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特色专题 诗歌比较鉴赏
古诗词的比较鉴赏与单首诗词的鉴赏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
是在题型结构与阅读过程上有所不同:一是阅读对象在数量上有
差别;二是比较鉴赏时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
会选取两首在作者、主题、风格、题材、体裁等方面有某些相同
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既可以是两首诗歌的相同
之处,也可以是它们的相异之处。常见的设题点,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形象、意象的比较:比较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的不同
侧重点或其优劣;或比较不同诗歌中相同意象的意蕴的异同。
(2)语言提炼的比较:不同诗歌中炼字艺术的比较,或同一诗
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3)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同诗歌中使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及其
效果的比较。
(4)思想情感的比较:辨析同一诗人或不同诗人书写相似内容
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古诗词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
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
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
异”也罢,都要落实到前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歌中
找到具体依据。
◎ 题型一 形象、意象的比较鉴赏
解题指津
形象、意象比较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象与意象的内涵、特点
的异同比较,二是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
形象与意象的内涵、特点的异同比较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
是意象(主要指景象和物象)的内涵比较,一个是人物形象特点的分
析比较。对于前者,先要看在意象选取上有何不同,再看意象在
自身特点与表情达意两方面的异同,或者表层义与深层义有何异
同。对于后者,要注意从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品质两方面进行比
较,兼及人物身份的比较。
形象、意象作用的异同比较主要从写景、状物、造境、抒情、
结构等方面展开。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题小松
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两首诗中的小松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李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我喜爱独秀
挺立在庭园中的小松,那细叶轻阴带来满座清风。“孤秀”表现
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
出独具魅力的形象。“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桃
李盛开的季节虽然寂寞,但进入霜雪繁多的严冬,就显得郁郁葱
葱。与桃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
小松的坚强挺拔。开篇这四句通过对小松四时遭际的描绘,写出
了它坚贞挺拔、不随流俗、傲霜斗雪的风姿。“一年几变枯荣事,
百尺方资柱石功”,百花本是“一岁一枯荣”,而诗人在这里却说“一年几变”。这是夸大百花“枯荣”之易来强调小松成材之难,以百花之“变”来反衬小松之坚定。一年之内桃李等几经枯荣,而小松长大后,则具栋梁之功。“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请告诉那些去西园观花的人们,在雪飞霜落的园中,他们定会为枝叶光秃秃的桃李等而悲伤动容。后面的四句写诗人对小松的殷切期待,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一年几变枯荣事”,而小松独耐寂寞,不管春风秋雨、夏炎冬寒,锤炼其坚贞之性。待到它长成百尺苍松之时,即可成就栋梁之功了。
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小得可怜,路边野草
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 刺头”的“刺”,一字千钧,
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才发现它已经长得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这个“出”字用得精当,
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
凌云始道高”,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
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这里连说两个“凌
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
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
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
那才是有见识,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
所以诗人感叹说: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
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答案:(1)异:一个挺立庭院中,枝叶纤细柔韧,令人爱怜;
一个淹没深草里,刺头努力向上,锐不可当。
(2)同:①都遭遇艰难困苦,默默忍受,坚忍顽强;都被人冷
落忽视,独耐寂寞。②都志向远大,未来可期,必将有百尺凌云
的姿态,可堪柱石之功。
◎ 题型二 语言的比较鉴赏
解题指津
同一般的语言赏析题一样,语言比较鉴赏题本质上也是体味
揣摩词语、诗句对于造境、写景、表情的作用,以及是否传神等。
但既然是比较鉴赏,首先就要选好比较点,如:联系所描写的情
景进行比较,看哪个更符合语境;从情感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
能准确表达诗人当时的情感;从表达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
生动形象;从结构特点上进行比较,看哪个更能使结构浑然一体,
更能起照应等作用。其次,要把理由说清楚、说充分。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泗州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金山晚眺
秦 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有人评论说,两首诗尾句中的“应”字,意义和表达的效果
是一致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林梢一抹青如
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意思是:“成片的树林上空浮现着一抹黛影,
青翠如画,我想,它一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在前一句
中,诗人不从“山”字落笔,而是写出林后天际的一抹青色,暗
示了远处的山峦。“应”字是推测,是猜想,一方面暗示了黄昏
的轻雾下景色朦胧,另一方面,通过虚写,让读者想象一幅渺渺
白水绕青山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向往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
不寂寞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
渔船”意思是:“清江水,白沙滩,模糊一片难分辨,只有点点灯
火,分明是渔船。”透过水气,还能看到江上灯火,隐现明灭,诗
人推断,那一定是对岸的渔船了。“应”字也是一种推测和猜想,
“灯火是渔船”体现了水汽迷蒙,分辨不清的月下江景,这种远
眺之景,朦胧而温馨,传达出诗人淡然闲适的心境,虚写想象也
使诗句显得趣味十足,别具风调。
答案:①“应”有猜测之意,体现了暮景朦胧的特点。②“应”
分别引出“山”和“渔船”,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使诗
歌避免平铺直叙,别具一格。③传达出诗人淡然闲适的心境,富
含情趣,余韵悠长。
◎ 题型三 表达技巧异同的比较鉴赏
解题指津
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
其次,要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
(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层次,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
要结合诗句做解说,并有效果分析。
鉴于表达技巧复杂繁多,高考的古诗词鉴赏定位于常见常用
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对原诗准确的理解判断,尤其要注
意甄别那些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
修辞方法中的借代与借喻等。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蚕 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①浑身着苎麻②?
