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令后人叹服不已。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其代表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知人论世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文体知识
古典白话小说
白话小说,发源于唐代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后经历了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到明代迎来了真正的繁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
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这也是最早的白话小说形式,这种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短篇白话故事,篇幅较短,基本用口语叙述,有虚构性。宋末及元代,在白话小说基础上出现了文人模仿此形式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明清时期,古典白话小说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如:
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
(“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三国知多少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了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超凡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忠义刚勇的关羽、阴险凶残而又颇具雄才的曹操等。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部小说长期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关于诸葛亮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
年轻时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
成都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湖北襄阳
诸葛亮铜像
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事情。
学习目标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
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生字词
拜谒( ) 失礼( ) 傲慢( )
疏懒( ) 愧赧( ) 鄙贱( )
如雷贯耳( ) 经世奇才( )
思贤如渴( ) 箪食壶浆( )
顿开茅塞( )
yè
ào
lǎn
nǎn
bǐ
ɡuàn
dān
sè
沔( ) 璋( ) 吴会( )
殆( ) 怠慢( ) 存恤( )
纶巾( ) 鹤氅( ) 贵胄( )
miǎn
zhānɡ
kuài
dài
dài
xù
ɡuān
chǎnɡ
zhòu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也说求贤若渴。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也说茅塞顿开。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回答:谁“三顾茅庐”干什么?
刘备三顾茅庐寻求智者诸葛亮的帮助。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第二部分(2-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第三部分(4):诸葛亮随刘备出山。
细读品味
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其礼太过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麻绳缚来
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玄德拱立阶下…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亲往拜谒、侍立阶下
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
张飞无礼
通过鲜明对比:凸显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关公反对
玄德
欲见大贤
玄德
怒叱责备
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
一、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二、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
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一、诸葛亮针对刘备的询问,阐述了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以“人和”取胜的策略。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二、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式的?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曹操
刘表
孙权
刘璋
刘备
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
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
已历三世——地位巩固
国险——地理险要
民附,贤能为之用——政治优势
用武之国—地理:交通便利(易攻难守)
其主不能守——政治形势
天府之土——地势险要
政治形势:暗弱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若渴
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争,作为根据地
可图,作为根据地
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分析当时天下形式的?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
天下形势
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黄河
长江
曹
兵力雄厚,谋略出众,政治地位优越
不可与争锋:
敌
孙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
可为援不可图:
友
荆州
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
益州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刘
和戎
抚彝越
联
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认真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
知恩图报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淡泊名利
思考探究
一、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兴复汉室,建立功业。
二、刘备的哪些做法让你感受到他的诚心诚意,感受到对诸葛亮的尊重呢?
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犹然侍立。
三、刘备在拜见诸葛亮时已年过40,而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称诸葛亮为“大贤”,自称“愚夫”“晋谒”,并“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些描写,表明刘备什么样的心态?
