图片对比直观感受城市化的影响。 引起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之快,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回首:城市之路 城市化的含义及表现呈现材料:城市化是指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增长;公用设施、生活方式、组织体制、价值观念等方面城市特征的形成、发展以及对周围农村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工业化关系密切。——《中国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34页教师:学习这一课首先需要我们掌握的就是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及表现有哪些,请同学们先阅读以上材料,独自思考一下,等会儿老师提问。城市化的原因呈现材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1<史料阅读>并思考问题,指出近代以来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城市化的进程(世界)呈现材料:世界城镇化趋势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上面这张表格,划分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分析原因。过渡语:近代城市化自英国开始,而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又经历了哪些历程?(四)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影响呈现材料:材料一 中国城市由“传统城市”的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通商贸易成为开埠城市的经济主体,城市商业得到发展,洋行大量出现。兴办近代工业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加快。这些城市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旅。——摘编自侯蕊玲《论中国近代城市产生发展中的几个特点》材料二 近代城市分布图教师:提供《近代城市分布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联系近代中国历史分小组讨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原因。(五)现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呈现材料:教师:通过上述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通过表格的方式归纳并总结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和原因。 (一)学生阅读材料后总结归纳:城市化的表现在于(1)城市数量的增多;(2)城市规模的扩大;(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4)城市设施水平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实质性改变。(二)阅读史料,讨论得出答案。【原因:工业革命后伴随工业化的开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三)学生们分析并回答城镇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英国为首,工业革命的开展,1800-1850,增长缓慢、城市化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两次工业革命完成极大的促进经济发展,1850-1950城市化迅速增长,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第三阶段二战结束,和平的社会环境,经济快速发展,1950-2015城市化持续增长,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四)浏览材料并结合教材P64的内容,得出结论。[特点:近代中国城市化起步晚,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影响: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五)学生总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理解近代城市化与工业革命的关系。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近代中国城市的分布特点,通过文字材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其发展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二、立足:城市之度 (一)城市带来的温度呈现材料:中国第一条铁路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上海以英国道路公司的名义修建淞沪铁路,全长十二公里。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1871—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长期租借上海南京路5号开办电报业务。中国第一盏路灯 1843年上海出现了第一盏由煤油点燃的路灯。中国第一个自来水厂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教师:结合材料并快速浏览教材“居住条件改善”这一子目,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二)城市发展中的限度呈现材料:材料一 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材料二 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材料三 美国1950年城市公路里程为32.3万英里,到2000年达到85.9万英里,但新拓出的道路很快就被汹涌的车流淹没。2011年美国单位车辆平均年拥堵时间达到38小时。 材料四 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区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即城市社会的弊病主要包括:城市人口问题、城市生态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老龄化问题等。教师: 城市的发展有利也有弊,请同学们浏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出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提问,面对城市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一)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二)学生思考回答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会出现贫富分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三)学生思考并且回答:要辩证看待,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这些问题。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培养归纳概括能力。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城市化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
三、展望:城市之光 (一)面对城市化问题,中国的举措呈现材料:材料一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材料二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原则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规划阐述了上海的发展目标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优化城乡体系和多中心公共活动体系,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市域总体结构...教师:面对城市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呢?让我们通过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材料,看看中国对于上海的未来规划。请同学们讨论该规划的合理性,并总结我国面对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材料提炼出答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拓展城市治理的维度。 通过展现中国对上海的城市规划路线,帮助学生认识到面对城市问题,中国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并解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练习 呈现练习题:1.(2023·浙江高考1月·19)1865年,上海大英自来火房制成煤气灯。19世纪80 年代,有人记云:“地火皆由铁管通至马路,于是各戏馆及酒楼、茶肆俱可接点。其灯每盏有玻罩.人行其间,真如入不夜城也。”这一时期“煤气灯”在上海的使用()①与上海是通商口岸密切相关②反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繁盛③为居民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④开启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教师:这是23年的浙江高考题,同学们快速地读题选出答案,等会儿找人提问。 学生读题选出答案 帮助学生实地练习,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 老师梳理本课框架并总结城市化有利也有弊,面对问题,中国在努力建设城市时,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交出了拥有中国特色的答卷。我们自豪,生活在如此美丽强大的国家;我们相信,中国会在未来建设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 学生感悟、理解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课的知识,利用框架能够全面的梳理本课重难点,并在最后总结升华感情。
教学反思
层次结构:本课先由城市对比图导入,课件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化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城市化的影响,第三部分讲述面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我们的措施。内容分布: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城市化的原因、特点以及进程。第二部分,在教材的基础之上将后三个子目归为一部分,划在一起讲述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所以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面对城市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中国提出要以人为中心,走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中国提交了满意的答卷。主题:本课主题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进程以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最后提出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学习最后了解到中国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总结:本课内容较为简单,着重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06)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