蚕 妇
来 鹄
【注释】①底事:为什么。②着苎麻:指穿粗麻布织成的衣
服。③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④黄金屋里人:指富贵人家的
小姐、太太们。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③,冻杀黄金屋里人④!
赏析比较两首《蚕妇》诗后两句艺术手法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年年
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杜诗用反问句一下子就把封建
社会中一种普遍而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摆到了读者面前。养蚕和
着麻对比,贫穷和繁华对比,情理应得和实际状况对比。而对于
蚕妇终年辛苦养蚕的劳动果实到哪里去了,是谁剥夺了她们享受
美好生活的权利,诗人未直接说出,使诗歌含而不露却耐人寻味。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来诗通过假设及由
这一假设推论出的结果清楚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
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之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
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晓夕采桑”。如果蚕妇此
时也去做“繁华事”,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
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
答案:①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
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
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②句式运用
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
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的生活
是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
愤慨之情。③修辞方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做
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蚕妇遭遇的不公;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揭
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 题型四 思想感情异同的比较鉴赏
解题指津
进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
感情基调。其基本方法与一般分析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
(1)读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诗的核心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2)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
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3)善于抓住带有感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
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比较,需要注意:
(1)熟悉感情基调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的异同,
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等。
(2)进一步分析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或情境,这也是情感比较
的重要内容。
(3)比较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概括,又要有对关键语
句的具体分析。
典题示例
(2022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楼
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注释】①千秋:即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
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
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
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情感: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
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
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
华,唐玄宗的生活是多么骄奢逸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
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
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
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
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唐玄宗的骄奢逸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
今衰的悲叹之情。“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
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生长茂盛暗
示王朝兴衰。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
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
实情感。
写法: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着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的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意滋长蔓延,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如意。用紫苔的任意滋长蔓延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答案: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
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奢逸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
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
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
突出其任意滋长蔓延,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答刘季孙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王安石
偶著儒冠敢陋今②,自怜多负少时心。
