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5:0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场景和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学习体验,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与历史思维能力。将史料教学与历史情境、现实情境相结合,发展学生辨别、分析、认识、总结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为“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根据史料,认识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道古人抗疫措施与公共卫生的发展。梳理中国医药典籍与临床治疗成果,认识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了解近代西医的发展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认识中西医的交流互鉴与中医的近现代发展。2.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从医疗与公共卫生角度,认识人类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历史上的疫病”,阐述历史上各种的疫病带来的影响,以及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的发展;第二目“中医药的成就”,梳理中医药学从古至今的重要成就;第三目“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介绍近代西医的发展和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选“疟疾”作为线索,对三个子目内容进行重构,打通古今疫病与中西医学。板块安排为:第一部分“肆虐千年”从古代的疟疾对历史的影响,第二部分“何以应对”中西医对疟疾的治疗,第三部分“殊途同归”在交流互鉴中创造“天下无疟”的世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面向把历史作为选考科目的高二学生讲授。在初中,学生已经零散地学习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李时珍《本草纲要》”“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医疗史相关知识。在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初步了解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唐本草》”等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也在《中外历史纲要(下)》里,学习过“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了解黑死病是文艺复兴的背景之一。学生经历过新冠疫情,对疫病与公共卫生有了更深的感受与认识,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感受与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疫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医疗史仍较为陌生,需要选取具有一定趣味性、生活性的材料。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史实、分析材料,认识疟疾等历史上的疫病及其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以及新航路的开辟、战争等对于疫病传播的影响;2.通过表格,厘清古代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与重要成就,树立文化自信,对比西医在近代的发展过程,认识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性;3.通过合作探究,从近代以来的中西学之争认识中西文化的碰撞,从中西医的交流互鉴的过程思考中西医如何殊途同归、中西文化如何实现融通,意识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必要性,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认识中西医的交流互鉴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疟”与甲骨文的渊源【讲述】王懿荣曾患疟疾,药方里有“龙骨”。他发现上有许多有规律的符号,认为这可能是商代文字,因此,开始收集和研究。因此,王懿荣被称为“甲骨文之父”。【过渡】在甲骨文中也可以找到很多有关疫病的记载。“疟”字就在其中,这个字形象地猛虎吞噬活人的场景,以体现残暴,对于人类,疟疾何尝不是残暴酷虐的。今天我们就讲走进肆虐千年的疫病,通过疟疾等疫病,认识历史上的疫病带来的影响,观察中西方医学的发展与交流。 用甲骨文之父发现甲骨文的故事,引出本课教学设计的线索——疟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肆虐千年 1.历史上的疫病【讲解】科研人员从死于3000多年前的图坦卡蒙木乃伊中提取的DNA,发现他死于疟疾并发症。古罗马曾一度疟疾盛行,因此,疟疾在西方也被称为“罗马热”。中国也有很多古籍中也记载了疟疾。【过渡】除了疟疾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可怕的疫病。疫病是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活动】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表格。【提问】思考这些疫病有何特点,疫病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疫病的影响材料1:布满蚊子的沼泽地是罗马的长城,来自北方的强大的入侵者对疟疾没有抵抗力,往往还没有攻到罗马城下,就让疟疾折磨得溃不成军,就像威特堡的诗中所言:“当不能用剑保护自己的时候,罗马通过发热来保护自己。” ——王哲:《微战争 3 对决疟疾、艾滋病、流感》,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页材料2:罗马帝国意大利时期形成了大量的疟疾频发地,提高了罗马人口的死亡率,影响了海外粮食输送以及征税,导致帝国边防和财政力量不足,为蛮族进入帝国提供时机。另外,疟疾频发导致部分城市和肥沃的良田被抛弃,农民们或参加军事活动以求在殖民地获取新土地,或举城转移新居导致旧城的荒芜,威胁着罗马生态和经济成就,这些共同构成了帝国覆灭的真正根源。