求贤若渴,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
四、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必须完全信任,才能托付。
五、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是虽逢其时、未逢其主的权宜之计。
诸葛亮有何过人之处?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侧面烘托、渲染铺垫:
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
千呼万唤始出来
正面勾勒: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对,透析形式、商定策略
文中诗句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明确: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明确: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明确:作者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的作用。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明确:第3、4段用诗句作结的好处。
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人物形象分析
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羽、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人物 人物描写 性格特点
玄德
关羽
张飞
孔明
刘备
人物描写 性格特点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求贤若渴
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
礼贤下士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恭敬诚恳
人物描写 性格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稳重、
顾全大局
关羽
张飞
人物描写 性格特点
……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
飞应诺。
暴躁、
鲁莽、
直爽
讲义气
孔明
人物描写 性格特点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相貌不凡
谦虚谨慎
智谋过人、
心怀天下
知恩图报、
淡泊名利
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他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真可谓: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伟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结构梳理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前
刘备见诸葛
关羽
其礼太过
张飞
麻绳缚来
玄德
亲往拜谒 侍立阶下
诸葛亮:雄才大略 处世谨慎
玄 德: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到诸葛亮草庐拜访诸葛亮,并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写作特色
如对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谒诸葛亮,刘备的态度与关公及张飞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对比,从侧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形象。虽然关公和张飞都不太同意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但是两人的不同反应也体现出两人性格的不同,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关公稳重、顾全大局的形象特征,也表现了张飞性格暴躁、鲁莽的形象特点。
对比手法,形象鲜明。
作者在文章前两段着重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求见诸葛亮的经过,并未从正面对诸葛亮作过多的描写,这样既使得文章情节充满了张力,给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蒙上了神秘色彩,同时也为诸葛亮的正式出场做足了铺垫。而第三段则主要记述了刘备面见诸葛亮求赐教,诸葛亮隆中出对策,突出了诸葛亮的惊世才干和宏谋伟略,而对其他次要人物则未作过多描述。第四段则简略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诸葛亮出山助刘备。全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巧设铺垫。
当堂检测
A.侥幸(jiǎo) 拱立(gǒng) 半晌(shǎng) 倾颓(tuí)
B.鹤氅(chǎng) 存恤(xù) 鄙贱(bǐ) 末胄(zhòu)
C.教诲(huì) 侍立(shì) 造逆(nì) 疏懒(lǎn)
D.纶巾(lún) 愧赧(nǎn) 殷红(yān) 金帛(bó)
D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思贤如渴 玄德 衣襟 属咐
B.经事奇才 豪杰 造逆 谬举
C.如雷贯耳 拜揭 犹然 施礼
D.顿开茅塞 鼎足 荒芜 避席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成长的路上,挫折也伴随着我们快速成长,但只要认准方向努力,就能打出灿烂的明天。
B.炎炎夏日,我举目远眺:看到水鸟笨重的身躯掠过水面,羽毛划过水波发出的好听的声音。
C.环保工人的善是他们在我们吹着空调的时候,顶着太阳,流着汗,鼻头上早已挂满了汗珠。
D.你走过来,伸手一把把我从地上拉起来,紧紧地抱着我,拍着我的背说:“别怕,有我在。”
D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刘备借荆州——( )
②徐庶进曹营——( )
③张飞穿针——( )
有借无还
一言不发
大眼瞪小眼
4.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后语。
拓展延伸
下面的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一对:《隆中对》
二表:前、后《出师表》
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
六出:六出祁山北伐
七纵:七擒七纵孟获
八阵图:孔明所设军阵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排八阵:(指诸葛亮在刘备伐吴败退后,在鱼腹浦布下石阵击退东吴的陆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魏国)
七擒:(指平定南中时,诸葛亮七次设计擒住南蛮首领孟获)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指诸葛亮北伐曹魏,在五丈原病重,在帐中布阵,点燃七七四十九盏油灯借寿)
一心只为酬三顾:(指诸葛亮一片忠心,讨伐曹魏,是为报答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恩情)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取西蜀:(指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谋划下,进攻西蜀的刘璋,夺得根据地)
定南蛮:(指蜀国南部的民族地区叛乱,诸葛亮率大军平定)
东和北拒:(指诸葛亮一生的战略,东面跟孙吴讲和,北面与曹魏对抗→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指诸葛亮运筹帷幄,精通术数,有神机妙算之能,)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黄盖诈降曹操,在江面上烧着了曹军的战船,大获全胜)
蜀 相
[唐]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故事——“失空斩”
失街亭
空城计
斩马谡
就是在空城计之前了,马谡(sù)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他自诩饱读兵书,不听左右劝告擅自分兵屯守山上,结果被魏兵围困,断水烧山,蜀军大乱,街亭失守。蜀军被断了咽喉之路。被迫撤兵。
空城计
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身边已无将可使,只留二千五百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挥泪斩马谡sù
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非常生气。想起了刘备临死前嘱咐他的话“吾观马谡,言过其实也”。后悔不已。悲痛地斩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并上表刘禅,承认用人之失,要求自贬三等。
诸葛亮的名言警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勿与恶小而为之,勿与善小而不为。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志当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