轾轩③已任人前后,揭厉④安知世浅深。
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
愧君绿绮虚⑤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注释】①刘季孙:北宋诗人。嘉祐年间任饶州酒务,但他
很不满意,以酒解忧。后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不久
病故。博通史传,禄赐尽于藏书之费,家中贫困。与王安石、苏
轼等文人雅士相知。②陋今:苛责现今。③轾轩:车前高后低叫
轩,前低后高叫轾,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④揭厉:谓高举
而扬厉之。⑤虚:白白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答”字点明本诗的写作原因和类别,“刘季孙”
则表明了酬答的对象。
B.颔联后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
难的乐观态度。
C.颈联情感深沉,用词贴切,一个“悲”字凸显诗人对刘季
孙人生际遇的怜惜。
D.尾联着眼于诗人与刘季孙的交往,写自己受到了其馈赠,
但是无力回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B 项
“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错误。后句“揭厉安
知世浅深”应是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
格。故选 B。
答案:B
(2)请简要分析刘季孙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写刘季孙“著
儒冠”而苛责现今,感叹自己未能实现少时的雄心壮志。由此可
见,刘季孙是一个少年立志,但壮志难酬的人。颔联写刘季孙任
人评说优劣,并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
再结合“偶著儒冠敢陋今”,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具有敢于指责当
下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的孤傲、洒脱的人。颈联通
过“挟策有思” 慷慨”突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病
侵淫”,最终无力实现抱负。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有安邦定国
之才能的人。尾联写诗人因“贫家”“乏金”而无力回报刘季孙的
馈赠,这是从作者愧疚的角度突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疾病
缠身,但送朋友礼品毫不吝惜的品格。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
看重交情,对朋友慷慨、豪爽的人。
答案:①年少时雄心勃勃,志气高昂,但仕途停滞不前,壮
志难酬。“自怜多负少时心”一句就表明了少时壮志,而“多负”
则表明壮志难以实现,落得个“自怜”境地。②具有敢于指责当
下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偶著儒冠敢陋今”写刘
季孙敢于指责当下,“轾轩已任人前后”则写出刘季孙任人评说
优劣的傲岸品格。③有安邦定国之才能,是一个慷慨奇士,但是
疾病缠身,以致最终难以实现其抱负。“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
无力病侵淫”写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疾病渐侵身
体,最终无力实现抱负。④看重交情,对朋友豪爽,尽管家里贫
困,但赠送朋友礼品时很大方。如“愧君绿绮虚投赠”就写出了
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但送朋友礼品毫不吝惜的品格。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杜
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芙蓉二绝(其二)
刘克庄
池上秋开一两丛,未妨冷淡伴诗翁。
而今纵有看花意,不爱深红爱浅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师塔巍然静立,江水东流而去,作者着意描绘一幅秀美
的锦江图景。
B.杜诗写春光与微风作伴,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状写春景倦
懒可爱之态。
C.两诗将花作为吟咏对象,仅“一簇”或“一两丛”,却能
见出季节景致。
D.春日桃花与秋日木芙蓉应时而开,自由绽放,展现自然的
生机与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项“状写
春景倦懒可爱之态”错误。“春光懒困倚微风”,意思是“温暖
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是写人在春景中的慵懒
状态,而非写春景的倦懒之态。故选 B。
答案:B
(2)两诗结句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简要
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
情感的能力。杜甫的诗句“可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究竟是
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在两种颜色中,作者不能比较出更爱
哪种颜色,表现了两者之间的难以取舍,表达了对春花的喜爱之
情;刘克庄的诗句“不爱深红爱浅红”,意思是“不喜爱深红色,
喜爱的是浅红色”,作者在两种颜色中有一个明确的喜爱对象,
表现了作者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体现的是作者坚定而平和的态
度。
答案:①杜诗认为无论桃花深红还是浅红,都惹人喜爱,表
现了爱花、赏花的喜悦之情;②刘诗在两种花色中偏爱浅红,表
现了平和淡然、不为外物所扰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苏
轼
【注释】①嘉祐七年(1062 年)农历二月,苏轼游览终南山。
②渚宫:春秋楚国的宫名。
三径萦回草树蒙,忽惊初日上千峰。
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②。
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暗溶溶。
溪边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
溪堂留题①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惊”见初日跃上千峰之巅,既写出山势高峻,又写
出日出壮丽。
B.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生动表现出终南山的富庶和楼阁
的高大华美。
C.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流动,景
色幽深清寒。
D.尾联以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的景象收束全篇,言有尽
而意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项
“诗人以蜀地、楚宫为喻”错误。“平湖种稻如西蜀,高阁连
云似渚宫”两句写终南山的富庶就像蜀地,那里楼阁的高大华
美就像楚宫,这并不是比喻。故选 B。
答案:B
(2)本诗运用多种方法描写终南山景色。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平湖种稻
如西蜀,高阁连云似渚宫”两句写终南山的富庶就像蜀地,那里
楼阁的高大华美就像楚宫,运用远近结合和高低结合的手法,突
出了此地具有层次感的地貌特征。“残雪照山光耿耿,轻冰笼水
暗溶溶”两句写山中残雪未消,雪光映照山色,薄冰下溪水缓缓
流动,景色幽深清寒,明暗交错,极富画面感和变化性。“溪边
野鹤冲人起,飞入南山第几重”两句写野鹤凌空飞入终南山层峦,
此处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野鹤高飞的动和南山的静结合在一
起,富有引人入胜的意趣。
答案:①描摹稻田、高阁等高低、远近不同的景物,具有层