——摘编自王慧利:《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疟疾研究》,兰州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提问】结合材料,分析疟疾对罗马的影响。材料3: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活动】合作探究,结合三则材料与课本第84页的“历史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总结疫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提问】不少历史学家认为,纵然历史存在必然性,但是突如其来的疫病暴发也会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 【小结】肆虐千年的疫病史,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面对疟疾等普遍的疫病挑战,人类何以应对。古人已经意识到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疫病救治的重要性,人们也在发展医学中寻找战胜疫病的良方,形成了各自的医学体系。 从科研发现认识到疟疾等疫病的由来已久。阅读课本,填写表格,知道黑死病、1918年全球大流感等历史上的各种疫病。回答问题,总结古代疫病流行的特点:频繁性、周期性;时空分布不均衡;突发性、持续性;危害大、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直接影响是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分析材料,认识疟疾影响罗马的兴衰。分析材料,合作探究,认识疫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多重影响:疫病影响政治转向;疫病影响医疗发展;疫病影响人文主义与理性精神觉醒;疫病促进公共卫生事业,推动国际合作,等等。思考问题,交流分享。认识到历史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疫病的爆发属于偶然性事件,也会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简要了解古代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措施。 由疟疾过渡到其他给人类带来灾难的疫病。利用表格形式梳理历史上的疫病,了解各种著名疫病。提升总结归纳能力。学会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有效材料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树立主动探索规律,积极防治疫病的意识。引出抗疫的主要成就——医学的发展。
二、何以应对 (一)中医【过渡】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经得过疟疾,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疗的呢?材料4:肘后符应验,囊中药未陈。 ——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材料5: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洪,绞取汁,尽服之。 ——葛洪《肘后备急方》【提问】结合材料7,分析杜甫如何治疗疟疾呢?【讲解】“肘后符应验”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杜甫以“肘后符”为喻,称赞张山人精于方术。也有人认为,杜甫所说的“肘后”,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因为成书东晋的《肘后急备方》记载了治疗疟疾的方法,也就是服用青蒿汁。【过渡】在中国古代民间,还有其他方法治疗疟疾。材料6: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 ——韩愈《谴疟鬼》材料7: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填入不同草药的粽子治疗疟疾的功效十分推崇,摘录了古籍《太平圣惠方》记载的几味以粽子入药的药方:“猪膏丸:治疟疾发渴,往来不定。”“狐胆丸:治邪疟发作无时。”这两种疟疾食方的用药时间都在端午节,附会了端午为阳气最盛之时,最利于治疗属阴性的疟疾的说法。——摘编自杨晓霖等:《叙事医学视域下的疟疾多维叙事》,载于《叙事医学》2021年第2期【提问】韩愈《谴疟鬼》和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录了哪些治疗疟疾的方法?体现了怎样的医学思想。【活动】快速阅读课本第二目,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梳理古代中医药的成就。【提问】结合材料与所学,谈一谈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二)西医【过渡】在古人还意识到“瘴气”中有大量疾病源,其中,疟疾是主要疾病。明末清初,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疠气”致病说。在古代西方,也有人认识到了空气与疟疾、疫病的关系。【讲解】西方称疟疾为Malaria,源于意大利语,意为“不良的空气”,这与中国古书所记载“瘴疠之气”或“瘴气”不谋而合。【讲述】公元 1 世纪,希波克拉底记录了疟疾的周期性发烧。还有医者记录了一种治愈疟疾的方法,患者佩戴一个以倒三角递减字母书写的阿布拉卡达布拉护身符。在18世纪,仍有小说家描述居民在门廊放置此咒语抵挡疫病的情形。材料8:犹如患三日疟的人临近寒战发作时,指甲已经发白,只要一看阴凉儿就浑身打战。 ——但丁《神曲·地狱篇》【讲解】但丁曾在《地狱篇》借患疟的病痛来描绘恐惧,而他最后也死于疟疾。说明仅凭“阿布拉卡达布拉”是不足以对抗疟疾的。 【讲述】新航路开辟后,到南美传教的传教士得了疟疾,印第安人用金鸡纳给他治疗,因此,被带回了欧洲,成为传教时的必备药物。到了1820年,金鸡纳抗疟的主要成分“奎宁”被提取出。19世纪末,疟原虫被发现,人们明白了疟疾的具体病因和传播途径。【过渡】金鸡纳的传播是由新航路开辟带来的重要成果。奎宁的提取与疟原虫的发现是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与医学的进步的。【提问】结合近代西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思考近代西医有何特点?【活动】结合课本“学习拓展”的两则材料,探究中西医的共性。