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二 第二节 散文阅读 课件(共2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二 第二节 散文阅读 课件(共28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0-14 09:1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6张PPT)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Ⅱ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节 散文阅读
高考演练
  一、(2023 年全国甲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 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
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
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
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
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
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
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
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
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
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
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
边。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
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
在管机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
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
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
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
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
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
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
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 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
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
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
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
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
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
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
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
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一定是一
首好诗。
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
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
地里面去,一下,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
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
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头完全埋在地底下了。这似乎是
不可信的奇迹。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
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
佛读一首好诗。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
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
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 “花朝” “青山”一类的东
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
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
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错误。由文中“诗应该
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可知,作者认为诗应该给
人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并非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故选C。
答案:C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
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形象的能力。首先分析机械和
工人之间的关联。结合“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
械。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
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可知,是工人在操控、管理、指
挥这些机械,如果没有工人,这些机械就是一堆废铁,没有了灵魂,
没有了价值。结合“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
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
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可知,机器在人的操控管理之下拥有了创
造的能力,所以,机械的创造实则是人的创造。最后分析作者这
样写的意图。文章标题为“机械的诗”,赞美了机械的创造的力
量,更是肯定了机械背后的管理操控者——工人的能力。
答案:①工人是机械的操控者、管理者、指挥者,是机器背
后的灵魂。②机器的创造,本质上还是人的创造,在人的控制下,
机械的力量才是完美的。③对机械力量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能力
的肯定。
3.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参见本书 P89“典题示例”。
答案:①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的建筑所用
的机器,二者都体现了机器的力量,具有相似性。②拓展文章的
广度,丰富其内容。③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多人”
的喜悦,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的主
题。
二、(2022 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
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拿过去的事来问
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
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
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
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
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
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
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
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
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
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
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
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
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
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
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
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
没有像我一样关心这些街头的景象。她丝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
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
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
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
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
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
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
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
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
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
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
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
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
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
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
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
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
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
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
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在想:我的大哥给我
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
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
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
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
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
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
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
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
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
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
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
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
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身子抖擞了一
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
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
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着一
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
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
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
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
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
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
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
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
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
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
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
变高了。
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
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
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只是因为
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
关”错误。由“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可知,选项 A 表述绝
对,“我”去橘子林还是因为“好兴致”。B 项“出游兴致变高
了”错误。“我们”碰到“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一匹马修理蹄子”
“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
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可见并
非出游兴致变高了,而是出游路上的所见引发“我”感触良多。
D 项“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
错误。由“‘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
也许并没有”可知,并非失落,而是小孩子的注意力转变,心思
不在橘子林了。由“我心里笑了”“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
你比马还乖”分析,“我”不仅不失落,反而为孩子的成长倍感
欣慰。故选 C。
答案:C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
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
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
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一定”
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捉摸了。
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
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
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
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
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B 项
“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捉摸了”错误。无论是“一定”还是
“也许”,都是“我”作为父亲对孩子心思的猜测,从中可知
“我”是能“读”懂小孩子心理的,小岫的心理并非难以捉摸。
C 项“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错误。本文以“我”(第一
人称)为写作的视角,本文的节奏是由“我”来掌控的,写“我”
的眼见、耳听、心感。D 项“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错误。结
合“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这些街头的景象”“我想,她
不会关心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可知,
文中描写街道等处的景象时,并不是借助小孩子的视角。故选 A。
答案:A
3.“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
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意蕴和结构思路的能力。
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事件的起因是小岫要去
橘子林,由此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包括后来重点写
两人看赶车人修马蹄的事情。由“我认识他们……他们给抗战尽
了不少的力量”可知,“到橘子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
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答案:①结构上,“到橘子林去”是全文的线索,由小岫要
去橘子林引出父女二人在路上的所见所感。②感情上,“到橘子
林去”的路上,“我”和小岫的情感发生了变化,最终感受到了
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
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
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六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
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
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十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
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十段小岫看到
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
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知识储备】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
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有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
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
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
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
所讲的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
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
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
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
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
发情感。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
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和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
写景状物类散文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
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
和生活情趣。其具有以下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
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
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
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
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十分紧密。这类散文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景
因情生,情随景变,情景关系多样而紧密。
(二)议论说理类散文
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类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有以
下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较为发散。作者将平日阅读
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并将那些鲜活生动的
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
出知识性和趣味性,以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
与一般议论文相比,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
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
