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个方面,说明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独特的品格,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极具包容性,因此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内在基础。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三个子目呈递进关系,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内涵中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学生情况分析我校是县(市)级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好,逻辑思维弱。基于此,本设计重基础、知识梳理与强化。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目标分解:(1)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发展创新。(时空观念、家国情怀)(2)根据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价值,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二)教学难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评价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三张图片(展示茶文化、瓷器、泰山图片)趣味引入新课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从儒学演进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多元性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2)奠基:先秦时期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至圣先师”孔子便生活在这一时期。【人物名片】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但他三岁丧父,家道中落。他“少好礼”,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后因与他人政见不合而弃官,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的孔子致力教育事业。材料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记·乐记》思考:其他思想家还提出怎样的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墨家墨子(3)形成:秦汉时期(播放“焚书坑儒”视频)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4)发展与转折时期概况魏晋——隋唐佛、道交汇融通,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宋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明清之际陆王心学广泛传播(5)近代的冲击①明清之际:黄、顾、王追求个性自由,倡导经世致用②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传入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代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民主共和,三民主义)③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展示“袁世凯在天坛祭天”图片)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通今尊崇孔圣文》明确: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④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毛泽东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6)复兴(播放“习近平十九大讲话”片段视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阶段理论形成邓小平理论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合作探究 以时间为序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阶段时间概况起源上古多元一体奠基先秦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秦汉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创新发展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文化灿烂宋元理学形成,科技文化繁荣转折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钳制思想,禁锢文化近代冲击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问题: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何特点?明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什么?为何“终未见用”?明确:当时是奴隶制瓦解、封建制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社会要求。问题:上述材料包含了董仲舒哪些观点 秦、汉两朝对儒学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仁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是为了思想文化专制,“独尊儒术”为了适应汉武帝统治需要(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合作探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①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广阔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②政治制度:较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③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④思想文化:较早形成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构建了以儒家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四大发明等自然科学增强了文明的张力。⑤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⑥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积极成分,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分析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从儒学思想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过渡: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合作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篇》②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④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⑦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上》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从儒学传承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过渡:那么,带有明显中国特质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材料一 巴比伦王国早已经消失在沙漠中了,曾经无比繁华的空中花园,如今只剩下空荡荡的遗址;古埃及除了留给后人几座谜一样的金字塔和解不开的文字之外,再无任何曾经辉煌的文明的迹象了……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材料二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材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总结:“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不仅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更维护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的精神滋养。过渡:正是这样开放创新的理念和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播放“孔子学院”宣传视频)(展示孔子学院的图标)截至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建成了1000多个课堂,“全球、汉语、和平、崛起”的理念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中国,认识中国文化。中国秉持着“互惠共荣”的发展理念,逐步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知道,了解感悟,思考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①本土性 ②多样性 ③包容性 ④连续性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课堂小结 无论是古代史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士子,近代时期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还是在今年的伟大抗疫斗争中,一批批奔赴武汉的“逆行者”,他们身上展现出的大爱与担当让整个中华大地动容。我们坚信,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是梦!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后练习
1.“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下列思想与上述材料具有相似性的是( A )A.儒家的“仁政”“德治”B.墨家的“兼爱”“尚贤”C.儒家的“礼治”D.法家的“法治”“变革”2.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曾说:“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D )A.荀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3.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B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A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材料来源引文内容《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卷七《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材料三 ……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习近平在北京市某小学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史书典籍的编撰;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和包容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长期交融;古代经济蓬勃发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