材料9: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和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请求神祇让我的生命和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誓言》材料10: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大医精诚》【小结】纵观中西医的发展,从医学的目的、理论、实践及其对医生的伦理道德要求上,中西医存在相似之处与共性。医道大同,中西医如何基于共通之处,能真正实现殊途同归值得我们思考。 从杜甫患疟的治疗,了解中医成就之一葛洪《肘后急备方》。分析古代治疗疟疾的方式,认识中医的治疗理念:韩愈《谴疟鬼》体现了古人对疟疾秉持一种医巫并重的治疗方法;李时珍的记录,体现了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渗透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天人合一的理念。填写古代中医药成就表格。认识到中医药特征:重视临床经验;讲求辨证施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等;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等等。认识到西方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依托科学进步,重视实验研究,讲求局部施治,等等。合作探究,得出中西医都重视医德教育,均强调医生的高尚道德,要求医生对患者负责,对职业负责,尊重患者,不计私利。 运用杜甫的诗文,促进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整合知识,总结古代中医药的成就及其重要特征,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医药的价值。中西方都经历过医巫并用的阶段,认识到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存在共性。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与近代科学革命的内容,促进时空观念的构建。由中西医的共通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中西医与中西文化实现殊途同归的可能性。
三、殊途同归—— (一)西医东渐【讲解】明末清初随着耶稣会士来华,西方的医学成果部分被介绍至中国。材料11:康熙偶患疟疾,洪若翰、刘应进金鸡纳,……皇上以未达药性,派四大臣亲验,先令患疟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许,亦觉无害,遂请皇上进用,不日疟廖。 ——法国传教士樊国梁:《燕京开教略》,救世堂,1905年【讲解】康熙曾得过疟疾,宫廷御医束手无策,而传教士进贡了金鸡纳,康熙找人试药后,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后,最终服用得以治愈。【提问】明清时期的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什么特点?【过渡】鸦片战争之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局面有了变化。【提问】联系之前所学,思考西医在近代中国快速传播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材料10:往时皆以有害土地之蒸发气为麻拉里亚之原因,今知不然,盖麻拉里亚,实由于麻拉里亚胞子虫侵入赤血球之中而起也。——《传染病之警告(下编) 各论 麻拉里亚》,载于《中国教会新报》1869年第29期【讲解】随着西医传入中国,国人对疟疾病因的认识变得科学,认识到疟原虫入侵是病因所在。材料11:为了使公共卫生管理法制化,工部局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其中《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42条,涉及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19世纪90年代当鼠疫在广州、香港、牛庄和日本等地流行以后,上海租界采取严格的检疫和防卫措施。——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载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材料12:1903年以壬寅学制为基础的癸卯学制设置的医学门29门课程当中,中医课只有一门,药学门的17门课中,只有中国药材一门,中医课程虽摆在首位,但只是形式上的领导地位。——姜连堃等:《从话语权的争夺透视近代中西医之争》,载于《西部中医药》2011年第7期【提问】结合材料,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材料13:尽管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天朝大国”的意识,其特有的文化优越感驱使着人们历数国学之长,但近代中国遭受的耻辱和严峻的现实还是迫使中国走上“师夷长技”、“采西学”的道路,体现在医学领域就是废止中医论。……但斗争的结果是,不仅中医没有废除,反而促进了中药界奋起自救,学习西医,在诊断、治疗方法、药物分析乃至理论阐释等方面加强了自身的科学化建设。——摘编自郝先中:《近代中医废存之争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提问】结合材料,分析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中西医之争?(二)中医西传【讲解】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四部医典》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出示】习近平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照片【提问】我们如何看待中医药走向世界?【过渡】中医西传离不开中医主动地自我革新,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通过中西结合,推广中医。材料14: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我还想感谢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 中国传统西学对世界的礼物》,2015年12月7日【提问】根据屠呦呦的演讲词,分析这一成就的实现有哪些影响因素?【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十年的抗疟攻坚,取得了青蒿素等科研成果并广泛应用,最终在2021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中国抗疟团队将中国抗疟的经验带到疟疾严重地区,为世界疟疾治疗贡献力量。