论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表现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
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记叙
使所列举的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
题明确,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而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
作时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样的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
文辞华美,体现文字功底,展示作者的文采。
(三)文化游记类散文
文化游记类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
“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
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
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的一类散文。其具有以下
特点:
1.取材上的文化性
文化游记类散文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
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来咏史怀人,阐发
作者对这一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
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
此类散文多明确地从文化角度来表现对象。
3.对文化的解剖具有深刻性
作者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
征,发掘现象的本质,具有深刻性。此类散文在行文上具有文
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四)写人记事类散文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
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
散文。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致力于发掘所
叙之事的实质。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
平淡的人和事。
(2)记事时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琐
碎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
主题;一般来说,所记之事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生活,而并
非虚构。无论写人还是叙事,其目的都是抒发感情、阐明事理等。
(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类型 阐述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排比、借代等 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记叙详略:详写、略写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描 写 描写 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描写 手法 工笔、白描、动静、虚实、正面侧面等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
类型 阐述 表达方式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议论 散文中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融入作者的倾向和评价,形
成夹叙夹议的特色
表现手法 对比、象征、衬托、抑扬等 行文技巧 设置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前后照应、 伏笔、铺垫等 (续表)
考点一 散文阅读之选择题
解题指津
散文阅读的选择题选项往往涉及作品的内容理解、思路分析、
文章主旨、艺术表现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散文与小说选择题
命题特点基本相同,解题方法相似。
第一步,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理解类、筛选
类和评价赏析类。
第二步,圈画出评价赏析类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
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
第三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处,比对分析,判
断选项的理解是否有偏差。筛选类的选项要注意内容是否改变了
原文意思,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圈画的名称术语是否有
原文依据。
建水①记(之四)
典题示例
(2020 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 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
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
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
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
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
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
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
从此刻开始。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
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
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
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
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
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
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
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
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
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
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
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
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
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
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
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
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
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
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
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
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
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
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
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
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
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
话,在某条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
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
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
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
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
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
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
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 3.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 30 多条
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
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
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
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
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
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
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
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
在这座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
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
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
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
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
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
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
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
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
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
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
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
(有删改)
【注释】①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
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
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
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
的人文气息。
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
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
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
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羁。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文章以
《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目的
是写建水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饮食文化,意在强调建水人对文化
的传承,而非“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狂不
羁”。故选 D。
答案:D
考点二 分析结构思路
解题指津
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一)分析行文思路“四字诀”
1.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
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
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2.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
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
的过渡句等。
3.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果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
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
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线或空间变化线、
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就散文线索的内容和作用而言,大致可以
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横贯式。
以内在的思想路线或者外在的某个物体来连缀各种互不关联
的“画面”“片段”,按事物的性质归类,并列地组织材料。在
具体运用中,以情感为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
散文中也常常碰到;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
以事明理的议论散文;以物件为线索,多见于一些托物言志、寄
情于景的抒情散文。
(2)纵贯式。
以事物本身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或进程为线索,深层次组织
材料,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最
常见的是以时间先后为线,这种方式常常为叙事散文所用。这样
叙事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把握。
(3)纵横交错式。
指上述两种类型的综合运用,常见于一些游记散文、叙事
散文。
4.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
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
落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如下:寻找段落中明显的信息,如开头
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
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更
加深入地理解段意,因此需要加以关注。
(二)行文思路结构分析题答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三)答题模板
①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②相关术语+具体文章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③文章是……的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
了……。
④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
⑤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二、分析线索作用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事件、事物、一句话、
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对线索的考查,
有的直接明确某事物是文章的线索,有的说某事物是文章的文眼,
有的说文章是围绕某个内容展开的,其实质都是考查文章的线索。
(一)弄清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
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
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文章围绕
什么展开的问题。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
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来梳理行文思路,
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设题,考查的
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
方法 阐述
看标题 有些标题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
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
塘月色》就有时空线索
(二)线索作用分析“两步走”
第一步,找出线索——“四看”定线索。
方法 阐述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续表)
类别 作用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
或状态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
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
用等。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
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开头句段的作用多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
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三、局部思路的分析概括(句段作用)
  对文章局部思路进行分析概括,要了解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的不同作用。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描写景物,从结构上看,首段的作用可能是铺垫;从
景物描写上看,其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
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
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续表)
位置 作用
中间 中间句段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其作用多是拓展思路,丰富内
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
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
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
(续表)
位置 作用
特殊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
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
效。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
(续表)
典题示例
(2023 年全国甲卷)(文本见 P80“高考演练”)
这篇随笔的最后一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由
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
可知,上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
量”,而最后一段却写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
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
面去” ,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
性,属于联想。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
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这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感知认
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上文写看到机
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
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是写
“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写
道“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
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从个人的喜悦拓展到
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①这是联想,由轮船上的机器联想到上海建筑工地所
用的机器,二者都体现了机器的力量,具有相似性。②拓展了文
章的广度,丰富了其内容。③由“我”一个人的喜悦,拓展到许
多人的喜悦,表明对机器力量的欣赏是普遍存在的,深化了文章
的主题。
考点三 概括内容要点
解题指津
一、概括主旨“三方法”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会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要对首尾的
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二、归纳及概括内容要点“三方法”
1.摘录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
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句子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
