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5:0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每节课都应有一个主题。 “主题式”教学模式通过围绕一个或多个具有深刻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主题来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期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围绕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讲述了农业出现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世界各地的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革命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为消除饥饿、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创造了条件。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分析和思辨能力有待提升。本教学设计试图以水稻为线索,将农业的产生、传播和现代化串联起来,综合分析各阶段的人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理解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 能够通过水稻驯化和种植的过程理解农业出现的影响,从而理解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能够通过水稻传播示意图和现代水稻种植分布区等地图资料,认识水稻传播的影响(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能够通过分析水稻产量的变化,认识现代技术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能够通过分析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和解决方法,理解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意义(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粮食安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一粒米的一万年——从稻米看人类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蛮荒野草”到“超级作物” 从“原始产地”到“遍布全球” 从“家庭饮食”到“国家战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喜欢吃大米吗?哪些食物是大米做的? 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通过身边常见食物,贴近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从“蛮荒野草”到“超级作物” 1.提出问题:教材P3:“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你能找到哪些史料证明这一结论? 阅读查找教材文本,并回忆联系初中所学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习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 材料一:(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稻谷外形完整,颗粒大小已经接近现代栽培稻。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论证河姆渡遗址中的水稻是人工栽培的结果。 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 运用初中教材资料创设情境,降低阅读难度,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关键词。 材料:进入良渚文化时期,以火耕水耨技术为代表的原始稻作生产已经相当成熟,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高,稻米成为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作物栽培技术进步,稻作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先民已经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剩余粮食和丰富多彩的食物种类,为社会分工和复杂化,以及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折射出一场社会大变革的到来。……稻作特有的引水灌溉特点对稻作生产地区的社会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在建设大规模农田和灌溉系统工作中,不仅需要有统一的规划,也需要组织协调大量人力集体协同劳作,共同耕作。水田耕作的社会协作性也影响到社会的其他方方面面,加强了人与人、家庭与家庭、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相互联系,婚丧嫁娶之类的事情大家也都互相帮助,重大事情也都是大家坐在一起相互商量决定,形成了一种稻作社会人与人之间紧密而亲昵的关系。在稻作文化中孕育并形成农耕社会的社会集团需要有统领来协调包括祈神祭天等公共事务在内的各项事务,这就为王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后,随着族群间的争斗、合并、统一,形成了以首领为中心的强大王权集体——国家。随着稻作农耕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为王权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文化层面上看,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还是一种政治性的、宗教性的象征物。随着王权和稻作农耕社会的发展,二者的结合不断被强化。作为王权基础的稻作,其重要性得到认可,稻的神话性、礼仪性也得到加强。稻作农耕社会里,人们为祈求丰收、万事顺利而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都在共同体首长的领导下,以村落共同体为单位进行。各种祭祀、信仰、礼仪、民俗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行为,是一种集团意识的体现,反过来又使王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郑云飞《稻作文明探源》 问题:分析水稻产生后对人类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分层、找关键词,并进行分析表述。 运用水稻起源影响的新材料将关于农业起源的问题进行具体化描述,帮助学生更加具象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出示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空白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填写表格。 古代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文明地区作物家畜社会生活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罗马古代希腊古代美洲
仔细阅读教材,在教材上勾画出与表格要求相符的内容,并绘制表格简图,便于课后整理。 从水稻起源和生产推广到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运用表格梳理基础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二、从“原始产地”到“遍布全球” 1.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传播时间、方向、地域等角度描述水稻的传播过程。 问题:根据以上图示,描述水稻的传播过程? 认真观察图示,注意图例,根据老师指导进行描述。 运用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水稻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关键词。 材料一:在饮食习惯上,印度人喜欢在生米中拌入各种香料,煮熟的米饭颜色也会变得红红黄黄,成为著名的“印度香饭”。印度人吃饭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而是直接用手抓。在印度教中,食物是神明的馈赠,使用餐具吃饭是对神灵的不敬,于是有了“手抓饭”的习俗。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材料二: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稻米都一直是世上最高效的食品。传统品种的稻米平均1公顷可养活5.63人,小麦则为3.67人,玉米为5.06人。有史以来大部分时间里,东亚和南亚食用米的文明地区都有比较多的人口,人们也比较有生产力和创造性,较勤奋,在技术上有较丰富的创意,也比较骁勇善战。相形之下,食用小麦的西方世界以往都比较落后,直到近500年才兴起,而且参照大多数客观标准来看,西方世界到18世纪才赶上印度,直到19世纪才超过中国。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史》 问题:水稻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分层、找关键词,并进行分析表述。 运用水稻传播和发展中的新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当地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出示世界水稻种植区,介绍现代世界水稻的主要种植区,说明水稻生产的广泛性。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了解现代世界的种植情况。 运用现代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从远古起源的水稻在现代世界的生产情况,拉近学生与水稻的距离,加深对水稻种植的印象,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三、从“家庭饮食”到“国家战略” 1.出示示意图并提出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分环节进行描述。 问题:根据以上图示,描述生鲜食品如何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认真阅读图示,分环节进行描述。 通过现代冷链物流产业的流程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现代食物生产的基本环节,加强个人与社会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关键词,并注意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有学者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水稻亩产情况,数据令人赞叹:秦朝时水稻亩产只有80斤,到了宋朝就提高到269斤,并成为中国第一粮食作物。此后,水稻亩产又从明朝的353斤增加到清朝的405斤。在良种、化肥和农药的助力下,2021年中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48斤,是秦朝时期的十几倍。2020年,袁隆平先生领衔的杂交双季稻试验田亩产突破3000斤。 ——崔凯:《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 问题:分析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分层、找关键词,并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分析表述。 水稻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关键词,并进行小组讨论,学会分主体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 年11月16日) 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仔细阅读材料,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分层、找关键词,最后进行分析表述。 学会分主体提出合理化建议。 粮食安全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直接采用教材已有史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认识造成粮食安全问题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解决和应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小结 结语: 水稻从一万年前走来,中国先民将蛮荒野草培育成超级作物,伴随着人类的足迹从长江中下游平原走向全球各地,在温饱了无数家庭的同时成为现代国家关注的焦点。 现代科技引发的绿色革命使上千万人免于挨饿。粮食安全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地区,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倾听与感悟。课后自主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帮助学生理解粮食生产与安全不仅与个人关系密切,更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与努力的焦点。学会自主建构知识框架。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主题式大单元结构设计,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水稻的起源、传播和生产为线索,将农业起源、物种交流、现代科技联系起来,运用史料研习、图示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努力将教—学—评相融为一个整体。 但由于各种原因本设计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重视不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还需不断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