但《2023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2.49亿疟疾病例,全球抗疟的形式仍不容乐观,需要各国协同合作,我国也将继续开展“青蒿素抗药性”研究,让“天下无疟”早日成为现实。(三)中西结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葛又文从《伤寒杂病论》中吸取智慧拟定清肺排毒汤。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非处方药上市,成为我国首个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抗疫中药。而同样源于中医药古方的连花清瘟走向世界之路却有些坎坷。瑞典海关实验室对连花清瘟进行了检测,声称其成分“只有薄荷醇”,该药品对于新冠病毒“没有作用”。新西兰、瑞典、美国、意大利禁止连花清瘟入境。【提问】从同是源自中医古方的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走向世界的不同遭遇,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析得出:明清时期的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传播有限,统治者对于西医抱有怀疑。分析材料,思考问题。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等内容分析西医传播的客观条件:《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浦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和建立医院、教堂打开方便之门。阅读材料,总结得出:西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的发展。国人对西医逐渐接纳。西医也对中医产生了冲击,引发中西医之争。认识到近代以来的中西医之争实质是中西文化之争,受到政治背景的影响。中西医之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中国医疗事业的近代化。认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果,理解中医药作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感悟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离不开国家支持医学发展与文化传承、中医药的古为今用、运用近代科学方法,世界人民的治疗需要,越南战争抗疟急切要求,科研平台与团队协作。同时,她也继承了中医悬壶济世的医学理想、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不懈探索的医学传统。知道中国对于世界抗疟的贡献。结合新冠疫情的经历,认识到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来自南美洲的金鸡纳随着欧洲传教士被带到中国,既是医学的传播,也反映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列举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具体事例,认识到鸦片战争后西医在中国传播加快及其原因。锻炼分析史料、综合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的知识,联系联系近代中西医之争的背景突破难点。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树立文化自信。从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认识中西结合的成果。提升材料提取、分析、概括能力,强化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打通中国抗疟与世界抗疟,感受中国医药是世界贡献,培养国际视野。引发学生对中医药未来与世界疫病防治与公共卫生事业的思考,激发学生弘扬中医药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课堂小结 【总结】历史是众多合力的结果,疫病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性的一部分。历史上的疫病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疟疾从古至今的治疗手段与病因认识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医学随着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可以看到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与古为今用的焕发新生。大疫频发,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始终坚持与疫病抗争。当前,走出“后疫情时代”的困境与全球实现“天下无疟”的目标,都需要人类携手并进。 回顾本课所学。 总结本课所学,升华教学主题,激发责任担当。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立意是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中医药的成就与未来;从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发展得到启示,联系当下依旧存在的疫病挑战,呼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西结合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过参与本次的教学设计,我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收获颇多。曾试图将德育融入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选取了一些古诗文等材料,丰富本课的学习资料,也增加了一些具体事例,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在问题设计与表格整理中,多次联系《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内容,对零散知识进行整合,也对中外历史背景进行联系。但是在课堂互动上仍有待加强,今后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能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