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也就形成了答
案的雏形。
2.合并法
  这是概括内容要点最常用的方法,把每层或每段的大意综合
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概
括主要信息,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典题示例
(2021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心灵的呼吸
①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
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
露珠、微风那样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
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
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②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
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
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
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
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
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
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
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泻出来的,像
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
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
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
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
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
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
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
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
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
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
遍了每个角落。
④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
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
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
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
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
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
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
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
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
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
有笙。
⑤“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
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
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
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生命
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
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
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
的,都不是孤立的。
⑥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
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
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
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
诚的气氛和心境。
⑦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
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
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
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
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
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
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
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⑧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
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
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
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
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
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
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
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
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
的场合感受来的。
⑨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
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
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
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⑩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
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
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
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章第②段
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
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
系”,还引发“我”对自己创作诗歌的思考。第④到⑦段写父亲的
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
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节
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
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
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从中可以了解到每种
乐器有其特点;“我”通过学习吹笙对音调、节奏等有了更深的理
解。第⑧段写“我”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
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
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从中可以看出“我”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第⑨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我”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答案:(1)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感受到音乐对于生
命的意义;(2)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对音
乐的音调及节奏等有了更具体的了解;(3)“自乐班”的演奏使作
者对音乐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4)作者成年后领
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生命的音乐”般的美感与厚
重。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体现作者观点 态度、主旨的 词语 联系作者的创 作意图,分层 次理解 这类词语含义往往比较丰富,除了理解
其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外,还要联系作
者的创作意图,理解其深层含义
考点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解题指津
(一)掌握不同词语类型的理解(赏析)方法
词语类型 理解方法 具体分析
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词语 联系手法,挖掘背后意思 需借助这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挖掘词语中所蕴含的意思,分析其起到的表达效果。如理解《荷塘月色》中“酣眠”
“小睡”的含义,就需解释其比喻义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 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 凡是使用代词的地方,所指代的内容前后必有交代。阅读时要善于找到代词前后交代的内容,捕捉文章前后与之对应的信息,并注意整体意思的贯通
(续表)
方法 阐述
“三联系” 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通过这样的
方式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
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
此法
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托” 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以及要
达到的效果
(二)以“三联系”“一依托”理解词语的含义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定区域。根据题目要求,浏览全文,先确定题干中
的重要词语在原文中的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注意遵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搜索相关信
息。
第二步,析含义。根据文本内容,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
具体深入地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
第三步,整答案。整合信息,用最切题的词句组织语言作答。
(四)答题模板
(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表面意义(字面上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特点)。
(3)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了什么道理、
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批判了/讽刺了/否
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 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
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
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
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
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
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
地唱,闭着眼睛,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
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
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
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
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
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
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
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
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
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
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
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 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
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
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
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
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辨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
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
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
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
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
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
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
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
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
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
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
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
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所
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
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
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
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
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
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
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
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
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
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
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
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
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
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
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
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
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
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
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
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
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
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
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
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年版)
结合全文,说说“黑暗”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
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说说‘黑
暗’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包含“黑暗”的句子,先理解其
字典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语境义。“黑暗”的字典义是“没
有光”,指一种低照度的照明状态,也是自然界的黑暗。如“夜行
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这里的“黑
暗”是指自然界的黑暗,是在呼蓝别斯走夜路时的黑暗;从深层
含义来看,作者说“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
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
疲惫的心”“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再结
合年幼的阿娜尔和七岁孩子的坟墓可知,这“黑暗”还象征着人
生的种种不幸,如人生的孤独疲惫、身处绝境的绝望彷徨、人生
旅程中的坎坷困苦、生活中的无所适从等,这些都是“黑暗”的
深层含义。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①自然界的黑暗,在呼蓝别斯走夜路时的黑暗。②人
生的不幸,包括孤独、疲惫、绝望、彷徨、坎坷、困苦和无所适
从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解题指津
(一)理解不同类型重要句子的含意
1.含蓄句:由表及里。
理解句意时,一般需要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
联系语境,获取关键信息。
类型 阐释
表层意义 句子表面的意义
句内意义 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 言在此、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如比喻义、象征义、指
代义、反语义等
类型 理解句意的方法
总领句 对下文内容进行概括
总结句 对上文内容进行概括
过渡句 把握上下文内容
照应句 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2.结构句:抓住位置
理解时必须看清该句在文中的位置,明确其在文中的地位,
分析其作用,由作用即可理解句意。
3.修辞句:还原本意
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
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等。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
运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4.主旨情感句:立足全文
联系句子所处的语境,根据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把握作者的
情感、观点、态度,结合主旨,整体把握句意。
5.结构复杂句:分清结构层次
分析句子结构,抓主干,理枝叶,合理切分,即可理解句子
的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二)理解(赏析)重要句子方法
方法 说明
“三注意” 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其表情
达意的意图
注意抓句中的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弄清句子
的实质含意和表达特色
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理解句子的含
意及其体现的作者情感
(三)以“三注意”“三想到”理解(赏析)句子
方法 说明
“三想到” 想到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等
想到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正确理解作者的
写作意图
(续表)
(四)答题模板
