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鲁迅
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不一而足。
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
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
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叫作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驳论的方法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驳论文写作思路
摆敌论论点
驳敌论论证
证明自己的观点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意。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作者辛辣、犀利、有力,讽刺味极强的语言。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了。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驳斥这种错误观点!
搽粉( ) 玄虚( ) 渺茫( )
麻醉( ) 摧残( ) 诓骗( )
怀古伤今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 )
自欺欺人 不足为据
生字词
chá
xuán
miǎo
zuì
cuī
kuānɡ
pū
省悟( ) 脊梁( ) 慨叹( )
诬蔑( ) 抹杀( ) 倘若( )
xǐnɡ
jǐ
kǎi
miè
mǒ
tǎnɡ
词语解释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保全性命,解除困苦。
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以古今事例驳斥敌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逐层推进,得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
敌论据论点
驳
敌论证
证观点
作结论
(1-2)
(3-8)
(9)
一、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国联;
现在,求神拜佛。
二、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
直接反驳(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信“地”
信“物”
信“国联”
从来没相
信过自己
现在:求神拜佛
—他信力
—自欺力
先前
都不是自信力,不能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段):
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驳敌方论据无法得出敌方论点:
三、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
1、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2、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间接反驳(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间接反驳
(6—8)
己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古
今
脊 梁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间接反驳:通过建立与对方完全不同的观点来驳斥对方的观点。
四、作者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
(1—2)
(3—5)
敌论据论点
偷换概念
间接反驳
己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己论据
古
今
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6—8)
(9)
以偏概全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课文解读
速读第1—5段,讨论探究: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一个“总”字形象地刻画出有些人先前盲目骄傲、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二、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一味”极具讽刺意味,体现了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心理。用“既不……也不……改为……”的句式,把当时政府的软弱无能之状揭露得淋漓尽致。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挤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三、这段话中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思考探究第三题)
1、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2、先摆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另:三个“是事实”构成排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和反驳的力量。
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
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敌论据中:“我们总自夸着……”中的“我们”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
敌论点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
偷换概念 以偏概全
四、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第3段)
“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既指出这些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文本妙趣横生,富有辛辣讽刺的意味,
生动形象的刻画了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
五、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第4段)
“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道路,指下文“中国的脊梁”们所走的战斗的路。
六、“求神拜佛”的实质是什么?其危害性又是什么?
求神拜佛的实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危害性: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七、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反动派删掉它说明了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反动派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揭露他们投降卖国的本质,触到了他们的痛处。
此句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揭示了统治者所做的“求神拜佛”之举实乃自欺欺人,与“自信力”无关,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论点。
八、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第5段)
自欺力,仿拟,表达了对国民党当局“求神拜佛”的辛辣讽刺。
九、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课文解读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一、文中“中国的脊梁”指哪几类人?能不能举例说明?
⑴埋头苦干的人
⑵拼命硬干的人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
如:李时珍、毕昇、蔡伦、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
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林则徐……
⑶为民请命的人
⑷舍身求法的人
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等人
二、“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是比喻的说法。
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 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三、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1、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四、“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五、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思考探究第四题)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坚硬、竖直,是人体的中轴。这里比喻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中华儿女。
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六、“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这句话有怎样的深刻内涵?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群众革命力量。
这句话是说,中国人是否有自信力,不要看那些反动文人发表出来的文章,而要去看那些真正的堪称中国脊梁的人的所作所为。他们虽然“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但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是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品析第9自然段
齐读第九段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脂粉”的意思是什么?
2 、“筋骨和脊梁”比喻什么?
3、“状元宰相”指什么?
4 、“地底下”指什么?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美化伪装,欺骗宣传。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
指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体会比喻义
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文章主旨
本文针对当时有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指出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延伸拓展
欣赏下列图片,说说为什么会有今日之“中国自信”。
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的含义?
具有坚定信念、不屈精神(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先己后人),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钟南山、张文宏、陈薇、张定宇、袁隆平
二、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
例如:首架国产飞机C919;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等。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忧国忧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