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13、湖心亭看雪
张岱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目标
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写作背景
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一、听读,读准字音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
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
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7.舟子喃(nán)喃曰
二、自读,把握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读,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余:我 大雪:n-v,下大雪
俱:全,都 绝:消失
是:这 一:全,都
芥:比喻细微、微小,像小草一样渺小
而已:罢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扁舟,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沿湖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大:十分、非常 强:竭力、尽力
别:道别 客:n-v,客居
及:等到 喃喃:低声嘟哝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翻译: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很高兴,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文言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一)是
1.是日更定矣
2.是金陵人
(二)一
1.上下一白
2.长堤一痕
代词,这
表判断
副词,全
数词
(三)更
1.更有痴似相公者
2.是日更定矣
(四)白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上下一白
(五)大
1.见余大喜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副词,还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白色
副词,十分、非常
adj,与“小”相对
二、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1.余住西湖
(古义: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今义:跟“黑”相对的颜色。)
3.是日更定也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三、古今异义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
(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
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五、其他
积累写雪景的名句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再读,整体感知
一、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整体感知
二、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写湖心亭奇遇。
品味探究
阅读第一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文中写雪后湖中寂静氛围的句子是哪一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心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找出写湖心亭雪景的句子,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西湖雪景的?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未游西湖时:
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游西湖时:
先总写(全景——广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后具体描写(特写——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句子:
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话不是从视觉角度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寂寥空旷的景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了解“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渲染(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答案】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赏析句子:
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赏析句子:
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文在写景时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用了什么手法?
写作顺序:从上到下、由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写作手法:白描
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西湖雪景的?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绝”字,巧妙地从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衬托下文有人冒寒看雪。
2、白描、比喻、视线移动,景物从小到更小,将天地之大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表达人生如沧海一粟的渺小之感和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第一部分(1)】
一、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寄托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思考: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清高、孤傲
独来独往
高傲,不同常人
品味探究
【第二部分(2)】
一、“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表现了什么内容?
“拉”字表现出“两人”遇到知己的喜悦心情。
二、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结合下面的材料,小组讨论。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材料一: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二、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1、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2、表现作者只关注朋友间的心灵沟通,不在意身份地位。
三、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傻”或“痴迷”
他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 “痴”含义?在前文中找一找。
“痴”于行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于景
——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痴”于情
——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后的惊喜。
【小结】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呢?
张岱,年轻时是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总之,他喜欢一切的热闹。
然而,明清鼎革,张岱国破家亡,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因国亡而孤独
因孤独而痴迷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描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思考探究
一、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了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
“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二、文章是写看雪,但第二段主要写人,是否离题?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本文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所以不离题。
三、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注: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烘托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文章主旨
本文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
雪天奇遇
痴迷山水
赏雪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湖上影子
奇
奇遇
两人对坐
三人同饮
痴
结
构
梳
理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
《湖心亭看雪》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 《 》。
两句带“雪”字的古诗句: 。
(二)字音突破
1.崇祯( )五年十二月
2.是日更( )定矣,余拏( )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
3.雾凇沆砀 ( )
4.有两人铺毡( )对坐
5.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
6.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7.舟子喃喃( )曰
(三)重点字词整理
1.是日更定矣
2.余拏一小舟
3.拥毳衣炉火
4.雾凇沆砀
5.惟长堤一痕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客此
9.舟子喃喃曰
10.莫说相公痴
(四)补充字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重点问题突破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二、赏析句子
(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好在哪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三、本文在写景时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西湖雪景的?
五、其他
1、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2、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3、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4、“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表现了什么内容?
5、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6、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 “痴”含义?
7、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否矛盾?
8、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三、总结归纳
一、一词多义
(一)是
1.是日更定矣
2.是金陵人
(二)一
1.上下一白
2.长堤一痕
(三)更
1.更有痴似相公者
2.是日更定矣
(四)白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上下一白
(五)大
见余大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 ;今义:跟“黑”相对的颜色。)
3.是日更定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2.是金陵人,客此
四、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其他
积累写雪景的名句。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13、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点整理
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
2.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 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3.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4.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5.湖中焉得更(gèng) 有此人
6.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
7.舟子喃(nán)喃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一词多义
(一)是
1.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2.是金陵人(表判断)
(二)一
1.上下一白(副词,全)
2.长堤一痕(数词)
(三)更
1.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2.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四)白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上下一白(白色)
(五)大
见余大喜(副词,非常、十分)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与“小”相对)
二、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古代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今义:跟“黑”相对的颜色。)
3.是日更定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四、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用“是”做判断动词,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省略主语“他们”,指湖心亭上“铺毡对坐”的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中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其他
积累写雪景的名句。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重点问题: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未游西湖时:
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游西湖时:
先总写(全景——广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后具体描写(特写——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句子
(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话不是从视觉角度写大雪,而是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写出了雪后西湖寂寥空旷的景象。
(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变小,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6、“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三、本文在写景时按照怎样的顺序?运用了什么手法?
写作顺序:从上到下、由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写作手法:白描
四、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西湖雪景的?
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听觉和视觉相结合。“绝”字,巧妙地从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衬托下文有人冒寒看雪。
2、白描、比喻、视线移动,景物从小到更小,将天地之大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表达人生如沧海一粟的渺小之感和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五、其他
1、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寄托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2、在雪后极寒的夜晚,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显示了作者异俗傲世的高洁情怀,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暗示了作者的“痴”,为下文埋下伏笔。
3、张岱居然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晚上,独自一人去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清高、孤傲、独来独往、高傲,不同常人
4、“拉余同饮”中的“拉”字表现了什么内容?
“拉”字表现出“两人”遇到知己的喜悦心情。
5、问其姓氏,“客”却不答姓名答籍贯。是作者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1、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2、表现作者只关注朋友间的心灵沟通,不在意身份地位。
6、作者的“痴”表现在哪几方面?如何理解 “痴”含义?
“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痴”于景:——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后的惊喜。
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否矛盾?
不矛盾。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了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
“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8、文章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作用?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的高度评价。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文章主旨:
本文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