(1)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2)先说关键词语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3)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典题示例
(2021 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放 猖
废 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
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
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
“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
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
“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
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
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
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
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
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
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
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
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
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
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
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
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
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
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
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
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地响,真是天兵天将的
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
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
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
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
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
“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
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
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
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
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
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
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
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
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
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
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
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画线部分记叙的是乡下“放猖”的习俗,
一连用了六个“跑”字,“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
“跑进去,又跑来”“家家跑遍”。一是形象地照应并解说
了“放猖”的过程,前文有“‘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
此处加以描述;二是连用“跑”字,再现了“放猖”这一习俗中
的精彩场景,上演了一场快乐的闹剧,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氛围,
使“放猖”这一民间活动充满热闹的气氛;三是“跑”中显出一
种自由,表现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们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答案:①形象地解说了“放猖”的过程,就是各处乱跑一阵;
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③表现“我”
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考点五 鉴赏形象、技巧
一、鉴赏形象
解题指津
(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技法要领如下: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1)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特点。
(2)从描写中分析概括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分析概括特点。
(4)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分析概括特点。
2.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
(1)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
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
③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形式上的作用。
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串;
④过渡照应的勾连;⑤伏笔悬念的设置;等等。
(3)主要形象、次要形象的不同作用。
①主要形象是散文主旨所在。分析主要形象的作用首先就是
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人的寻品(品质),写事的析理
(道理),写物的找志(志向),写景的析情(情感)。
②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
的思想感情、对彰显主要形象的作用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
3.答题方法
第一步,画,即在文章中画出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
的句子。
第二步,析,即在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
依据画出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第三步,明,即把握文章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
等。
4.答题模板
(1)概括型,直接用一些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的语言作答即可。
(2)分析型,应结合作品中的材料分析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
可用“分析+概括”或“概括+分析”的方式答题。
(二)鉴赏事物形象
1.两层面概括物象的内涵
(1)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
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
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
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通过外形,分析其内在
品质,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2)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
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赞美的对象,真
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
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
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类型 作用
主要 物象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所在。分析主要
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
要找志(志向),写景的要析情(情感)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到将众
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3)把握两类物象的不同作用。
类型 作用
次要 物象 ①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升华主旨
②对主要物象的作用:通过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
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从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这
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续表)
提示:如果是考查描写局部现象(或景物形象)的作用,一定要
注意分析相关描写文字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2.“三步骤”概括分析物象的特点
典题示例
(2021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
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
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
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
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
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
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
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
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
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
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
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
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
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
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
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
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
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
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
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
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
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
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
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
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
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
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
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咐我不要为你的贫
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炼,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
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
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
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
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
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
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
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
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轻,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
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
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
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
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你望着满天星月,向我
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
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
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
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
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①转让给别人。
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
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
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
服吗?”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
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
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
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
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
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
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
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
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
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
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
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
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
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
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
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
愿你平安。
    (选自1940 年 2 月25日、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释】①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在作者笔下,友人 L 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友人 L 是
一个爱国的革命者。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
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
投身抗战的事情;通过“如果我倒下来……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
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为了祖国
牺牲自我。友人和“我”先是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
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国在呼唤你……
随着××训练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
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
了……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从中可以看出友人的隐忍坚毅。
后来友人来信,“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描绘着
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友人
不畏牺牲。
答案: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
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二、鉴赏技巧
解题指津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题的“三步骤”“三段式”
1.“三步骤”
2.“三段式”
答案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即运用了
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典题示例
1.分析描写手法
示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粮 食
学 群
①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
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
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
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②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
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
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
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
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③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
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
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
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
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
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
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
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
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④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
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
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
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⑤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
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
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
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
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⑥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个麻袋,
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
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
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
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
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⑦“猪娃子耶,回来哟!”