次感;②描写雪光明亮、溪水暗流景象的明暗差异,富于变化;
③野鹤高飞与重重南山动静结合,富有意趣。
杜荀鹤①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和舍弟题书堂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释】①杜荀鹤(约 846-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下句是因果关系,兄弟们都知道努力上进,战乱中
仍不废读书,故修缮读书堂,勤学以加强修养。
B.颔联写山泉欢畅,溪竹送爽,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
了书堂周边环境的静谧清幽、舒适恬淡的特点。
C. 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
步”,置身自然,内心悠闲自在,个性得以彰显。
D.该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初读感觉平淡质朴,细品就会发现
诗中蕴含着人生智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 项“从视
觉和听觉两个角度”错误。“凉”是触觉,可见除了视觉、听觉,
还有触觉。故选 B。
答案:B
(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的能力。尾联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的意思是“与家人团聚是很
好的事情,即便是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其中“盈仓”“满箱”
运用借代手法,“盈仓”指粮食装满粮仓,“满箱”指的是钱财装
满箱子,这两个词代指钱粮。而“何必”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
诗人对物质的轻视,再联系上句“团圆便是家肥事”可知,诗人
对亲情更加看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重精神轻物质的人生态度。
“团圆便是家肥事”,“肥事”也是美事,诗人看重家人团圆,对
家人团聚感到幸福快乐,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团圆、共享天伦的快
慰;结合诗歌标题“和舍弟题书堂”可知,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
慰与祝福之情;尾联既是对舍弟所说,也是对自己所说,既是用
家人团聚的精神富足胜过物质富足劝勉舍弟,同时也是劝勉自己,
表现了诗人宁静自适之情。
答案:①运用了反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满箱”和“盈仓”
代指钱粮;②“何必”二字加强语气,表达了诗人重精神轻物质
的人生态度;③对家人团聚感到幸福快乐,也传达出对舍弟的劝
慰与祝福之情;④劝勉舍弟,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表现了诗人宁
静自适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池上竹下作
白居易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公余对竹
王禹偁
【注释】①冠褐:粗布冠带。②买添:再买。③洗却:除了。
冠褐①飘飘乍退公,引吟留坐一丛丛。
买添②幽景浑无价,洗却③繁阴别有风。
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
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联都直接扣题,前者写翠竹荫蔽、池水依伴的优美
环境,后者写公事之余的生活。
B.白诗颔联写诗人饱食安睡之后信步竹林间的情景,王诗颔
联写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难得。
C.白诗颈联用拟人手法表明选择师友的标准,王诗颈联用比
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
D.白诗中“悠悠”意为忧思、忧心忡忡的样子,王诗中用“婵
娟”一词代指形态美好的竹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的能力。C 项“王诗颈联用比喻手法抨击趋时媚俗的污浊世风”
理解错误。王诗“曾任雪欺终古绿,也从桃映暂时红”这一联托
物言志,用象征手法说明人应像竹子一样,既应持守有度,又要
虚怀有容。故选 C。
答案:C
(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根
据白居易的《池上竹下作》“竹解心虚即我师”的“即我师”可
知,白居易视竹为师,根据王禹偁的《公余对竹》“此君合是吾
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的“此君”“伴”可知,王禹偁视竹为
友。《池上竹下作》的颔联“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和《公余对竹》的尾联“此君合是吾庐物,会种婵娟伴钓翁”都
表达了诗人恬然自得之意。这是两首诗的相同之处。白居易的《池
上竹下作》“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反映了诗人想过
淡泊宁静的生活的心情,表达出诗人欲跳出官场是非之地,远嫌
避祸,求得自身的安全。王诗“买添幽景浑无价,洗却繁阴别有
风”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俯仰自得的心性。这是两首诗的不同
之处。
答案:①同:①都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白居易视竹为师,王
禹偁视竹为友。②都表达了恬然自得之意。
②异:①白诗流露出诗人远嫌避祸、淡泊宁静的心境。②王
诗表露了诗人虚怀有容、俯仰自得的心性。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画
石
刘商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题自画石
曹雪芹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和曹诗都是题画诗,都以画作中的石头作为描写对象
并抒情言志。
B.刘诗开头直接写画石本身,曹诗开头则直抒胸臆表达对画
中石的喜爱。
C.刘诗的画中石覆盖青苔本色不变,曹诗中的石头小巧玲珑
未经雕琢。
D.刘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
堕入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刘
诗和曹诗都推测画中石的来历,都来自遥远年代,后来堕入人间”
错误。曹诗中“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此意,但刘诗只提
到“苍藓千年粉绘传”,说石头的古老,并未推测画中石的来历。
故选 D。
答案:D
(2)两首诗都使用“补天”的典故,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刘
诗中“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两句的意思是“忽然
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诗人此处借天上
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
贞本色,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曹诗中“有志归完璞,无
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四句的意思是“有志向的
算是完美的玉石,无德无才的才会去当普通补天石,不希望大家
都能赞赏,只想潇洒做好自己”。诗人此处自嘲无“补天”之才,
表达不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
答案:①刘诗因欲“补天”而不得,抒发虽有坚贞本色,但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愤。②曹诗自嘲无“补天”之才,表达不
愿经世致用,望保全天性、高洁自立之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