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张PPT)
23、范进中举
人生四大幸事
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
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知识改变命运
——古代科举考试的真实写照
有一部叫《南部新书》的书中记载: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
良人的的有奇才,
何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来时近夜来!
考取功名后,他们拥有哪些权利?最低一级的功名是秀才,除了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赋税之外,见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跪,只要对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称学生,称地方官为老师。秀才还可以穿盘领长衫、头戴“方巾”、脚蹬长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对其用刑,必须上报州府批准。
举人那就更不得了,地位远高于秀才,个别优秀的可以直接当官,没有当官的也受人尊敬,成为一方名流,见到地方官不仅不用下跪,地方官还得给其赐座,与一县之县太爷平起平坐,一家人的赋税都可以被免除,除此之外,举人进京参加考试的费用也都有地方官府承担。
至于进士,那就已经是双脚踏入了官场,不仅不用交税,还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禄,他们一般都会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运的还可以留在京城做一个京官,正所谓“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考中进士之后便体现的淋漓尽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高明《琵琶记》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王建《送薛蔓应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洙《神童赋》
古代科举考试
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资格考试——童试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加童试(院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入泮,游泮, 这是得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又称秋闱,亦称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有资格做官,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又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直接做官。
连中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获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影响巨大。共选拔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连中三元者屈指可数,总共出现17人,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2人。(有争议)
院试
是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考中者称秀才。
乡试
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
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
会试
殿试
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 。
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考场 县、府 省城 京城 皇宫
通过后 身份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第一名 解元 会元 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考试时间 三年两次 三年一次(8月) 乡试次年3月 会试同年四月
又称 秋闱 春闱
榜名 桂榜 杏榜 金榜
科举考试内容
由主考官亲自命题,以八股文的形式撰文。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写作时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但这种文章在当时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所以当时的人们一心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那项羽,是一个力能拔山的盖世英雄,难道连一个破轮子都不能拿起来?况且破轮子自然会被人修理而恢复,又怎么能被项羽去拿呢? 拿完整的轮子都胜不了,何况是拿着破轮呢?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儒林外史》。
知人论世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其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变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充分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最终成就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书中人物,大都以当时的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没有一个主干,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但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即揭露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形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儒林外史》简介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杰作,原本仅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其中最末一回为后人伪作。在第一回中,作者就开宗明义,把终身不愿为官,最后退隐山中的王冕作为品质高洁的代表,对那些读书并能以孝事亲的人士大加称赞,试图通过学习这些人物的活动体现“以礼乐俗”“以德化人”的思想。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它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小说以生动形象的笔墨,塑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作者肯定了他所认为对的,批判了他认为丑恶的现象。书中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历所闻,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批判矛头主要是针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的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这在当时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写作背景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 绾了(wǎn) 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ūn)
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
中举(zhònɡ) 商酌(zhuó) 拙病(zhuō)
相公(xiànɡ) 名讳( huì ) 桑梓(zǐ)
倒运(dǎo) 不省人事(xǐnɡ)攥紧(zuàn)
整体感知
一、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小说三要素。
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情节梳理
一、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情节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①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②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①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②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治疯。
③第三层(10~11段):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梳理故事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遭拒)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二、理情节,划段落:《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再思考一下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
范进中举
中举前(1-2)
中举后(3-11)
屠户贺喜(1)
范进借钱(2)
范进发疯(3-5)
屠户治疯(6-9)
乡绅贺喜(10-11)
时间顺序
人物形象
1、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形象分析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该人物形象。
范进中举前
吝啬、倨傲
范进中举后
语言
动作
金钱
任意辱骂
粗鲁对待
大方
阿谀奉承
卑躬屈膝
“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给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如今我这女婿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有我这贤婿老爷,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么?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
“姑老爷今非昔比……”
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一个狗血喷头。
走到半路,遇着胡屠户来,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范举人先走,胡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现世宝
倒运
老爷 贤婿老爷
恭维 奉承 讨好 千恩万谢
养到三十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一副大肠
一瓶酒
训斥
狗血喷头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何不同?
中举前 中举后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不是你的文章好,舍与你的
癞蛤蟆就想天鹅肉吃
你那老不死的老娘
才学又好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你家老太太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品貌又高
对比鲜明
趋炎附势
势利
嫌贫爱富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
前句是动作描写,表现了胡屠户的粗俗,后句是神态描写,前后对比鲜明,表现了胡屠户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丑相。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表现了胡屠户奉承、势利、趋炎附势的嘴脸。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动作描写,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心理,表现了其贪财虚伪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总结胡屠户的形象: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像胡屠户这样的人在当时是个别的吗?
张静斋形象分析
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张静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体现了他圆滑世故、趋炎附势、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邻居不关心,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
变
拿蛋送酒的、送米捉鸡的、搬桌拿椅的、送信穿鞋的
乡邻形象分析
乡邻们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表现了邻居们嫌贫攀富,趋炎附势,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表明封建科举的毒害已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邻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人物形象
胡屠户: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
张乡绅:圆滑世故、趋炎附势、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众邻居: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
小结
细读品悟
范进中举之前是怎样的形象?