⑧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⑨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
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
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
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
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
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
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
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
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⑩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
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
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
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
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
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
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
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
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餐的情景:
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
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
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
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
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
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
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
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
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 年第 10 期,有删改)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首先,确
定“养猪送猪”的描写在第④~⑧段。其次,分析具体有哪些细
节描写。细节描写包括给猪搔痒、梳理毛发、清除虱子,猪潲里
特意多放些红薯皮和糠看着它吃,送猪前爷爷奶奶的于心不忍,
以及垫麻袋、肥膘的颤动、猪哼哼唧唧、奶奶的呼唤等。接着,
指出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
后,分析这些细节在内容上表现出的感情。最后,分析“养猪
送猪”这一情节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
答案:(1)“养猪送猪”的细节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
为猪搔痒梳毛、垫麻袋的动作描写,“于心不忍”的心理描写,
呼唤“猪娃子”的语言描写,以及猪肥膘颤动、晃荡的形象描写
等,细腻逼真,生动形象。(2)细节描写具体而形象地呈现出人们
参与粮食生产的完整过程,以及人与粮食的密切联系,表现了爷爷
奶奶对猪的深厚感情,与后文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形成
对比。
2.分析表现手法
示例 2:(2022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天下黄河
卓 然
我知道黄河,是父亲和母亲告诉我的。
小时候,母亲常常对我们说,夜间睡觉的时候把耳朵贴在枕
头上,静静地听,可以听到黄河的涛声。秋虫唧唧,夜凉如水,
我和弟弟妹妹伏在枕头上听黄河。似乎确有一阵又一阵涛声如歌
传来,一忽儿澎湃交响,一忽儿宛若丝竹,隐约如春雷,又像冬
天的风。
父亲曾不止一次带我们到山头上去看黄河。怕山不够高,父
亲就把我们轮流架在肩膀上,说那样就一定能够望到黄河。天色
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子,一忽
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这时候,
父亲会很自信地指着那条涣漫而神奇的影子对我们说:“看啊,
那就是黄河!”
