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0-12 16: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 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3. 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课件等(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情境—问题教学、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本课主要内容
壹------源远流长: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贰------推宗明本: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叁------博大精深: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材知识梳理 根据教材目录,理解本册书的主要内容;对第一单园的知识体系有基本的了解,为后面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对本课的地位有基本的了解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简单梳理,让学生了解本册书的内容;通过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梳理,构建起第一课与第二课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视频情景导入 视频【大禹治水】选自【中国通史】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来体会一下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大禹治水的视频,体会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结合历史神话,激发学生思考,并实现对本课中出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作为每部分知识连接线索。
概念解读 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理解这三个概念,并能够进行区分 理解三个重要概念,做好时空定位
壹------源远流长: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情景导入: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当时黄河泛滥,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感悟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悠久 利用大禹治水的时代,引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起源----远古时期中华文化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形成----秦汉时期中华文化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秦汉时期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材料一:秦:建立大一统国家,推崇法家材料二:汉:巩固大一统局面,尊崇儒术。“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魏晋隋唐时期时期中华文化的特征: 繁荣----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特征思考:结合材料,概括宋元时期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 转折----明清时期中华文化---传承与禁锢1、结合材料,概括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思考其产生的根源。结合材料,分析明清文化禁锢的根源是什么? 材料 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稗类钞》(七)转型与进步----近代的中华文化--知识回顾 通过所给材料概括各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远古时期起源多元一体、华夏中心春秋时期奠基华夏认同、百家争鸣秦汉时期主流儒家主流魏晋隋唐时期儒道佛相交融宋元时期理学繁荣明清时期传承和禁锢近代救亡图存 问题引领材料概括探究提升史料实证回顾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回答问题,回顾历史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并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奠定基础。
学生解读教师提供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回顾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梳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探究一】思考: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任一阶段史实进行论证。 同桌讨论;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明清、近代等多方面回答不同特征出现的背景 通过讨论,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特征的出现背景有了较好的理解,同时提升历史唯物史观素养。
【探究二】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儒家思想交往:民族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概括及多角度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小结】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中华文化各阶段特征: 根据刚才的学习,进行第一部分知识的总结,构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利用时间轴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
贰------推宗明本: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情景导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具有创新精神和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感悟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 利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引出中华文化的推宗明本
(一)根据教材P4-5, 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从教材相应内容中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意义材料: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人的关系。 自主探究分析传统文化内涵中所包含的与人的关系,理解其内涵的意义及价值。 通过探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和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我检测】结合做学知识,进行连线: 完成自我检测 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活学活用】思考:中国在此次抗疫伟大斗争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材料1:“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材料2: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材料3: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坚决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维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自主探究材料一: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材料二:以民为本,生命至上材料三: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从时事热点引入,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历史解释的素养提升。
【古为今用】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 材料反映出,在习主席的外交思想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你能列举更多传统文化的内涵吗? 义、礼、廉、俭、智、信、忠、贤、诚、敬、孝、耻、宽、正、公、勤、能、与时俱进、脚踏实地 、穷则思变、居安思危、实事求是、求同存异…… 从身边的实例引入,通过递进式问题,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和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叁------博大精深: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和价值 情景导入:大禹治水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他的牺牲精神让人为之感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典而又优秀的英雄,值得我们后世铭记。 感悟大禹治水的历史价值 利用大禹治水的历史价值,引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概括:材料: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延续至今。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自主学习本土性多样性凝聚性包容性连续性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根据材料和所学进行概括: 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中国团结统一,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解读史料,从相应史料得出相应历史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学习拓展】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应如何应对?谈谈你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材料: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2014年9月24日) 小组讨论精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家国情怀等。”糟粕:纲常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等等。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价值: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源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和合作探究能力,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当代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本课小结 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自己独立构建并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 实现本节课知识的体系化,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
思维提升 通过实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创新发展 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创新发展,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责任。 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学习评价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完成学习评价表格的填写 学生自己进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查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材料2: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
材料一“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