从胡屠户对范进的教训中,可以看出范进的穷困潦倒、麻木卑怯。
在借钱去乡试被胡屠户拒绝和辱骂以及家里饿了两三天的情况下,依然一心去参加科考,可见他十分热衷于功名利禄。
邻居去集上告知中举消息,范进认为是愚弄他,范进在中举前受过多少欺辱可想而知,因此他也是一个可怜之人。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走上集
文中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
第一层写昏厥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动作、语言描写,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
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二层写疯跑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动作、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三层写跌倒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
第一句“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第二句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范进狼狈的外形和内心的狂喜,极具讽刺意味。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范进的疯态
范进
众人
语言
动作
神态
多层次细节描写
老太太的慌
报录人、邻居吓了一跳
众人拉不住
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点评:从范进看榜、念榜、拍手、疯笑、跌倒等描写中,我们看到了经历几十年辛酸悲苦的范进,在经历中举这一强烈的刺激后,疯得不知东南西北的丑态。作者对当时的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这种社会现实加以夸张的描写,把看似荒唐的现象描写得如此合乎生活的逻辑,具有尖锐的讽刺效果。
二、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封建科举制度队知识分子的毒害,这就是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三、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心中苦水,身价百倍,富贵荣华,而这些正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即令他喜极而疯。范进发疯的癫狂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在范进发疯时报录人出主意打范进一个嘴巴说明了什么?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说明中举发疯在当时不是个别现象。安排这一情节表现了作者对这类读书人的厌恶、鄙视和无情鞭挞,也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痛恨和无情批判。
六、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找出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分析其形象。
中举前 中举后
吃
住
用
地位
众乡邻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胡屠户送肉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的房屋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五十两
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无人帮助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忙办事
张乡绅拜访拉拢
每日小菜饭、十几年猪油不曾吃过两三回、饿了两三天、没有早饭米
茅草棚
中举前唯唯诺诺,低三下四,被人侮辱,称胡屠户为“岳父”,见面“作揖”。
中举后?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
世故,圆滑,善于应酬,有城府,虚伪
找出范进中举后的变化,分析其形象。
热衷功名
考到五十岁才考得秀才,但他心不甘,不顾胡屠户的反对,自己筹钱应考,中举后又欢喜得发了疯。
懦弱迂腐
受到胡屠户的辱骂,只是毕恭毕敬,没有愤怒,没有反驳,“唯唯连声”。
圆滑世故
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和张乡绅应对自如:“晚生侥幸,实施有愧,却幸得出自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众人对范进态度变化。
世态炎凉(趋炎附势、冷漠势利)
是什么导致整个社会形成这种风气?
科举制度
励学篇
赵恒(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人为求名利,醉心科
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范进
对科举的痴迷?
①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②放弃自尊,借钱赶考;
③不顾妻母,醉心功名;
④喜从天降,乐极而疯;
⑤昏后醒来,犹记名次。
这五点中最能表现范进的
痴迷,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哪点?
写法探究
作为一篇讽刺小说,课文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
夸张的故事情节;(夸张)
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对比)
讽刺性的动作、语言描写和典型细节描写(细节)
讽刺的背后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及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无情揭露,是作者愤世嫉俗感情的流露。
一、夸张手法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会有。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二、对比手法
对比主要运用于胡屠户身上,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使其形象跃然纸上,讽刺鞭挞何等深刻。
三、运用典型细节来揭露人物的矛盾,并通过这样的矛盾取达到讽刺的效果。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胡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文段描写了胡屠户语言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板书设计
揭露科举制度毒害、社会黑暗,讽刺世态炎凉。
中举前
中举后
喜极而疯,丑态百出
周旋自如,势利虚伪
多角度
细节描写
挨饿挨骂,甘受侮辱
追求功名,不顾一切
范进中举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对人物多角度的描画,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拓展延伸
用两个成语,补充对联
范进中举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焦,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
?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
。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当堂检测
A.星宿(xiù) 腆(diàn)着 相(xiàng)公
B.解(jiě)元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C.作揖(yī) 亲(qīn)家 侥(jiǎo)幸
D.绾(wǎn)发 名讳(huì) 拙(zhuō)病
D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兀自 轩敞 叙功 唯唯连声
B.报帖 带挈 郎中 淋淋漓漓
C.锭子 央及 倒运 摸门不着
D.桑梓 商酌 万贯 不醒人事
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圣贤说过:“吾一日三省吾身。”现在的中学生也应该经常扪心自问,加强自身修养。
B.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C.老师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心领神会。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D.所谓成就,无非是尽力而为。因此,我们既不必羡慕或嫉妒别人,也不要把一时的虚荣当成了成就。
C
3.下列句子中加色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
B.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
C.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表现他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
D.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说明范进并没有真正的疯,只是“痰迷了心窍”。
D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