我知道父亲指给我们看的并不是黄河,知道母亲让我们听的
也不是黄河的涛声,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只是,我不知
道,我远居于太行深处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喜欢黄河、向往
黄河?我不知道我们的父亲母亲,为什么那么想引来黄河水,滋
润儿女们的心灵,浇灌儿女们的梦?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要问一问父亲的。父亲听了,憨厚地
笑了笑,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父亲的话似乎只
说了半截,他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他为什么那样喜欢黄河;也没
有说清楚,我们的祖祖辈辈为什么“都是这样的”。
我能够理解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是生活在我们藿
谷洞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慢慢告诉我的。在金色遍野的秋天,在
飞雪点点的冬夜,在嫩寒勾萌的春色里,在简陋的小四合院中,
在望得见河汉的草棚里,在老屋的土炕上,在村边的老槐树底,
无不有祖祖辈辈用自己灵巧的或者笨拙的双手,以剪纸、面塑、
泥塑、石雕、木刻、布艺、瓦器、陶瓷,表现他们心中的黄河。
女人会剪一对黄河鲤鱼,剪一朵开在黄河岸上的蜡梅花儿,贴在
小屋的墙上,贴在暖烘烘的炕头上,贴在匀着春光的窗户上,贴
在家里的缸缸罐罐上。看上去都是富贵,感觉到都是安详,都是
那么情深深而意重重,都是那么纯真而质朴。那其中的一剪一刀、
一弯一铰,无不带着对黄河的向往。
最让人心动的,是回响在黄河两岸的民歌。风尘仆仆的黄河
儿女,站在黄土高坡上,顶着西北风,可着嗓子吼: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白……”
“三十三棵荞麦九十九道楞……”
每一首歌,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命的根。似乎只有这样,我
们的祖祖辈辈才活得自信,活得风光,活得滋润,活出精神。
为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的”,我决定去寻找黄河,去体
验黄河,去寻找和体验属于我们祖祖辈辈的黄河。
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升的
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
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
已而,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
似乎柔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
多了点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
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姿的黄河。
然而,毕竟是站在高处,毕竟是俯视黄河,我忽然就有了一
种莫名的恐慌与愧疚。因为从我脚下流过的黄河,有一点瘦弱,
有一点卑微。我感觉我轻慢了黄河,亵渎了黄河。于是,我决定
走下太行山头,走到黄河边上,去亲近黄河,去拥抱黄河,去拜
谒黄河。
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几处残
痕,几若断肠,被秋风裹在山坡上,被稀疏的荒草半掩半埋,给
人一种瑟瑟发冷的感觉。石崖上,“古羊肠坂”四个老字还在,放
眼望去,满目沧桑。秋风劲厉,掠过枯黄的衰草,发出尖细的哨
鸣,我似乎听得见曹操在沉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
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淅淅沥沥的秋雨,把曹孟德口中吐出来的
每一个字都打得又湿又冷。羊肠坂逼仄,弯弯曲曲,难道,羊肠
坂也在寻寻觅觅,寻找魏武当年的鞭影?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
灵魂的黄河之水。漪流回澜,总是能让人陷入回忆之中。
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
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其时,总会有一群又一群黄
泛区的灾民逃上太行山来,拥到村子里挨家挨户乞讨。太行山高,
太行自古天下脊,黄河说什么也漫不上去。那些逃上山来的灾民,
很少会有人在我们村子里居留不去,大都会在灾后回到黄河边上,
再种粟菽,重整桑梓。那里既可以寄托生命,也可以存放心灵。
他们选择了黄河,把黄河当作母亲,黄河也把他们当作儿女。母
亲用圣洁的黄河水为儿女们洗礼,洗出了一身永远不能够褪去的
金黄色。
唯其苦难太多,九十九道弯才弯得那么有力度,那么有刚性,
那么有韧性。像一张又一张弓,发出一支又一支岁月无法阻挡的
响箭,风雨无法销蚀的飞镝。
浩浩汤汤的大河,在带走泥沙的同时,是不是也带走了苦难,
带走了软弱,带走了屈辱和卑怯?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
婉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
个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
盈盈。这是不是黄河的时代高度呢?这是不是黄河的历史高度
呢?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了黄河。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弯弯曲曲,寻寻觅觅,原来黄河在寻
找自己的锦绣前程……
(选自韩小蕙编《2021 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请列举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由原
文“天色微明,遥远的天地之间真的会有一条黄色或者褐色的带
子,一忽儿漪波纹澜,清晰可见,一忽儿又漾漭无际,浑沦不清”
“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
熔金,何其壮观啊!……在我脚下,那是一条波澜雄阔,又婉娈多
姿的黄河”可知,文章将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做了对比。
由原文“我曾经不止一次站在南太行山头俯瞰黄河。早晨,当初
升的太阳把第一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
观啊!当落日将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
其壮美!”“时间正是晚秋,我循着曹操走过的羊肠坂徒步下山。
几处……放眼望去,满目沧桑”“沿着黄河向上走,一边走,一边
欣赏那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的黄河之水”可知,文章将俯瞰
黄河和近观黄河做了对比。由原文“早晨,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
缕鲜嫩的光投向黄河的时候,大河熔金,何其壮观啊!当落日将
余晖洒在水面上的时候,黄河灿若图绣,又是何其壮美!已而,
水月相映,黄河又会化成一片和婉的白银色。溶溶月光,似乎柔
化了黄河的桀骜不驯。此时此刻的黄河,多了点儿柔媚,多了点
儿婉约与温情,多了点儿幽雅与含蓄”可知,文章将黄河的壮阔
和黄河的柔美做了对比。由原文“在我记忆中,黄河似乎自古以
来就是一条苦难的河。灾难总是发生在春夏之交,或者夏秋之间”
“又过去了数十个冬夏春秋,而今,黄河顺流而下,原来清流婉
转的地方水更清了,原来浊流横涌的地方水也清了。一个又一个
水上公园,柳如绿绦,荷如锦毡,桥影如虹,游人如织,笑声盈
盈”可知,文章将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
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做了对比。
答案:①想象中的黄河和现实中的黄河;②俯瞰黄河和近观
黄河;③黄河的壮阔和黄河的柔美;④历史上泛滥肆虐带给人痛
苦的黄河和现今清流婉转带给人欢乐的黄河。
三、鉴赏语言特色
解题指津
散文语言特色赏析“三步骤”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洁 净
李 娟
初夏,院中栀子花盛开,翠绿的枝丫开满素洁的花朵。她的
香气馥郁而饱满,痴痴缠绕,让人无处逃避。白色的花朵有一种
贞静之美,比如白色的荷花、茉莉、铃兰、白百合、梨花、白玉
兰。洁净的东西,自有一种灵魂的清香。我自幼就喜欢白色的花
朵,一如这淡雅的栀子花。白色的栀子花不娇媚,不艳丽,她清
清白白,仿佛是江南采莲的女子,眉眼盈盈,穿一件蓝花的布裙,
袅袅婷婷地从小桥流水边走来,有说不出的秀雅和美好。
读朱天文的散文集《淡江记》,还没有来得及细细阅读,却被
封面上的一帧照片深深吸引了。一树树雪白的梨花盛开,朱天文
梳着一对乌黑的麻花辫,与妹妹朱天心站在梨花树下,满树花枝
摇曳,她们笑意盈盈,洋溢着青春的纯洁和美好。这是从《诗经》
里走出来的女子吧,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翻阅民国老课本,看见一幅画,一位母亲低着头,正在给幼
小的孩子修剪手指甲,孩子伸出小手,安静、乖巧地站在母亲身
旁。文中写道:“手有五指,指端有甲,甲过长则做事不便,又易
藏垢,故宜剪之。”简洁美好,温情脉脉。是的,母亲教育年幼的
我们要勤洗浴,勤剪指甲。人要爱洁净,由外而内,不仅身体洁
净,灵魂更要如此,这些浅显的道理其实够我们受用一生。
洁净的东西分外有风骨。去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的画展,站
在那幅《残荷》前,久久不忍离去。霜严雪寒时节,满塘的荷花
都凋零了,水面上枯枝交错,只留下枯萎的残叶和莲蓬,在寒风
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水中残荷,仿佛到
了暮年,夏天远去了,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留下来的,便是铁
骨铮铮,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
洁净的人,周身散发着淡然的芬芳。超凡脱俗,淡泊天真。
有一次,媒体邀请杨绛先生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幽默地
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
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忍不住笑了。她说
得多好!她就是一滴清水,作品和内心一样干净明澈。她清华其
外,淡泊如水,从不随波逐流,也不被俗世打扰,一生沉浸在文
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
(有删改)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可
以从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等
角度分析。从词语的选用上看,画线句子中“铁骨铮铮,不妥协,
不退让,从容安静,气定神闲,风骨清奇”等富有张力的词汇的
使用,准确地概括了残荷的“风骨”;“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
静……”等,写出了残荷虽然繁华已落,却仍然刚正不阿,具有
坚强不屈的骨气。从句式的选用上看,有整句,有散句,整散结
合,句式错落有致。多用短句,如“不妥协,不退让,从容安静,
气定神闲,风骨清奇”等散句的使用,使节奏富于变化,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残荷风骨。从修辞手法上看,“在寒风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残叶和莲蓬”在“静静站立”,“一派清气凛然”,赋予残叶和莲蓬以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表现人的气质的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残荷风骨。从语言风格上看,描写残荷挺立水中时“在寒风中静静站立,与我素面相见,一派清气凛然”,语言细腻生动;“霜严雪寒时节”“枝头的繁花皆已落尽”等句子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答案:①词语选用上,一些动词、成语的使用,例如“铮铮
铁骨”“气定神闲”等,富有张力,形象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